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supramalleolar osteotomy, SO)联合或不联合内侧关节牵开(medial distraction arthroplasty,MDA)治疗伴有距骨倾斜(talar tilt, TT)的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4例,其中,单纯行SO术16例,SO联合MDA术1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41.82±16.29)个月。随访过程中,SO组3例患者行翻修踝关节融合术;而SO-MDA组无需行关节融合术者。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AOS疼痛评分和AOS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SO-MDA组AOFAS评分、AOS疼痛评分和AOS功能评分均优于SO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Takakura分期均有显著改善(P0.05),TAS、TC显著增加(P0.05),而TT、TMM和HFA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SO-MDA组的Takakura分期和TT的改善优于SO组。[结论]踝上截骨术联合内侧牵开术,可以更好的治疗伴有TT角增大的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关节清理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1采用踝关节清理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23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18~30)个月。术后根据疼痛、功能、外观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19例,满意2例,一般2例。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1±0.3)分,较术前(6.1±1.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26,P 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0.2±3.6)分,较术前(60.7±5.6)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62,P 0.05)。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为(89.8±4.2)分,较术前(58.7±7.8)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 0.05)。结论踝关节清理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明显矫正踝关节畸形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应用于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伴有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时,能否通过微骨折技术提升踝关节融合率,避免关节内植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终末期关节炎患者48例。依据术前站立位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距关节面夹角,将内外翻角度在10°~20°的19例患者分为A组,将10°以内的29例患者分为B组。常规进行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术中应用微骨折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踝关节骨性融合时间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AOFAS)等评估指标。[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足背前外侧感觉麻木,术后6周缓解,术后3个月感觉恢复。48例患者平均随访(25.60±7.87)个月,术后12周复查X线片提示A组患者骨性融合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但两组融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距关节面夹角内外翻在10°~20°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应用微骨折技术可避免关节内植骨,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对于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明显时,骨性融合时间会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9年6月37例踝关节严重病损的患者行前路踝关节融合,男23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49.6岁;右足21例,左足16例。其中创伤性关节炎25例,骨性关节炎6例。术中采用前路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随访6个月~4年,采用AOFAS评分从疼痛、行走功能、踝关节对线进行评定,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AOFAS评分以判定疗效,X线片评估术后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最后随访时,37例中32例无明显不适,3例踝关节轻度疼痛,2例踝关节轻度肿胀,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足跟部有轻度酸胀感,并未影响日常生活。AOFAS评分由术前的27.95±17.94提高至术后的86.43±5.83,总分以及疼痛、行走功能、对线各项目的积分均显著提高(P0.01),总分评分优良率为91.89%(34/37)。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经踝前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操作简单、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骨二科在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4例,术后制动6周,定期随访,末次随访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系统、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进行评估。结果 24例患者,2例失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肿痛、不稳等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92.01±3.61)分,距骨前移距离较术前明显减少,平均为(3.18±1.61)mm,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平均(4.64±1.6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韧带修补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核磁共振成像(MRI)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本科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完善负重位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MR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下的距骨骨水肿面积,临床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2±11.8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5.95±1.08)降至(1.15±1.08),AOFAS由术前(64.70±9.74)增至(92.33±5.89),MRI显示软骨损伤区骨水肿面积由术前(80.51±39.55) mm2缩小至(35.41±45.27)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达92.50%。[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MRI显示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9—2015-04采用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3例,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并发症、距骨倾斜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结果 1例失访,22例获得随访12~56个月,平均3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2例主诉走不平的路时感觉不稳。距骨倾斜角:术前(14.02±3.66)°,术后(3.80±1.80)°;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术前(71.08±5.93)分,术后(95.12±4.91)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术前(6.65±1.15)分,术后(1.76±172)分,术后距骨倾斜角(t=11.750,P0.001)、AOFAS评分(t=14.650,P0.001)、VAS评分(t=11.085,P0.00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优20例,良2例。结论微创小切口应用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LAI),创伤小、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12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13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是否达到骨性融合。