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梅县麻疹的流行特点,为制订预防控制麻疹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梅县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5年麻疹病例69例,其中本地病例23例,外来儿童46例;年发病率为1.28/10万;1999年2、000年无麻疹病例发生,1997年、2003年、2005年分别在石扇、西阳、南口镇各一间小学出现麻疹的局部爆发,其余各年度麻疹发病呈散发;发病呈春夏季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38:1);发病以散居儿童及小学生为主,<14岁56例,占81.16%;在全部病例中,无免疫史26例、占37.68%,免疫史不详32例、占46.38%。结论外来流动人员预防接种意识淡薄,造成外来儿童麻疹免疫率低下,甚至出现免疫空白,这是引起麻疹局部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今后要认真做好外来流动人口儿童、托幼机构儿童及学校学生的麻疹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
宜兴市2004-2010年本地与外来人口麻疹流行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旭峰  张华君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7):818-819,825
目的了解近几年宜兴市本地与外来人口麻疹流行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本地与外来人口麻疹发病特点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宜兴市麻疹发病为散发,本地人口平均发病率为2.31/10万,主要为15岁以上病例,于2-5月发病,以农民、散居儿童为主;流动人口平均发病率为17.10/10万,主要为7岁以下,于3-6月发病,以散居儿童、学生为主。本地人口发病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67,P<0.001)。结论宜兴市麻疹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流行方式为散发。应加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麻疹疫苗的初种与强化免疫工作,以控制流动人口发病为重点,并对大龄人群开展接种是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昆明市麻疹发病状况。方法:对2005麻疹监测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昆明市麻疹病例823例,总发病率为16.35/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的儿童,其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49.4%,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流动儿童较多.而流动儿童是预防接种工作的薄弱环节。结论:提高麻疹的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香洲区近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今后控制策略。方法收集香洲区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7~2010年香洲区麻疹的流行特征。结果全区共监测到麻疹病例610例,年度发病率在1.28—40.65/10万之间,其中外来暂住人口发病355例,本地户籍人口发病255例,病例集中在4岁以下及20~29岁人群,分别占总病例的49.02%(299/610)和16.39%(100/610),病例高发月份在4~8月,占总病例数的73.28%(447/610),所有病例中无明确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占91.48%(558/610)。结论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免疫空白人群,为此必须进一步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同时对外来务工者、育龄妇女进行接种,以提高人群整体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闸北区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闸北区1999.2004.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闸北区人口麻疹年平均发病率0.62/10万,外来人口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1.4/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局部爆发,3—6月为高发季节。51.58%的病例发生在城乡结合部街道。闸北区人口发病以1岁以下儿童和20-39岁成人为主;外来人口发病以8月龄-9岁的儿童为主,其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明的占89.36%。结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外来儿童中的麻疹发病,是现阶段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红  黎景全  杨华可  黄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36-1637,1639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预防控制麻疹的策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583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4/10万。每年5—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5年发病总数的54.3%。2006年统计外地儿童占发病人数的70.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57.6%(731/1268)。2005年麻疹-IgC,抗体水平监测儿童组和成年组保护率分别为62.1%和51.5%。结论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呈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外来青年工人和外来儿童是麻疹发病的易感人群.故应加强麻疹痘苗接种。  相似文献   

7.
李红  谢桂萍  钟小琳  刘军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089-1089,1102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某辖区2007~2009年的麻疹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深圳市某街道2007~2009年麻疹流行状况。结果该辖区2007年麻疹发病率10.84/10万;2008年麻疹发病率为12.50/10万;2009年麻疹发病率为2.79/10万。3年合计麻疹发病257例,无死亡病例,均为外来户籍,本地户籍无病例。有3个发病高峰,均为每年的8月份。8个月至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一半的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的是长龙、水径、三联等3个社区。无麻疹接种史或免疫不祥史的占近99%。结论全市连续3年开展"消除麻疹专项强化免疫活动",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应继续加强14岁以下流动儿童的常规免疫及其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钦萍  陆鑫晓  刘万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89-2590
目的:了解无锡市南长区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6.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本区人口以20岁以上成人病例为主,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8月龄~6周岁年龄组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发病均以无免疫史为主。结论:外来人口存在免疫空白是导致麻疹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杜绝免疫空白,是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阳江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阳江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阳江市2005~2008年麻疹疫情报告和麻疹监测系统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其流行特征及流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阳江市2005~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137例,年均发病率为12.14/10万。病例分布于41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3.7%,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3~7月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61.65%。8月龄~6岁和7~14岁两个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5.88%、23.94%,平均发病年龄为5.74岁。患者以本地居民为主,占68.43%。88.04%的麻疹病例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33.70%为实验室血检确诊病例。在520例病例中有54.04%住院隔离治疗。结论:阳江市麻疹发病近年呈上升趋势,14岁以下儿童麻疹免疫空白人群较多,应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患者住院隔离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0.
