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与切开挂线术(incision-threaddrawing procedure)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经LIFT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LIFT组)和44例经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组)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LIFT组治愈率87.2%,切开挂线组治愈率93.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IFT组术中出血、术后创面大小、术后换药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均优于切开挂线组(P0.05)。结论 LIFT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以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术后疼痛、肛门功能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方法经括约肌肛瘘病人124例,将124例病人分成两组,试验组60例,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照组64例,行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的肛门失禁评分、肛门功能、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肛门失禁总分为(8.68±1.65)分,试验组为(7.03±1.46)分;对照组肛门功能总分(6.71±0.93)分,试验组为(8.04±1.11)分;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为(6.22±1.24)分,试验组为(3.52±1.06)分,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5.31±1.32)天,试验组为(5.78±1.43)天;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1%,试验组为8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能够缓解经括约肌肛瘘病人术后疼痛,促进其肛门功能的提高,且临床疗效与切开挂线术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探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对高位复杂肛瘘的治疗效果。选取高位复杂肛瘘患者10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前后患者肛门功能指数评分、肛门失禁功能评分、肛管直肠压力变化。研究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指数、Wexner评分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指数、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肛管直肠收缩压、静息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肛管直收缩压、静息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无患者复发,对照组有5例复发,研究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263,P0.05)。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对高位复杂肛瘘的治疗效果优于切开挂线术,术后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4种手术方法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高位经括约肌肛瘘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切割挂线术30例(切割挂线组),行保留括约肌挂线术34例(保留括约肌挂线组),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41例(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行推移黏膜瓣手术11例(推移黏膜瓣组)。观察其住院时间、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术后第2 d疼痛评分、愈合时肛门失禁评分、术后并发症、治愈及复发情况。结果 1保留括约肌挂线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P0.01)、切割挂线组(P0.05)和推移黏膜瓣组(P0.05),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保留括约肌挂线组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P0.01)和推移黏膜瓣组(P0.05),与切割挂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和推移黏膜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切割挂线组术后第2 d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推移黏膜瓣组术后第2 d疼痛评分要明显低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切割挂线组愈合时肛门失禁评分(Wexner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括约肌间瘘管结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包括愈合时肛门自制力下降)明显高于保留括约肌挂线组(P0.05),与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4组患者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括约肌挂线、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推移黏膜瓣能达到切割挂线术相近的治愈率和复发率,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减轻疼痛,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在住院时间、愈合时间上相对较长,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推移黏膜瓣术后疼痛比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轻,综合评价推移黏膜瓣更具有优势,但对术者手术技巧有一定要求。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操作习惯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术)和常规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改良LIFT组46例,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常规LIFT组46例,采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治愈率,记录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评估肛门功能变化。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3~26个月,平均(8.73±7.15)个月。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IFT组和常规LIFT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14±2.57)天和(23.87±4.6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IFT组治愈率为91.2%,常规LIFT组为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肛门失禁发生,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及肛门直肠压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IFT术在保护肛门功能的同时能够提高治愈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在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手术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应用LIFT术治疗,观察2组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肛门失禁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IFT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临床疗效肯定,且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尤其在保护肛门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患者50例.对照组为同期切开挂线术治疗患者4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创面出血情况、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渗血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皆缩短;肛门瘢痕小;肛门畸形发生率低;肛门部分失禁发生率低;术后复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较切开挂线术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手术方式与肛瘘切开挂线术对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3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试验组选择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周的疼痛情况,治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30.75±9.85分钟,对照组为32.12±9.88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75,P=0.6716)。术后7天,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1.28±0.12,对照组为3.4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750,P=0.0000)。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9,P=0.9396)。试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69,P=0.0000),且试验组患者的肛门控便能力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855,P=0.0000)。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高位单纯性肛瘘临床治疗有效,而且可以缩短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肛门疼痛,且对肛门功能较小,治疗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体会。