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10~2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均骨性融合,骨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5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16~22周,平均20周。3例出现针道并发症,反复使用酒精及百多邦外用后控制;其中1例针道感染流脓,反复换药经久不愈,更换克氏针后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评分标准评定:优1例,良9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69~91(79.6±7.2)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50,P0.001)。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骨愈合率高,尤其适用合并感染、软组织条件差、骨质缺损严重及踝关节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67-1672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解剖重建或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行手术治疗,随机给予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组),或行ATFL/CFL解剖重建(重建组)。对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AOFAS足踝评分、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40.2个月。AOFAS足踝评分A组由术前(47.50±8.60)分提高至术后2年的(88.71±3.52)分(t=-12.364,P=0.000);B组由术前(47.50±9.60)分提高至(93.50±4.27)分(t=-18.452,P=0.000)。两组在疼痛、步态、支撑与功能、屈伸、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A组术前(6.80±3.80)分,术后(2.00±1.90)分;B组术前(6.80±3.60)分,术后(2.05±1.70)分(P0.05)。患者无神经损伤、感染、皮缘坏死、僵硬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距骨前移及倾斜矫正,无不稳定复发。B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更佳,术后2年AOFAS评分修复与重建组间存在差异(t=-1.939,P=0.034)。[结论]借鉴于尸体解剖数据,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的同时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性要求高的青壮年患者及修复失败的翻修手术。保残重建及手术切口改良降低了神经损伤概率,功能恢复更加理想,长期随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Ilizarov外固定技术行踝关节融合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7~69岁,平均45.7岁。左侧16例,右侧11例。患者均为首次外伤导致踝关节骨折或韧带损伤,经6个月以上规范保守治疗无效,且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病程为3~39年,平均11.5年。根据Takakura踝关节炎分期,3期16例,4期11例。术前摄双足站立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距角为(102.55±4.02)°。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与踝关节评分为(45.72±6.45)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61±1.96)分。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2个月,平均28.1个月。踝关节均达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1~18周,平均12.9周。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及针道区域持续性出血。出现轻度针道感染4例,距骨前脱位2例,不同程度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未见创伤性骨缺损、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VAS评分、胫距角分别为(80.53±9.14)分、(2.77±0.82)分、(94.36±2.48)°,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17,P=0.00;t=14.28,P=0.00;t=9.01,P=0.00)。临床疗效评价为优9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81.5%。结论 Ilizarov外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可获得满意疗效,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8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5例。根据术前应力位X线片明确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术后12个月进行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位试验,同时观察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12~38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术后踝关节不稳、肿胀、疼痛均缓解,内固定锚钉稳固,2例踝关节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术前距骨倾斜角为(15.6±4.4)°,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为(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0,P=0.026)。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43.5±6.9)分增加至(69.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32)。结论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在不破坏正常肌腱的情况下达到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9—2016-12诊治的28例距腓前韧带损伤,其中2例Brostrom-Gould修复手术失败,1例合并外踝小骨片撕脱。在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单束重建的基础上设计了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阴性,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未受限。末次随访时距骨倾斜角为(3.3±1.0)°,较术前(13.9±2.3)°明显降低;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为(91.3±5.1)分,较术前(49.7±6.5)分明显增加;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1.8±1.0)分,较术前(6.6±1.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双束重建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可提高踝关节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14例(26足)。男10例(18足),女4例(8足);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先天性平足症12例(24足),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2足)。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0.4)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2.2±12.3)分。8足单纯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18足联合经皮微创跟腱延长术或腓肠肌松解术、胫后肌腱前置及弹簧韧带紧缩术或内侧楔骨背侧开放截骨植骨术。采用VAS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于X线片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及距骨倾斜角。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2足)出现跗骨窦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疼痛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足穿鞋、行走时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6,P=0.000)。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4.5±10.8)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7.765,P=0.000)。X线片复查示,距下关节稳定器植入跗骨窦中,内侧足弓高度较术前抬高。