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 30例UA患者 (UA组 )、3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 (SA组 )、37例非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对UA及S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所示斑块形态进行分析 ,按积分法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结果 :①UA组患者血清CRP、IL 1β、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 (P <0 .0 5~ 0 .0 1)及对照组 (P <0 .0 1) ,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②UA组患者Ⅱ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 (6 6 .6 7%∶2 0 % ,P <0 .0 1) ;③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UA组重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④Ⅱ型斑块患者的血清CRP、IL 1β、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斑块类型 (P <0 .0 5~ 0 .0 1) ,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间血清CRP、IL 1β、TNF α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UA患者体内存在炎性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炎症在UA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水平的影响 ,以期探讨 3 羟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调脂以外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入院顺序 ,将 5 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 (对照组 )与辛伐他汀 +基本治疗组 (用药组 )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8周后检测血脂及血清M CSF、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C反应蛋白 (CRP)水平。结果 用药组 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水平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轻度上升 ,而对照组无变化 ;对照组、用药组血清M CSF、TNF α、CRP水平均有降低 ,但降低的幅度用药组M CSF、TNF α明显大于对照组 ,而CRP两组间无差异。用药组治疗前后除TNF α的变化值与高密度脂蛋白变化值呈负相关外 ,M CSF、TNF α、CRP的变化与血脂各项的变化均无相关性。结论 辛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 ,还通过抑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连明  张玉  杜明 《山东医药》2003,43(1):47-48
为探讨低分子肝素 (L MWH)治疗无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1999~ 2 0 0 2年 ,我们对 5 4例 AC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 1例 ,女 2 3例 ;年龄 3 8~ 79岁 ,平均(63± 9.7)岁。 5 4例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1+ 3或 2 +3 :1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初发劳累型和恶化劳累型心绞痛伴有一次以上静息心绞痛 ,入院前 2 4小时有一次以上心绞痛发作。 2诊断或疑为非 Q波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功酶≥正常上限 2倍。 3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性 ST段下降≥ 1mm。除外急性 Q波心肌梗死 ,心电图示 ST段抬高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氟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患者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29例,常规药物治疗(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 2周;氟伐他汀干预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每日40mg治疗2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2周(术前当天)及术后24h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结果 药物治疗后,氟伐他汀干预组较对照组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 .01);氟伐他汀干预组术后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 01)。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增加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水平;氟伐他汀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氟伐他汀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CRP、TNFα和cTnI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前瞻性地评价严格分组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并将ST段偏移方向与冠状动脉(CA)解剖相联系.方法:2年中连续住院的UA患者46例(近期心绞痛发作或者原心绞痛的频度或持续时间增加而住院;住院期休息时发生心绞痛,其ST段增高或降低>1mm).他们符合:(1)至少有一次胸痛发作时,其心率增加不超基础心率的10%和<100次/分,收缩和舒张压的增高不超过对照值的10%.心率和血压的测定在病人诉说胸痛后几秒至1分钟内进行;(2)同一次住院期完成CA造影、明显的梗阻指内腔直径狭窄>50%.左CA主干明显梗阻系分出左前降支或回旋支之前,近端管腔直径减少≥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又一危险临床征候群。 UA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心绞痛症状 ,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改善疾病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院以低分子肝素治疗UA50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患者 ,男性 36例 ,女性 14例 ,年龄 4 0~ 78(平均 59)岁 ,病程 2~ 2 5年 ,平均 18.5年 ,所有患者符合 1979年 WHO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均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 ,磷酸肌酸激酶均在正常范围。每日发作 2~ 10次 ,心电图 ST水平下移 >0 .5m V者 4 0例 ,T波低平、倒置 10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T(cTn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 15 8例 ,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72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 2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6 3例 ,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cTnT和CGRP水平 ,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 6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结果 N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cTnT及CG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NSTEMI组CGRP水平高于STEMI组 ,cTnT水平低于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UA组患者cTnT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CGRP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TnT及CGRP水平在NSTEMI组与STEMI组相似 ,在心绞痛组cTnT亦有轻度增高 ;心肌梗死较心绞痛患者发病时CGRP水平低 ;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胞因子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作用,测定了28例AM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β)水平,并选择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和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UA组及正常组(P<0.01),UA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血清IL-1β水平在严重的AMI患者(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 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1例,男3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8~74)岁。包括前壁梗塞21例,下后壁梗塞20例,均于AMI发病后3~4周内以分级递增方式行食管心房起搏心脏负荷试验。检查前1周内无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及心律失常发生。阳性标准:①停止起搏后ST段呈缺血性压低≥1mm或ST段抬高>1mm,持续2min以上;②出现心绞痛发作;③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在胸痛发作时不出现心率加速和血压升高者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可视心电图ST段移位情形而出现不同的演变和预后.病例入选的标准:1.心电图变化限于胸前导联,剔除下壁导联变化;2.病史中至少有二次胸痛记录和心电图ST段的类似移位而未发展为AMI;3.胸痛发作时至少有一次心率不超过发作前的10%,而且不超过100次/分,收、舒压增高也不超过10%;4.