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管镜下金属导丝定位及体表标记定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外科治疗。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7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确诊及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5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5例,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头状瘤恶变2例。72例均在术前乳管镜辅助下确诊并导丝乳管镜下定位,全部外科手术。其中导管解剖楔形切除54例,区段切除9例及象限切除5例,皮下乳腺单纯切除3例,乳腺改良根治术1例。随访1-19个月,原导管溢液均治愈,无复发。结论乳管镜置双定位能明确肿瘤位置,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吕建宏 《吉林医学》2012,33(8):1646-1647
<正>乳腺乳头状瘤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多见于经产妇女,以40~45岁居多[1]。根据其病灶大小和发生部位分为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头状瘤。前者主要发生于乳头、乳晕下的输乳管以及大导管内,又称为中央型乳头状瘤,乳头溢液  相似文献   

3.
杨家成  雷嘉 《中外医疗》2012,31(16):59+61-59,6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25例患者经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手术治愈,2例患者进行肿块及周围乳腺组织切除术后治愈;2例多发性患者1年后复发经单纯乳房切除治愈,2例癌变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论在边疆地区医院,条件有限,无乳管镜检查手段,乳腺导管造影及乳头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为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良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是乳管上皮的病变 ,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1] 。我院近十年来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有 73例 ,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 73例 ,在 1994年 5月至 2 0 0  相似文献   

5.
黄向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95-195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高频声像特征。结果:2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3型,实质结节型(17例)、混合性结节型(5例)和局限性导管扩张型(2例)。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高频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型表现,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路选 《内分泌外科杂志》2010,4(5):353-353,35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常见疾病之一,大量临床资料支持本病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癌变率,有报道[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率6%~8%.治疗多采用乳腺病变导管或区段腺体切除,可取得满意疗效,术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特征,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柃查对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普通钼靶平片及导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比。结果钼靶平片发现结节1例,1例实性肿块,其余38例正常。行乳腺导管造影后,充盈缺损38例,其中32例为类圆形、杯口样充盈缺损,6例不规则形充盈缺损。38例中,单发肿瘤者32例,多发者6例。2例导管显示正常。28例病灶近端导管扩张。导管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做比较,准确诊断37例,符合率92.5%(37/40);误诊l例,漏诊2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鹏举 《吉林医学》2012,33(11):2408-240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美蓝法定位准确切除病变乳腺组织,均手术治愈,随防3~12个月无乳头溢液乳管瘘及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乳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彻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47-49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46例,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分析讨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检测准确性和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对4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进行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所有患者均检验出乳房肿块,但在5例双侧发病患者中,仅3例患者确诊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余2例患者未检查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而且检验过程中,显像清晰可见。并为之后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提供重要依据,增加手术完成率,本次研究手术成功率为97.83%(45/46)。结论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下,能够精确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为之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做出引导,根据吲哚菁绿荧光素的SN定位,可有效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展情况,便于手术进行。  相似文献   

10.
<正>男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极为少见,国内报道不多。现将南京鼓楼医院10年来收治的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报告如下。病例简介例1 患者,男,68岁。于入院前2个月偶然发现白汗衫上有淡黄色污渍,并用手指挤压左侧乳晕时,有淡黄色的液体溢出,于1991年11月21日初诊为左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收治入院。患者60年代患过肝炎,后经治愈。体检:双乳外观无异常,左侧乳头见有少量淡黄色分泌物,左乳晕区外上方可触及约1cm×1cm的肿块,较表浅,与皮肤无明显粘连、质中、无压痛,边缘清楚。腋窝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超声资料,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准确度,并分析主要的超声特征。结果:88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病灶96个,超声检出91个,准确度为94.79%;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灶的主要超声表现为导管扩张或增粗(100%)、导管走形不规则(58.33%)以及钙化(95.83%);88例患者中,血流分级以0~Ⅰ级为主。结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将其作为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绵龄 《河北医学》2008,14(8):939-94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记录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5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体检结合辅助检查进行手术前定位,良性肿瘤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半乳切除术、全乳切除术,恶变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55例患者随访3~5年,1例于术后三年局部复发,行半乳切除术,2例术后仍然反复少量乳头溢液,予以服药密切随访观察,其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手术前临床体检结合辅助检查准确定位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曹伟  何毅 《上海医学》1998,21(7):422-42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女性乳腺良性肿瘤的多发病。我院从1993~1997年收治4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作随访、观察。对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病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p~(53)、C-erbB2作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瘤患者进行了超声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可能6例,乳癌可能4例,囊性增生5例,囊性增生伴腺瘤样结节形成3例;病理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4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部上皮异型增生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炎症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囊性增生及纤维瘤形成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陈旧性出血2例。结论超声诊断乳腺乳头状瘤准确可靠,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能对良、恶性乳头状瘤进行鉴别诊断,给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20,(2):119-122
[背景]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意义.[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9年10月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诊断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70例患者(共78个病灶),记录超声波检查表现,根据图像特点进行超声分型,总结超声波检查声像图的特征.70例(78个病灶)中Ⅰ型30个,Ⅱ型9个,Ⅲ型17个,Ⅳ型14个,Ⅴ型8个,Ⅰ~Ⅴ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78%,12%,71%,25%.[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直接或间接征象,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便,可作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性.方法 对40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导管乳头状瘤患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9例经高频超声检出,其中5例误诊;1例高频超声未检出,诊断符合率为85%,误诊率为12.5%,漏诊率约为2 5%.声像图表现分为5型,Ⅰ型:导管扩张并导管内低回声团(17例);Ⅱ型:囊实混合性团块(4例);Ⅲ型:导管扩张(5例);Ⅳ型:导管扩张并远端处实性团块(3例),Ⅴ型:实性团块(10例).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杲旸 《河北医学》2004,10(12):1110-11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6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1例中单发病例143例,多发性病例18例,单发及多发病例中各有7例、2例恶变.41例行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其中18例(43.9%)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乳管造影51例,其中 29例(56.9%)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本组良性病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或肿块切除;恶性病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单纯切除或肿块扩大切除,术后随访1~7年无复发.结论:乳管造影及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术前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较好方法,乳头状瘤存在一定的恶变率,良性以局部切除为主,恶变则需进一步手术.  相似文献   

18.
万芸  游玉梅  黄伟康  黄宇辉 《广东医学》2007,28(8):1297-1298
目的 比较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的临床及X线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验证的24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与263例不典型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及X线特征.结果 X线平片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的敏感性较低.结合导管造影能够大大提高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检查率.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出现乳头溢液的比例较不典型乳头状瘤高,在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则更高;而不典型乳头状瘤临床可触及肿块、X线见病灶及钙化的概率均较导管内乳头状瘤高,而且不典型病灶较良性病灶大,相比良性病灶的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楚.结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的临床及X线特征相似、相互交叉,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琼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570-4571
目的:讨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高频超声检测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诊断得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3例、Ⅵ型1例;高频超声诊断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分型准确率为88.2%(15例),术前诊断成功率94.1%(16例)。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靠的术前定位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判断患者病情,及早的诊疗有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少见,病人多为40—60岁女性,常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乳头状瘤很小,带蒂且许多绒毛,富于薄壁血管,极易出血。现将我院白1987年-2000年间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