末次随访时,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跟骨倾斜角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9,P=0.598)。结论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近期疗效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必要时辅助软组织及骨性手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锚钉修复在踝关节外侧不稳(LIA)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LAI行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的7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9~55岁,平均(38.68±14.23)岁。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F)和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SSF)评分评估临床结果,行踝关节应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结果] 71例患者手术均完成顺利,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时发现5例软骨缺损患者,骨赘患者1例,软骨缺损较轻1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清创,其余4例患者予以微骨折处理,对于骨赘患者则予以磨除。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14±3.27)个月,随访期间71例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其他并发症。随时间的逐渐延长,71例患者的AOFAS评分、KAF评分、JSSF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92±3.2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9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前移由术前(9.15±2.6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86±0.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内后方入路行跟距骨联合切除治疗疼痛性跟距骨联合的手术技术与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7年3月,采用关节镜下经内后方入路跟距骨联合切除治疗疼痛性跟距骨联合患者12例。自后内侧建立通道,用刨刀刨除踝关节后方的脂肪组织,充分暴露出母长屈肌腱,然后刨除母长屈肌腱外侧的脂肪组织,充分显露出跟骨、距骨、胫骨的后缘。关节镜下可见骨性联合完全替代了关节间隙,用磨钻由后向前顺序磨除骨联合。采用VAS疼痛评分、美国足踝外科(AOFOS)后足评分,以及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获得24个月随访。疼痛VAS评分由术前(6.82±0.80)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52±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OS后足评分由术前(48.80±6.85)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86.90±7.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疗效满意度调查:满意8例,较满意2例,一般2例;满意率83.33%。12例患者术后24个月复查踝关节X线片未见跟距骨桥复发征象。[结论]对跟距关节无骨性关节炎、跟距骨联合面积未达到整个跟距关节面1/2的疼痛症状的骨联合,关节镜下行跟距骨联合切除术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行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融合的20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7~77岁,平均(59.05±7.83)岁。评估患者术后功能、融合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合并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成功率100%。术后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70±1.04)个月。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出现严重肿胀及张力水疱,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胫骨长轴与距骨关节面的内侧夹角(medialtibialtalarangle,MTTA)由术前的(86.84±6.26)°增加到(89.90±1.37)°,距骨前移距离由(5.50±3.97)mm减小到(2.85±2.72)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也有明显改善,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39.00±8.34)分增加至术后的(80.65±8.86)分(P0.001)。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融合术,骨愈合成功率高,可矫正合并的踝关节对位及对线异常,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皮组24例采用超声定位,经皮建立骨隧道重建ATFL和CFL。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AOFAS评分、VAS评分,应力位影像测量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结果]术中切开组2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经皮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切开组术后4例切口边缘处坏死,而经皮组1例切口渗液。两组患者随访26~30个月,平均(27.39±2.51)个月。术后6个月时,经皮组ROM显著大于切开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AOFA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位X线测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在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距下关节严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2—2014-02采用经外踝截骨入路、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3例胫距、距下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疼痛,功能受限。术后功能评价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结果 1例失访,12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11.3(8~16)周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及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行走痛,步态基本正常。术前AOFAS评分为(48.75±6.8)分,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3.5±8.4)分,术后AOF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0,P0.001)。2例出现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末次随访未恢复。结论经外踝截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Brostr?m法结合Gould技术治疗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5年10月,我科对17例距腓前韧带损伤采用关节镜下Brostr?m法结合Gould技术,利用带线锚钉加强缝合修复距腓前韧带,同时微创紧缩缝合伸肌支持带,加强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通过疼痛及不稳症状改善情况,距骨倾斜角变化,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行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7例随访10~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AOFAS总评分(44.2±3.7)分,术后1、3、6、10个月AOFAS总评分分别为(49.4±4.1)、(70.7±5.4)、(82.1±4.1)、(92.0±5.0)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5,P=0.000,P=0.000,P=0.000)。术前VAS评分为(7.1±1.4)分,术后1、3、6、10个月分别为(7.2±1.5)、(4.8±1.1)、(2.1±0.9)、(1.3±0.7)分,除术后1个月以外,其余与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01,P=0.000,P=0.000)。术前距骨倾斜角为8.8°±0.6°,术后1、3、6、10个月分别为4.1°±0.4°、3.5°±0.8°、3.2°±0.6°、3.2°±0.7°,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变小(P=0.000,P=0.000,P=0.000,P=0.000)。结论关节镜下Brostr?m法结合Gould技术治疗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