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肝素浓度(活性)检测是指导抗凝用药的金标准[1],血浆抗Xa水平在0.5~1.8 IU/ml之间是比较理想的依诺肝素在PCI术中的抗凝强度[2-3].依诺肝素是低分子肝素的一种,具有异质性的葡糖胺聚糖.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监测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避免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是临床治疗面临的一大难题,且一些特殊人群及高凝状态的疾病有着不可预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有效的监测手段被临床所需。目前抗Ⅹa活性是低分子肝素疗效监测的推荐指标。该文主要对抗Ⅹa活性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的监测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抗Ⅹa活性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肾衰竭诱导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在诱导性血液透析中抗凝的作用和对出血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急性肾衰竭首次血液透析的108例患者,普通肝素(UFH)组52例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组56例。对透析器和管路凝血、颈静脉置管处伤口出血情况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抗因子Ⅹa活性(AFⅩa)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导性血液透析中合适的LMWH抗凝与UF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LWMH后手术置管伤口出血较UFH组明显减少(P〈0.01),透析前、透析开始0.5h、2h、3h、4h、和透析结束1h,UFH组aPTT,TT显著长于LWMH组(P〈0.01),LWMH组抗FⅩa活性较UFH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产生相同抗凝效果时对出血影响较小,更适用于手术后诱导性血液透析的抗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各种疾病伴随血栓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注射用抗凝剂,其中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无肾毒性、有拮抗剂;低分子量肝素半衰期较长,需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中进行监测。口服抗凝剂中,除华法林等传统药物外,靶向活化凝血因子Ⅹa的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既往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普通肝素进行监测,而对低分子量肝素、新型抗Ⅹa类药物监测手段和监测意识不强。随着人们对抗凝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抗Ⅹa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抗凝监测手段,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检测结果很难与临床表现相关联,未来仍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在冠心病肝素治疗中特别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监测中尤为重要。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肝素类抗凝、抗血栓药物,皮下给药时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量效关系明确,预期浓度和疗效准确等优点。近年来,LMWH越来越多地用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由于LMWH的疗效评价指标为血浆抗-Ⅹa活性,但此指标的临床检测却不便,从而使LMWH的临床检测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注射及皮下注射达肝素钠(商品名:法安明)后血浆中ACT水平,以及抗-Ⅱa,抗-Ⅹa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分析两天指标在检测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效果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规律使用LMWH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分别检测患者用药前后的APTT和抗因子Ⅹa活性,同时对二者进行应用分析。结果APTT在LMWH使用前为(41.1±8.1)s,使用后为(45.5±7.3)s;抗因子Ⅹa在LMWH使用前为(0.03±0.02)IU/mL,使用后为(0.52±0.07)IU/mL;APTT与抗因子Ⅹa使用后都较使用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9、46.494,P0.05)。APTT监测与抗因子Ⅹa监测的结果相比较,落在目标剂量范围内(APTT为1.5~2.5倍参考值上限,为64.5~107.5s;抗因子Ⅹa为0.5~1.0IU/mL)的患者,以抗因子Ⅹa法所测得结果比例更高。结论 DVT患者使用LMWH抗凝时,通过检测抗因子Ⅹa活性调整用药剂量比APTT检测更有利于临床对患者使用LMWH效果的监测。临床上经验性使用LMWH后抗因子Ⅹa活性基本在安全范围内,提示临床的经验性用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抗凝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近,主要作用于活化的凝血因子(FⅩa、FⅤa和FⅧa)或凝血酶的抗凝药物有较大的发展,高度选择性、活性型、基因重组型以及具有多价抗丝氨酸蛋白酶作用的产品相继问世。抗栓作用剂量范围内,新一代抗凝药物的优点更趋于理想化,包括出血副作用小,不明显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影响血小板机能和数量,不依赖抗凝血酶Ⅲ(ATⅢ)或肝素辅因子Ⅱ(HC  相似文献   

8.
王兰  朱海艳 《天津护理》2016,24(6):516-517
正依诺肝素钠是一种低分子肝素,它将标准肝素的抗血栓和抗凝活性分开,主要特点是相对于抗凝血因子Ⅱa即抗凝血酶活性,其抗Ⅹa活性更高。经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能迅速并几乎完全被吸收,血浆活性峰值是在给药后3~4 h,重复给药后半衰期约为7 h。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中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74%~12.10%,和非肿瘤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础治疗,是PTE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循证医学已经证实PTE患者经过充分抗凝总死亡率可以从30%下降到2%~8%,合理的药物使用及和规范化抗凝能够改善预后。目前治疗深静脉血栓和PTE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葵钠,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也逐步加入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队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依诺肝素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需要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住院ACS需要PCI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63例和普通肝素组63例,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口服后继以151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mg/kg,q12h,包括手术当日早晨,在不额外使用普通肝素的情况下进行PCI术。对照组也应用了依诺肝素,但是在手术当日早晨停止用药,术中使用普通肝素。结果 依诺肝素组中11例,普通肝素组15例发生轻微出血,主要是注射局部的淤点、淤斑;依诺肝素组2例,普通肝素组3例发生严重出血,需要输注全血或红细胞悬液。术后随访6月,依诺肝素组8例,普通肝素组10例再发心绞痛;依诺肝素组2例因心脏性原因死亡,普通肝素组3例因心脏性原因死亡。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出血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施行经皮介入手术时,依诺肝素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术中抗凝作用。接受依诺肝素治疗的患者可能不需中断依诺肝素治疗,术中也不需额外抗凝。可见,依诺肝素在导管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尿激酶(Surinamese,UK)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通过抑制抗凝血因子Ⅹ达到抗凝效果~([1])。小腿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Verizon thrombosist,VT)发生率为12.6%~([2])。尿激酶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DVT诱发消化道出血是比较少见的,容易被忽视。尿激酶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 38%,其中脑出血2例,出血时间分别为溶栓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地评价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达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75例,随机分为达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达肝素组于确诊后尽早给予达肝素5000 U,1次皮下注射,急诊PCI手术前追加达肝素60 U/kg,静脉注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或急诊PCI后,立即拔出鞘管;普通肝素组于手术前即刻先给予普通肝素25 mg,静脉注射,如果造影显示适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再追加65 mg;完成PCI后4~6小时拔出鞘管;达肝素组部分患者测定抗Ⅹa因子活性。结果达肝素组83例患者完成PCI手术,普通肝素组82例患者完成PCI手术;达肝素组52例患者进行了抗Ⅹa活性测定,静脉注射达肝素后15分钟,平均抗Ⅹa因子活性(0.83±0.26)U/ml,96.1%的患者抗Ⅹa活性>0.5 U/ml;达肝素组穿刺部位血肿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2.3%vs 9.2%,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严重出血事件。PCI术后30天无死亡、无急性冠状动脉再闭塞或急诊血管重建事件。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拟行急诊PCI的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于确诊后尽早给予达肝素5000 U皮下注射,PCI手术前追加达肝素60 U/kg静脉注射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可即刻拔出鞘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精准抗凝的监测手段,避免抗凝不足带来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血栓形成风险以及抗凝过量引起的出血事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根据患者抗Ⅹa因子活性分为3组:A组为抗因子Ⅹa活性<0.4 I...  相似文献   

14.
