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时使用温针灸的效果。方法:收集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38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接受电针治疗,观察组联合温针灸治疗,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X~2=7.385,P=0.007。结论: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温针灸的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痊愈2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短,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常规针刺配合患者自我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我推拿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ouse-Brachmann(H-B)分级量表评分和面神经功能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H-B分级量表评分及面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H-B分级量表评分下降,面神经功能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B分级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常规针刺配合患者自我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面瘫患者痊愈的进程,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并和西药组10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经10d~2个月治疗后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组有效率97%,西药组为80%,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取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率为95.35%,对照组为81.40%,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H-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见效更快,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45例,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痊愈2例(8.70%),显效10例(43.48%),有效9例(39.13%),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痊愈0例(0.00%),显效8例(36.36%),有效6例(27.27%),总有效率为63.64%。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英 《现代养生》2014,(14):122-122
目的:研究和分析对贝尔氏面瘫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8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采用抽签法将他们划分为平均的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别给予其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9.59%),组间对比结果的差异性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贝尔氏面瘫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的效果良好,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隔物温和灸法分期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初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3例,采用电针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对照组43例,只采用电针治疗.2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疗效比较,x2=6.57,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中在电针治疗基础上加上隔物温和灸能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价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服务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优质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为71.67%(43/60);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8.33%(59/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占该组患者总数的18.33%(11/60);观察组仅有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占该组患者总数的3.33%(2/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勇 《现代养生》2014,(2):61-61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西医治疗。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为9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及整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率为37.5%,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通过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面部肌肉功能,提高整体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潘新美  陈静 《药物与人》2014,(8):240-24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的要点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接收的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象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关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同时给予优质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80例,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三组,每组60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显著低于电针组与温针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温针灸组81.67%与电针组80%,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组与电针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满意,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1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6例,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痊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Portmann评分,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1、2、3周的Portmann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综合疗效,同时节省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期针灸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分期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按照奇偶数列表的分组方法分为2组,25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另一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将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不良情绪情况以及portmann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紧张、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8.00%、4.00%、12.0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portmann评分(16.46±2.48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期针灸能够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同时辅以护理干预可促进临床效果的提高和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针灸护理的临床效果,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纳入2020年4月—2021年4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针灸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临床治疗效果、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面瘫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9,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护理干预效果良好,既可促进该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及其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在改善其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江西省上饶县人民医院经胃镜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11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6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胃镜下表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56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45例,总有效率8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30例,治疗后14例,根除率53.33%;对照组治疗前Hp阳性28例,治疗后20例,根除率28.5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快速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交变磁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经颅交变磁场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共2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颅交变磁场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宋晓蕾 《现代养生》2013,(22):65-65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7.5%,对照组为2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孙为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61-476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49%优于对照组的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整体论治,因人制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