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作为一门涉及生命、医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新技术,其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中自始至终面临着巨大的伦理争议、冲突和挑战。在ART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可分为常规伦理问题及突发伦理问题,其中突发伦理问题因其个性鲜明、事态紧急、处理棘手,如何应对ART中突发的伦理问题是摆在生殖医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当论文的主体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时,需说明是否遵循了单位和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如获得审查批准,应提交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文件和批准文号。  相似文献   

3.
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4.
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5.
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6.
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育年龄的延迟及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要求再生育的高龄妇女增多。高龄不孕患者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妊娠结局差,即使成功妊娠孕产期母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高。如何在帮助高龄不孕夫妇实现再生育愿望的同时,又完全遵循利于患者、保护后代、保证社会公益性等伦理原则,成为生殖医学专家目前关注的医学和伦理热点,并引发出高龄妇女生育权的问题。高龄妇女的生育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是合法、合理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高龄夫妇的生育所面临的相关伦理学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生殖伦理问题,在助孕治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有:(1)严格遵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相关伦理基本原则;(2)健全辅助生殖技术相关法律法规;(3)充分尊重高龄不孕患者的助孕选择权;(4)高龄妇女助孕治疗中辅以心理疏导和生殖伦理辅导;(5)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及资深医学专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医学伦理委员会在亲属活体肾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学伦理委员会在活体肾移植中的实践方法.方法 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制定工作流程,对通过移植专家初步医学及伦理学筛查的43例申请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进行医学伦理学评估,判断是否满足执行手术的伦理学要求.结果 43例受者中,6例未通过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学审核;最终实施肾移植手术32例,术后无伦理问题方面的投诉.结论 医学伦理委员会将医学、伦理学、法学有机结合,保护了医者、供者、患者三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正在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公正、遵循伦理、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中国模式.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历程本身就是结合国情不断创新性发展的过程[1].多年来,我院在DCD器官捐献方面走在云南省前列,我院伦理委员会自2006年 开展器官移植伦理审查活动以来,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DCD伦理审查管理的文档系统,...  相似文献   

10.
外科医师诊疗决策中的伦理决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科医师的诊疗行为一般是在多个行为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即决策,不仅仅是诊疗技术上的决策,而且还是一种医学伦理上的决策.笔者认为,分清诊疗决策行为中的伦理决策内容,并探讨进行正确伦理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定伦理决策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外科医师正确地进行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发往往悄无声息,多数患者并发骨折后才能发觉。随着中医药近几十年的发展,有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日趋丰富,为中医药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外治法[1]具有见效快,副反应小等特点,且历史悠久,使用方便。本文所讨论的穴位敷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类型,随着穴位贴敷运用的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制剂,如透皮吸收贴剂、透皮控释制剂等,其药物有效成分吸收率更高,疗效更佳,广泛运用于内科疾病如哮喘、便秘和失眠等,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上得不到较高的重视,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参考近5年文献从中医理论出发对穴位敷贴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选穴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方便为各位学者提供穴位敷贴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状况,提升对穴位敷贴法的认识,使之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表观遗传学修饰是指在DNA序列未变化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变化,主要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染色质修饰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改变等原因致使骨代谢失衡,骨微结构破坏,骨量减少。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表观遗传学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将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s这三个方面综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笔者对《黄帝内经》中“骨痿”“骨枯”“骨极”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把其中论及的概念、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经典原文整理分析并归纳总结,同时借鉴后世医家对该病的认识,总结出骨质疏松症应从“肝肾不足、脾肾亏虚、气滞血瘀”进行辩证论治,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987年-2017年公开发表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中医药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总结研究经验并为拟定未来研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万方、CNKI、维普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整理文献发表信息。结果检索出6324篇文献,清洗后剩余2679篇,文献的总体趋势为波浪式上升,与人口老龄化呈基本线性关系。其中《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布拉德福分区中核心区杂志均为中医骨科类和中医综合类杂志。高频关键词主要涉及实验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方法,其中涉及到的治疗方法以补肾相关热度最高,单独的治疗方法中以补肾法为主,其次是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不同的治疗方法联用以补肾法与活血化瘀联用最多,其次为健脾与补肾联用,与笔者进行的补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结果相吻合。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相关研究数量在快速增长,但是目前仍然未能形成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大数据挖掘领域的投入,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促进确有疗效的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播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体内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TG、LDL-c、HDL-c)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68例,按照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正常组;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的方法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骨量减少组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最高,骨质疏松组次之,正常组最低;骨量减少组与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之间的血红蛋白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之间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指标比较中,甘油三酯(TG)具有最大的组间差异性(P<0.01);其中骨量减少组的甘油三酯水平最高,其次是骨质疏松组,正常组最低。经非参数检验分析,正常组的甘油三酯水平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相比,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没有明显的组间差异。结论 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但呈双向作用,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人群来说,过高的血红蛋白水平所带来的铁负载...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和脆性骨折发生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身 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有相当充分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大量有关雌激 素受体ot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但检测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指标、样本量等因素的差 异,使结果得不到共识。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已初步确定传统基因多 态性位点PvuII和Xbal与骨质疏松相关,一些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也被发现。同时,研究领域还 延伸到了药物基因组学,以预测治疗药物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为了进一步阐明雌激素受体(X 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应进行更为合理的研究设计,并且充分考虑基因与基因以及环境与基 因间的相互作用。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雌激素受体a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及机 制的阐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会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又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基于古代文献和中医临床立法用药规律,结合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围绕肾之“精气”“阴阳”理论阐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为以肾精亏虚为先导,继而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导致骨髓失养、代谢紊乱、骨枯形伤,出现疼痛、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Qualitative research has been recognized in recent years as a field of inquiry used to understand people’s beliefs, attitudes, behaviors, culture or lifestyle. While quantitative results are challenging to apply in everyday practice, the qualitative paradigm can be useful to fill in a research context that is poorly understood or ill-defined. It can provide an in-depth study of interactions, a way to incorporate context, and a means to hear the voices of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s, motivation, and beliefs can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generating hypothes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different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hat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researchers may find useful to implement in future study designs,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

Methods

We will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qualitative paradigm gained from the osteoporosis literature on fractures using examples from the database Scopus. Five prominent qualitative techniques (narratives, phenomenology, grounded theory, ethnography, and case study)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meanings of the social and clinical world.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We have highlighted how these strategies are implemented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s and are anchored to specific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We focus on studies that explore patient psychosocial experienc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inter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research, we believe that action research, that is not frequently used, could also effectively be used by many professions to improve programs and policies affecting those dealing with osteoporosis issues.  相似文献   

19.
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急需引起人们的关注。内分泌治疗可以使绝经前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降期,有效提高保乳率。然而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会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后可降低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但是不可长期服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素有关。中医药多以补益肾肝、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抗肿瘤为主,安全有效。笔者着重分析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易导致骨质疏松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旨在有助于中医药防治乳腺癌内分泌相关骨质疏松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新型靶点药物的研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骨折风险高,致残、致死率高.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肠道菌群与骨代谢的关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肠菌移植是指将肠道菌群从健康的供体转移到肠道菌群失调的受体,其目的是恢复肠道微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