方法选择2016-11-2018-06间收治的6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住院及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评分(Wexn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和低位挂线高位扩创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均有确切效果,但后者创面愈合时间更短,并提高肛门功能的保护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中的应用,探讨一种有效术式,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方法选取本院室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7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成对照组(39例)、试验组(39例),两组分别行切开挂线术、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对比其手术指标、疼痛程度(VAS评分)、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FISI评分)、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住院、创面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7天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的FI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手术指标,减轻疼痛,减轻肛门失禁症状,增强肛门功能,且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括约肌间瘘管结扎联合瘘管隧道式切除术用于低位肛瘘患者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筛选出本院普外肛肠科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的70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观察组35例,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联合瘘管隧道式切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住院、创面愈合的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并发症(肛门溢液、切口水肿)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住院、创面愈合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7天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7.14%),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0.00%)与对照组(5.71%)相近,P0.05。结论括约肌间瘘管结扎联合瘘管隧道式切除术用于低位肛瘘患者中的疗效确切,具有恢复快、疼痛轻微、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能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80例高位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行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对照组行常规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手术疗效、手术前后肛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第2 d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和术后3月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和ARP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和术后3月Wexner评分、ARP及AMCP均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用于高位肛瘘患者可取得与常规切开挂线术相当的疗效,更有利于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治疗复杂性肛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4例经括约肌肛瘘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中获一期治愈者36例(81.8%);术后括约肌间感染2例,使用银离子敷料换药后治愈,4例出现括约肌间切口感染,形成括约肌间瘘,经直接切开后治愈;完全失败2例,1例因术后症状持续而行挂线治疗后治愈,另1例术后7个月复发(于其他医院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术后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4.7 d;伤口完全愈合时间15~30 d,平均21.1 d。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留括约肌术式,该手术减少了对肛门功能的损伤,保证括约肌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主灶切开对口引流高位胶管引流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11—2017-12间鲁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位复杂肛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3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观察组行主灶切开对口引流高位胶管引流术。统计2组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并比较术后1、3、6个月Wexner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术后1、3、6个月观察组Wexner量表评分较传统组低,创面面积小于传统组,且创面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传统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比较,主灶切开对口引流高位胶管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创伤小,利于创面愈合和提高肛门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15.
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单纯肛瘘患者68例,根据临床诊治结果分为经括约肌肛瘘组(30例)和括约肌间肛瘘组(38例),经括约肌肛瘘组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1组(14例)和观察1组(16例);括约肌间肛瘘组分为对照2组(18例)和观察2组(20例)。两个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两个观察组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评分、肛门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1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P0.05),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但术后创伤面积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小/短(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疼痛指数评分、肛门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观察1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1组的71.43%(P0.05),观察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5.00%,低于对照1组的50.00%(P0.05)。采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肛瘘可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72例确诊为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意愿分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组(试验组,32例)和高位肛瘘低切高挂术组(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6个月时的括约肌生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初始感觉阈值低,肛管静息压高,肛管高压带长度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静息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的肛门生理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效果明显,术式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和改进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LIFT)术对复杂性肛瘘病人近期疗效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复杂性肛瘘病人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改进组(47例),分别采用常规LIFT术和改进LIFT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近期疗效、术后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后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改进组总治愈率分别为76.60%和93.62%;改进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和术后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肌间切口裂开感染和括约肌间瘘管发生率分别为25.53%和14.89%;改进组分别为14.89%和4.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LIFT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可提高总体疗效,促进病变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未影响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探讨LIFT-plug术式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疗效及安全性。以2012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观察组采用LIFT-plug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术后VAS得分以及肛门功能的差异。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和术后VAS得分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愈率为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肛门功能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LIFT-plug术式对经括约肌型肛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中出血量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EM)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探讨高位肛瘘的微创治疗新方法。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AEM填塞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肛瘘低位切开并高位挂线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评分(Wexner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手术一期成功率、治愈率、复发率及其他结果。结果治疗组一期手术成功46例,3例手术失败后再次行肛瘘低位切开并高位挂线术后痊愈,1例延迟愈合,一期治愈率94%(47/50)。对照组一期手术成功37例,13例术后合并不同程度术口感染,予术口换药、持续引流等治疗后,11例行二次高位瘘管切开并半缝合术后痊愈,2例延迟愈合,一期治愈率78%(39/50)。结论 AEM填塞术治疗高位肛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治愈率高和不损害肛门功能及外观的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频辅助瘘管刨削术治疗肛瘘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行视频辅助瘘管刨削术,对照组行常规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和术后恢复效果,随访1年,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瘢痕面积、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出院时VAS疼痛评分及术后6个月时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年时Wex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4 w时总有效率均为100%,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辅助瘘管刨削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效果良好,有助于促进术后早期恢复,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