他们在同一住院期间发生AMI.UA的诊断依据是新近有心绞痛史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和时间延长,住院期间出现静息性心绞痛伴ST段抬高或压低>1mm者.AMI的诊断按照胸痛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京必舒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 (CRP)的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U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除用UA常规治疗外加用京必舒新 2 0mg每晚口服 ,对照组仅给予UA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前及经治后 2周、4周、8周的血浆CRP。结果 治疗组自 2周始CRP水平即开始下降 ,4周及 8周的CRP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差异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R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 >0 .0 5 )。结论 京必舒新可显著降低UA病人的血浆CRP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外周血尿酸(U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0例CHF患者治疗前后RDW、TNFα-及血清尿酸水平,与100例正常人RDW、UA、TNFα-水平对比分析。结果 CHF患者的RDW、UA和TNFα-测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RDW、TNFα-、UA水平与CHF程度相关,动态监测RDW、UA、TNFα-水平有助于判断CHF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和心肌梗死微循环再灌注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YJ  Ding WH  Gao W  Hong T  Huo Y  Qi L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102-10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开通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的关系。方法  (1)测定 8例健康人和 2 2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前即刻 ,术后 12、2 4h ,血浆白细胞介素 (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α、IL 10的变化。 (2 )按照再灌注后 2h心电图ST段回落是否 >70 % ,将 2 2例AMI患者分为 :A组 (ST回落≥ 70 % )12例和B组 (ST回落 <70 % ) 10例 ,比较两组患者IL 1β、TNFα、IL 10的变化幅度。 结果  (1)治疗前A、B两组AMI患者血浆TNFα、IL 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L 1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再灌注后 12、2 4hA、B两组血浆IL 1β和TNFα均较术前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 ) ,B组血浆IL 10较术前显著增高 (P <0 0 5 ) ,A组则无此变化 (P >0 0 5 )。 (2 )A、B两组间比较 ,治疗前TNFα、IL 1β、IL 10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成功PCI、IRA血流达TIMI 3级者 ,B组患者血浆IL 1β、TNFα、IL 10 ,在再灌注 12h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再灌注 2 4h ,IL 1β、IL 10仍然高于A组 (P <0 0 5 )。 (3)A、B两组患者抗炎因子IL 10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致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炎症标记物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 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患者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2 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0例 ,分别测定血清中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结果 :①SAP、UAP、AM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②UAP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TNF α均显著增高 (P <0 .0 1) ,但与IL 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AMI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④AMI与U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⑤血清中CRP、IL 6、TNF α在AMI发病的 72h以内有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炎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AMI时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以作为病情稳定性的指标 ,对判断病情和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梗塞脑脊液 (CSF)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变化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双抗体夹心 )方法对 45例老年脑梗塞患者CSF及血清TNF α进行检测 ,并与 31例中青年脑梗塞和 3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 老年组CSF中TNF 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及中青年组 (P <0 0 1) ;血清TNF α含量中青年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老年组明显增高 (P <0 0 1) ;老年组CSF中TNF α含量与周围血白细胞数及年龄有非常显著相关性 (r值分别为 0 5 0 47、0 6 2 0 5 ,P <0 0 1)。  结论  TNF α是老年脑梗塞的致病因子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高危因素及早期有创干预的价值。方法 在 2001年 10月至 2003年 10月期间连续入院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 545例,随机分成早期保守治疗组与早期有创干预组;随访 30天与 6个月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 (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住院 )发生率,将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指标对复合心血管事件做多变量回归分析,筛查主要的高危因素;评价早期保守治疗与早期有创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随访 513例患者, 30天与 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4 0%与 25 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段压低、肌钙蛋白Ⅰ (TnI)水平升高、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增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下降以及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高分者与 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增高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与早期保守治疗组比较,早期有创干预组随访 30天时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率减少,复合心血管事件减少;随访 6个月时复合心血管事件也减少 (P均 <0 05)。结论 ST段压低、TnI水平升高、hs CRP增高、LVEF值下降或TIMI危险评分增高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高危因素,早期有创干预能  相似文献   

18.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 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自住院的病人 2 17例。分为 4组 :1急性心肌梗死 ( AMI)组 5 0例 ;2无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 NSTEMI)组 45例 ;3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组 82例 ;4稳定型心绞痛 ( SA)组40例。应用火箭电泳法测定各组 CRP值 ,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 CRP浓度 ( 17.62± 8.43 ) mg/L和 NSTEMI组 ( 16.5 3±7.89) mg/L明显高于 UA组 ( 12 .87± 5 .76) mg/L和 SA组 ( 7.94± 3 .76) m g/L ,UA组 CRP浓度明显高于 SA组 ,而 AMI组与NSTEMI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炎症反应在 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CRP水平可作为 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标志物的检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循环血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含量 ,以探讨 UA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UA组 44例 ,均符合 WHO的 UA诊断标准 ,男 3 1例 ,女 1 3例 ,年龄 47~ 80 (6 5± 7)岁。对照组2 0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 ,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 44~ 77(6 3± 9)岁。UA组入院后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极化液等药物治疗 ,7~ 1 0 d内心绞痛症状得到控制 ,分别于入院后心绞痛发作 2 4 h内及症状控制后 3 d内各采血 1次。对照组于清晨空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