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以此帮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设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会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还会增强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通过分析控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科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对象45名为对照组,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18.59±2.09)μmol/L,对照组为(10.32±2.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不同临床转归患者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进展为脑梗死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关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预测及评价TIA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冠心病患者110例和脑梗死患者108例。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共106例。分别为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心血管病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卒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3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对照组不给予,其余治疗完全同治疗组。观察两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结果他汀治疗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除了常规用于降血脂治疗,还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脑出血、10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老年人,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血管病组和对照组比较,脑血管病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或P<0.001)。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对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可能通过介导血栓的形成等机制共同参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检测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并与同期43例健康体检者(参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实验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治疗前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以上患者又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时选取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所选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越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故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119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无神经系统症状及定位体征,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梗死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就2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进行干预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9.
李海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71-47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cy的情况。结果观察组Hcy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HHcy者所占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与健康体检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平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干预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并且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陈专 《中国实用医药》2014,(24):117-11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男性以及女性水平相比较对照组均上升,男性测定值高于女性,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水值相对较高,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患者年龄具有正相关性,与叶酸则具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 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叶酸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评价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复发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初发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发生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明确患者疾病后可给予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预防脑梗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8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林强  曹亦宾 《中国医药》2012,7(11):1369-137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对10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3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浆Hcy检测,比较2组血浆Hcy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中高Hcy血症45例(42.9%),血浆Hcy水平平均为(16.4±3.1) μmol/L,对照组高Hcy血症12例(9.8%),血浆Hcy水平平均为(10.0±1.8) 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高Hcy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龚娅  李国强 《河北医药》2012,34(14):2121-2122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86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同时收集30例急性脑梗死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给予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同时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6.依据入院第1天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位数值,将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入院后第1天和第21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Index(BI)评分,同时于第21天复查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结果 (1)第1天时,3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第1天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患者NIHSS和BI均差于对照组(P<0.05);21 d后,3组NIHSS和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但高水平组患者NIHSS和BI评分差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疾病相关性。方法对研究组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健康人群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后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提示患者是否具有脑梗死疾病发生风险,并对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疾病发病率;根据脑梗死患者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可准确掌握其病情进展或临床疗效,为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意义,为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体检时均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记录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及与对照组健康人群对比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判断其是否属于脑梗死高危人群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若患者已发生脑梗死疾病,应监测其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判断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对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维生素B12治疗组,采用ELISA法,波长450nm在酶标仪上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时检测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结果维生素B12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巴氏指数在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12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对急性期脑梗死不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且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尿酸水平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性动脉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