背景: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在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及生物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其疏水性强,易缠绕聚集,并且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致生物相容性差。 目的:制备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探讨表面肝素化对碳纳米管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共价接枝的方法制备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通过红外光谱进行表征;考察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情况和稳定性;硫酸咔唑显色测定单壁碳纳米管表面的肝素多糖接枝量;测定抗Ⅹa 因子活性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研究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的血液相容性,用MTT法研究10,20,40 mg/L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浸提液与小鼠骨髓干细胞的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肝素被成功接枝到单壁碳纳米管表面,肝素接枝量为257.53 mg/g;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分散良好,具有很好的悬浮稳定性;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抗Ⅹa因子活性为36.53 U/mg,具有明显的抗栓活性,能显著延长绵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表现出显著的抗凝活性;肝素化单壁碳纳米管细胞毒性低,并对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明肝素化不仅能提高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而且赋予其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抗凝血酶Ⅲ(ATⅢ)是血浆中一种α_2-糖蛋白,含糖约15%。主要由肝脏合成,静脉内皮细胞亦可能参与合成.ATⅢ分子量约58000,平均血浆浓度报道不一,约15—30mg/dl。ATⅢ为天然抗凝物质中最重要的物质,已知ATⅢ通过分子中精氨酸活性中心与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中心以1:1比例结合成不具有凝血活性的复合物,而使后者失活。肝素能与ATⅢ分子上赖氨酸残基结合,从而导致ATⅢ活性中心暴露,使ATⅢ更易与凝血酶结合,故肝素能增强ATⅢ的抗凝活性。此外,ATⅢ还能使凝血因子Ⅻa,Ⅺa,Ⅹa,Ⅸa,纤溶酶及血管舒缓素等失活。ATⅢ抗凝活性占血浆总抗凝活性的75%,故当ATⅢ活性水平降低,血浆抗凝活性下降时,易发生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6例AMI患者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45例)和静脉普通肝素组(41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诺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诺肝素组出血并发症低于静脉普通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并依诺肝素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时由于肝功能受损.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减少,维生素K吸收障碍,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因子Ⅰ、Ⅶ、Ⅸ、Ⅹ)前体不能变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肝素酶合成减少,肝素灭活能力下降,血浆肝素含量升高;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血循环中存在类肝素、抗凝血酶等异常抗凝物质引起PT、APTT的延长。所以出血倾向是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腹部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凝血试验的变化及出血的影响.方法 90例行腹部肿瘤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法安明组45例,空白对照组45例.法安明组于术前2 h、术后1 h、术后第6天各给予法安明2500 U一次.对照组未予以任何抗凝药物处理.所选参与者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两组的年龄、性别、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类型均具可比性.分别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中的抗Ⅹa活性,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出血情况.结果 法安明组术前2 h、术后1 h、术后第6天的抗Ⅹa活性分别为0.023 IU/ml、0.225 IU/ml、0.271 IU/ml,术后抗Ⅹa活性明显高于术前抗Ⅹa活性(均P<0.05).而对照组术前相应时间点的抗Ⅹa活性分别为0.017 IU/ml、0.003 IU/ml、0.014 IU/ml,手术前后抗Ⅹa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术前抗Ⅹa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法安明组术中弥漫性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和术后的外科出血量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伤口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的法安明(2500 U)能明显增加抗Ⅹa活性,从而达到预防腹部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但术前给药能明显增加术中弥漫性出血以及术后伤口出血,不推荐术前预防性应用法安明.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诺肝素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与安全.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ed、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CBM、CNKI,收集有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 RevMan5.1.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7212例患者.Meta 分析显示,利伐沙班组总静脉血栓发生率、大静脉血栓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出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且利伐沙班优于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20.
AT-Ⅲ是一种肝素辅因子,在肝素存在下,能迅速灭活凝血酶以及Ⅹa、Ⅸa、Ⅺa、Ⅻa 等凝固因子,是主要的血凝固因子。AT-Ⅲ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在 DIC、肝疾患、口服避孕药时患者血中 AT-Ⅲ浓度是低下的.在治疗 DIC 时,首先采用肝素,但有人认为当患者血中 AT-Ⅲ浓度低时,肝素疗效不十分理想。本文作者报告了在给予肝素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