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患者男,40岁,因间歇性上腹隐胀痛伴纳差1月余,于2002年4月2日就诊于我院。患者既往有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史3年余,未服用过多潘立酮,无其它药物过敏史。门诊体格检查示上腹剑下局限深压痛,血常规示血红蛋白(Hb)142g/L,余无特殊。给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3次/d,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11027)20mg,3次/d,雷尼替丁胶囊0.15g,2次/d治疗。服药2h后,患者出现上腹痉挛性绞痛,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继之解糊状柏油样稀便2次,量不多,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胃镜检查示浅表糜烂性胃炎并伴出血。立即肌肉注射立止血1kU,…  相似文献   

2.
[病例] 男,26岁.无明显诱因大量呕血,排柏油样便1天,于2002年6月22日入院.否认肝炎、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102/min,呼吸24/min,血压76/46 mmHg.意识清楚,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示胃体、胃窦出血性胃炎,经内科相应治疗仍反复呕血,再次行胃镜检查,发现距贲门下方4~6 cm小弯侧有小量活动性出血,未见明显溃疡及肿物,内镜下给予凝血酶喷洒,无明显疗效.查血红蛋白45 g/L,红细胞压积0.23.初步诊断:Dieulafoy病;失血性休克(轻度).经抗休克治疗后急行手术治疗,打开胃壁,清除胃内血块,在胃小弯距贲门下方约5 cm处发现直径约1 cm病变,局部粘膜缺损,中央有一直径 1.2 mm的小动脉突出、渗血,楔形切除该处胃壁.术后恢复好,病理报告为Dieulafoy病,2周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例1:男,48岁。上腹部疼痛10年,呕血并柏油样便2次。X线钡餐透视诊断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伴幽门不全梗阻,行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1.5cm疤痕,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与周围组织粘连水肿和游离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出血较多,于幽门环下1.5cm处切断十二指肠,切断缘仍有疤痕样组织,以7号丝线褥式交锁缝合残端。埋藏缝合残端困难,将胰腺被膜、大网膜与残端固定缝合。结肠后胃空肠吻合,胃管置入输入袢空肠。第3天肛门排气。第4天拔除胃管并进流食。第6天上午患者右上腹疼痛,腹膜刺  相似文献   

4.
<正>胃黏膜下恒径小动脉破裂出血又称Dieulafory病(Dieulafory disease,DD)是一种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反复性呕血或柏油样便。有效地控制出血和预防再出血是治疗本病的关键[1]。Dieulafory病是一种先天性胃肠道黏膜下血管畸形,据报道,恒径动脉主要来源于胃左动脉(85%),故其出血灶多位于贲门下方6.0 cm以内的小弯侧[2],少数也发生于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等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男,36岁,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伴黑便2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3年来上腹部剑突下烧灼样钝痛,多在饭后出现,并伴食欲不振、烧心、上腹胀痛感.在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0.5 cm×0.5 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顶部轻度糜烂凹陷,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伴粘膜慢性炎症.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药物口服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2天饮酒后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再次发作,同时出现柏油样便3次,量不多,服雷尼替丁、云南白药等药无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见一约1.0 cm×1.0 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顶部糜烂凹陷,伴有暗红色血痂,活检时组织质韧,易出血.病理报告示胃窦大弯瘤样增生样平滑肌组织.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胃窦部肿瘤局部切除,后送病理冷冻切片报告为胃类癌(Ⅰ型),随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1年后复查胃镜示残胃粘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男,36岁,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伴黑便2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3年来上腹部剑突下烧灼样钝痛,多在饭后出现,并伴食欲不振、烧心、上腹胀痛感。在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 0.5cm × 0·5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顶部轻度糜烂凹陷,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伴粘膜慢性炎症。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药物口服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2天饮酒后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再次发作,同时出现柏油样便3次,量不多,服雷尼替丁、云南白药等药无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见一约1.0cm×1.0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顶部糜烂凹陷,伴有暗红色血痂,活检时组织质韧,易出血。病理报告示胃窦大弯瘤样增生样平滑肌组织。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胃窦部肿瘤局部切除,后送病理冷冻切片报告为胃类癌(I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3岁。因左上腹隐痛伴间歇性呕血、黑便半年于1989年9月13日入院。患者于1989年3月搬重物时感到左上腹痛,不剧烈,无放散。三天后出现呕血,约300 ml,此后有过五次呕血,伴柏油样便。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5岁。以突发性暗红色血便6次伴头晕眼花1天入院。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及反复心窝部痛病史,曾多次钡餐透视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体检:736.5℃,P100次/分,BP18/10kPa。神志清。苍白外观。心肺(一)。腹无压痛,肝睥未触及。WBC9.2×10~9/L,N0.67、L0.33,Hb85g/L.给予正肾口服、输液输血等处理。入院后仍排黑便每日2~3次,量多,遂输血2000ml,复查Hb60g/L。急诊剖腹探查:十二指肠前壁有1.5×1.5cm的溃疡面;空肠上段无积血。距屈氏韧带170cm处空肠上有3.0×2.0×2.0cm的外生型质硬的肿物,表面血管丰富,肿瘤肠腔面有1.0×0.6×0.6cm的溃疡,内有两条直径1.0mm的血管暴露。于是行肿瘤段肠切除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空肠平滑肌瘤伴出血。  相似文献   