洪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5):399-400
目的 分析镇海区2002~2006年麻疹流行特征,为麻疹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镇海区2002~2006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镇海区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散发为主,偶有暴发:3~6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常住人口,但近年来趋向平衡;<8月龄儿童发病(占8.67%)和15岁以上人群发病(占52.43%)较多.结论 我区麻疹防治工作中要兼顾流动人群和常住人群,尤其是<8龄儿童和15岁以上人群麻疹防制应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近年来番禺区麻疹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数1504例,年均发病率为120.37/100万,其中2010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0例,2011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例,发病率跟前5年比较急剧下降,从2006年的最高发病率(368.31/100万)降至2011年的0.56/100万。4~8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市桥街、大石、南村和石基镇。麻疹病例人群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78%;病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2.80%。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广州市番禺区在2006年、2007年及2008年进行了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2009年及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历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论通过2006年、2007年及2008年的查漏补种和2009-2010年两轮的强化,麻疹疫情迅速得到遏制,在保持较高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实施麻疹的查漏补种及初始强化是提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减少易感人群的比例和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天津市蓟县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蓟县2005-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7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80/10万,呈下降趋势。发病例数最多的是渔阳镇,占28.12%;3~5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占76.95%;发病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性别比例为1.28∶1;发病年龄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模式和趋向大年龄组模式,≤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增加,占33.06%,≧20岁成人发病也占较大比例,占35.9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适时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对麻疹病例的监测工作,做好麻疹散发和暴发疫情的防控工作,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一起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平市麻疹爆发流行原因,为麻疹控制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市龙胜镇一起麻疹爆发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患病儿童就诊率低,疫情报告迟,流动儿童常规免疫和本地儿童加强免疫未落实是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结论健全和完善高质量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基层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麻疹爆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龙岗区开展麻疹监测以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对1998~2004年麻疹疫情和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998~2004年全区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 093例,实验室和临床确诊1 31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25/10万,其中户籍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4.72/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3~7月,呈现低年龄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的“双相移位”现象,14.50%的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68.94%的病例接种史不详.全区麻疹监测系统运转基本正常,敏感性较高. 结论为加速控制麻疹,今后要提高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和成人麻疹疫苗复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东莞市厚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年厚街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厚街镇共报告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303例。报告病例数较2002年增加22.5%,年报告发病率为635.18/10万,流动人口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首位,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居第三;发病顺位居前6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淋病、病毒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麻疹、梅毒,但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中报告发病率居前6位传染病病种相同但发病顺位有所不同,流动人口肺结核、淋病、细菌性痢疾、麻疹、梅毒等病种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结论应将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的病毒性乙型肝炎、淋病、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列为防制重点,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3710例儿童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10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小于3岁儿童(84.07%);发病季节集中在4-8月份(73.53%);农村及外来人员患病多于城市;未接种疫苗者多于接种疫苗者,其中未到初免年龄者占未接种人数53.36%。结论儿童麻疹患病可能与母体抗体水平低,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低,人口流动性大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17.
吴伟  冯辉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02-1303,1296
目的:了解北海市麻疹流行规律及特征,制定防治对策,以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方法:通过国家疾病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对2007年~2010年北海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病人数按报告地区查询.,结果:北海市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但局部麻疹暴发影响全市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构成有变化,未到免疫年龄与超出免疫年龄的病例增多;大部分县区均有发生,城区发病高于县份;麻疹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月起发病增多,3.8月达到高峰,2007年以来麻疹年接种率维持在95.05%~98.44%的水平,结论:麻疹发病率多年控制在较低水平,麻疹免疫预防接种率比较高,长时期的高保护率导致易感人群积累。以麻疹疫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管理和分析,尤其是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是符合我市当前的麻疹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绵阳市2009年流行病学特征,总结麻疹控制经验,为2012年我市消除麻疹提出指导意见。方法:对绵阳市2009年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绵阳市2009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51例,报告发病率为0.96/10万,明显低于2008年。病例主要以2岁以内和15岁以上发病为主,发病高峰在2~5月,未发生暴发疫情。结论:我市2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不高,有免疫空白现象存在,必须进一步加强人群免疫接种,特别是免疫工作薄弱的地区;同时提高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有效控制麻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掌握流行规律,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2005年发生在禅城区的139例麻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年禅城区麻疹发病率为14.48/10万,高于2004年的发病水平,4~6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0~1岁和20~3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散居儿童、工人为高发人群,对麻疹病例免疫接种史分析表明,接种者占17.27%,未接种者占48.2%,不详占34.53%;未满8月龄38例,占27.34%。结论 加强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考虑提前初种年龄并对大年龄组人群开展复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