9.
[例1]男,58岁.消瘦,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隐痛伴心悸、眩晕.1年前体检时发现颈椎病,经口服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症状稍好转.于1998年10月26日感觉眩晕,门诊部医生予口服眩晕停及镇静药不见好转,第2天再到医院,经胸透、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仍考虑为颈椎病,留观后给血管扩张药及甲氧氯普胺治疗.于第3天凌晨5时许,病人又感眩晕、心悸、上腹部隐痛、有便意,排出大量柏油样便,查体患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80/60 mmHg,立即给予输血、补液治疗.后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  相似文献   

10.
上消化道出血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柏油样便及不同程度的贫血。我们于1993年~1995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18例,检查施术顺利,未发生1例并发症。现将胃镜检查结果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8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3~5岁4例,5~6岁4例,6~7岁10例。呕血(包括呕吐物中含有血丝或咖啡样物)15例,其中10例为首发症状;便血17例(柏油样便或潜血阳性);贫血12例(重度贫血2例、中度贫血9例、轻度贫血1例)。实验室检查:Hb<90g/L 1例,<120g/L 9例,<150g/L2例,血小板正常,大便潜血均呈阳性。 2 胃镜检查结果 本组18例受检儿童中,胃溃疡(包括应急性溃疡)9例(占5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占5.5%),糜烂性胃炎5例(占27.7%),粘膜血管瘤1  相似文献   

11.
胃窦是胃癌的好发部位 ,中晚期胃癌经 X线检查较易发现 ,但早期胃窦癌却往往造成漏诊和误诊 ,以至延误治疗 ,现结合病例对早期胃窦癌 X线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患 ,4 3岁 ,饭后上腹部疼痛 2年 ,近月余加重 ,7d前柏油样便一次 ,入院后钡餐检发现 :胃窦狭窄、小弯短缩、僵硬、蠕动消失 ,在小弯角切迹处见一巨大龛影 ,约 4 .0 cm× 5 .0 cm,大部分位于腔内 ,加压后点片龛影周围可见明显环堤 ,X线诊断溃疡型胃癌。后经手术切除 ,见胃小弯缘近幽门外有直径 5 cm大小肿物 ,表面溃疡周围质硬 ,病灶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和转移灶 ,切开肿…  相似文献   

12.
[病例]男,46岁.主因肛门肿物脱出、便血5年,以混合痔收入院.查血白细胞7.6×109/L,血红蛋白115 g/L,血小板200×109/L,出、凝血时间均为30秒.入院第2天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5小时因疼痛、切口少量渗血致精神高度紧张,自述切口有喷血感,更换敷料,检查切口未发现活动性出血.予镇静及对症处理,患者仍不能安静入睡.术后16小时自觉肠鸣音活跃,肛门流出少量黑色液体,无恶心、呕吐及腹痛,未重视.术后20小时便意急迫,排柏油样便1次,约700 ml.检查痔核切口,无渗血,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查血红蛋白70 g/L.行纤维胃镜检查,报告为急性胃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血压87.5/45.0 mmHg.经止血、补液及冰盐水加肾上腺素洗胃等治疗,血压升至112.0/87.5 mmHg.2天后柏油样便渐少,第5天大便基本正常;第9天查粪隐血试验阴性,痊愈出院.查阅门诊病历,患者1个月前行全面健康体检,B超、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报告: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大便正常.  相似文献   

13.
[病例]男,46岁.主因肛门肿物脱出、便血5年,以混合痔收入院.查血白细胞7.6×109/L,血红蛋白115 g/L,血小板200×109/L,出、凝血时间均为30秒.入院第2天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5小时因疼痛、切口少量渗血致精神高度紧张,自述切口有喷血感,更换敷料,检查切口未发现活动性出血.予镇静及对症处理,患者仍不能安静入睡.术后16小时自觉肠鸣音活跃,肛门流出少量黑色液体,无恶心、呕吐及腹痛,未重视.术后20小时便意急迫,排柏油样便1次,约700 ml.检查痔核切口,无渗血,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查血红蛋白70 g/L.行纤维胃镜检查,报告为急性胃黏膜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血压87.5/45.0 mmHg.经止血、补液及冰盐水加肾上腺素洗胃等治疗,血压升至112.0/87.5 mmHg.2天后柏油样便渐少,第5天大便基本正常;第9天查粪隐血试验阴性,痊愈出院.查阅门诊病历,患者1个月前行全面健康体检,B超、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报告: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大便正常.  相似文献   

14.
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致消化道出血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例1,女,63岁,2000年4月20日因腰痛伴下肢麻木2a,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英太青,批号:0003202)50 mg,po,bid,服用6粒后,感上腹部隐痛、恶心,解柏油样稀便3次,伴头昏、心慌、纳差、乏力.体检:神志清,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查血Hb 78 g/L,大便潜血试验( ).胃镜检查显示:胃底、胃体部粘膜多处糜烂,伴有点片状出血及浅表溃疡.既往否认有溃疡病史.诊断:药源性消化道出血(双氯芬酸钠所致).立即嘱其停用该药,给予静滴西咪替丁、氨甲苯酸(止血芳酸).口服奥美拉唑、云南白药,5 c1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6岁,因反复解黑便,伴头晕乏力4年入院。患者近4年来反复多次无明显诱因解黑色软便,每日1次或隔日1次,量约100~200g,伴头晕乏力,解黑便呈间歇性,有时可自行缓解,该患者4岁时出现全身皮肤多发性血管瘤,大小不等,并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发育迟缓,重度贫血外观,全身皮肤可见多个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紫蓝色痣状物,最大的约2.0×1.5cm,最小的粟粒状,四肢多见。心肺无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脾脏肋下约1cm,质软,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40g/L,胃镜示:胃底树枝状血管瘤破裂出血。肠镜…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6岁,医生,主因柏油样便二个月,于1974年3月7日入院。一年前因柏油样便,急性失血性贫血,考虑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经内科治疗大便潜血转为阴性,二次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而出院。本次出血后在某医院钡餐造影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经治疗不见好转而转入我院内科治疗。体温36.4℃,脉搏72,血压100/60。慢性贫血病容。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触及肿物与肝脾,无肠呜音亢进。大便潜血强阳性,血尿常规及肝功正常。经治疗,仍为多量拍油样便,3月25日转入外科,术前两次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才发现十二指肠降段和横段交界处肠腔内可见一乒乓球大小圆形缺损、边界清晰的阴影,肠腔通过尚佳。诊断: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9岁。近几年常有右上腹痛及暖气反酸现象,皆以“胃炎”治疗。1988年1月底曾连续解柏油样大便数天,经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见十二指肠降部与横部交界处内侧有一约3×3cm 的憩室,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同年6月5日上午又解柏油样大便约300g,下午5时许感头昏、心悸、出冷汗,随即呕吐出紫色血性液体约1000ml,具有少量血凝块,由外院转来我院。体检:严重贫血貌,表情淡漠,血压80/50mmHg。巩膜不黄,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心率126次/分,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肺(-)。腹平软,肝肋  相似文献   

18.
<正>例1男,49岁。因感情纠纷于2 h前用菜刀自刎砍伤颈部,当即出现呼吸困难、颈部出血不止,被家人急送卫生所后转来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体检见颈部正中刀砍伤口,长约5 cm,位于胸骨上窝上方4 cm处,伴颈部血管破裂,血流不止并有血凝块。急诊给予手术治疗。术中开辟2条静脉通路,紧急输鲜血800 ml,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清创手术,术中见颈前筋膜、肌层断离,环状软骨与第一气管环间断离,  相似文献   

19.
谭梅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217-221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出,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致死、致残率高达42%[1].颅内动脉瘤可因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用力等情况而发生破裂,尤其是第一次出血后3周内容易再出血[2].  相似文献   

20.
病例报告:患男.68岁。右下腹部不适伴排便规律改变1年.无脓血便.无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体检,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1989年7月行钡灌肠检查未发现异常。9月5目,门诊B超检查发现升结肠壁有一局限性增厚区.厚度2.1cm,范围3.0cm×26cm,呈低回声.肠牯膜面不规则.提示升结肠买质性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