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14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边疆地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发达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t=-12.311,P<0.001);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方面,不同生源(F=32.142,13.42;P<0.001)、专业(F=5.288,P<0.01;F=9.497,P<0.001)、年级(F=15.536,4.868;P<0.001)及父母职业(F=32.19,5.605;P<0.001)差异显著;消极情感方面,不同性别(t=2.789,P<0.01)、生源(F=3.589,P<0.05)及父母职业(F=3.503,P<0.001)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但程度不强,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业类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改进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郑雪等人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初步对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抽样单位的200名本科生被试进行了调查,并对所得数据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本科生在负性情感量表上,不同民族(t=2.498,P<0.05)、信任感(t=-2.880,P<0.01)上呈现出显著性或较显著性差异;在生活满意度量表上,是否为独生子女(t=3.219,P<0.01)、不同地区(F=4.299,P<0.01)、经济状况(t=-3.107,P<0.01)、恋爱状况(t=2.460,P<0.01)呈现出较显著性差异;在正性情感量表上,是否为独生子女(t=2.689,P<0.01)、经济状况(t=-2.789,P<0.01)、信任感(t=2.801,P<0.01)上呈现出较显著性差异;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上,信任感(t=3.328,P<0.001)上呈现出极显著性差异。其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整体状况良好,且在总体主观幸福感(F=2.443,P<0.05)、生活满意度(F=11.281,P<0.001)、正性情感(F=9.698,P<0.01)、负性情感(F=4.090,P<0.01)4个分量表上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农业类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大学生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与体验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查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现状及两者关系。方法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42名农村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农村高中生的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7.76),总体情感指数存在年级差异(t=2.13,P<0.05),高二得分高于高一,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t=2.04,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②农村高中生同伴关系存在严重困扰的有13人(3.81%),存在较严重困扰有42人(12.28%),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有117人(51.75%),与异性交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t=3.09,P<0.05),男生困扰多于女生;③农村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P<0.01)。结论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同伴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同伴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重庆市3所大学的2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总体较好,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F=15.38,P<0.001);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5.07,P<0.05);希望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12.71,P<0.001);希望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3.84,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四年级大学生的希望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总体不够理想,生活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F=11.22,P<0.01);消极情感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8.27,P<0.01);③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前者对后者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效应介于16.2%~29%之间)。结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成人依恋的影响。方法以248名有农村留守经历和488名无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并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成人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的施测。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在依恋风格类型分布上与无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比较差异显著(χ2=7.997,P<0.01);有留守经历组在依恋回避上得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组(t=2.839,P<0.01),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组(t=-2.805,P<0.01);②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74,P<0.001;r=-0.137,P<0.05),主观幸福感在依恋类型上有显著差异(F=3.865,p<0.01)。结论留守经历对农村大学生依恋和总体幸福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职生自我表露的特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表露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山西省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64名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高职生自我表露有显著差异(t=-2.412,P<0.05);②在年级、专业、独生子女上,高职生自我表露水平均无显著差异(t=-1.252,1.857,1.475;P>0.05);③自我表露的城乡差异显著(F=5.619,P<0.05);④高职生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弱相关,高职生对家人的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145,P<0.05),高职生对恋人和朋友的自我表露和主观幸福感无显著负相关(r=-0.072,-0.086;P>0.05)。结论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呈现出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可以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缩短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周期,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苏州大学自编的《大学生适应能力量表》和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北某高校的267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t=3.061,P0.05);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t=2.756,P0.05);③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和农村的大学生,城镇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F=3.061,P0.05);④大一新生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r=0.409,0.208,0.176,0.365;P0.01)。结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优于来自城镇的,城镇的又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年军官主观幸福感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情感平衡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02名有效青年军官进行调查。结果①幸福感指数(10.34±2.65)低于常模(11.8±2.2),情感平衡指数(6.3)低于常模(6.7);②在幸福感指数上,青年军官婚姻质量(F=1.85,P<0.01)、性生活(F=1.70,P<0.01)、业余活动(F=1.76,P<0.01)和过分理想化(F=1.69,P<0.01)呈现差异;婚姻满意度(F=1.62,P<0.05)、夫妻交流(F=1.62,P<0.05)、解决冲突方式(F=1.46,P<0.05)呈现差异。青年军官婚姻质量及其各维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均呈现相关(P<0.01)。青年军官婚姻质量和性格相容性对幸福感指数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青年军官的婚姻质量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9年级部分班级学生进行调查,筛选被试并分为同质的两个小组,干预组进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并进行后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①对照组前后测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目标专注(t=-1.92,P>0.05)、情绪控制(t=-1.15,P>0.05)、积极认知(t=-1.40,P>0.05)、家庭支持(t=-1.46,P>0.05)、人际协助(t=-0.49,P>0.05)、心理韧性(t=-1.75,P>0.05)和主观幸福感(t=-1.65,P>0.05);②干预组前后测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目标专注(t=-2.77,P<0.05)、情绪控制(t=-2.42,P<0.05)积极认知(t=-2.08,P<0.05),家庭支持(t=-2.01,P<0.05)、人际协助(t=-2.35,P<0.05)、心理韧性(t=-2.15,P<0.05)和主观幸福感(t=-2.48,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干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对218名贫困生和21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师贫困生生活满意度、快乐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t=4.811,P〈0.001;t=2.504,P〈0.05),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②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t=2.117,P〈0.05),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生活满意度年级差异显著(F=3.547,P〈0.05),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之间的差异不显著。③高师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r=0.349,P〈0.01;r=0.436,P〈0.01)。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结论高师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增强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居民对唐山城市建设的满意度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对238名唐山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在主观幸福感总量表上,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差异不存在显著性(t=-1.914,P=0.057;F=1.101,P=0.350),未婚者和已婚者之间存在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士兵学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MHQ)对来自基层部队的439名战士进行测查。结果不同学历士兵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我价值感维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t=-2.20,P0.05),低学历士兵自我价值感较低而生活满意度较高,高学历士兵自我价值感较高而生活满意度较低。结论士兵学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较大相关。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唐山市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与自尊量表(SES)对唐山市3所大学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rson相关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唐山市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独生与否、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卫校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20名卫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分别为(3.79±0.61)、(2.80±0.44)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支持得分为(3.12±0.61)属于中等偏上水平;(2)三年级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一年级(F=3.793,P0.05),生活满意度上男生高于女生(t=2.657,P0.01)、城市高于农村(t=3.293,P0.01);二年级感受到的社会支持高于一年级(F=3.687,P0.05),二年级感受到的朋友支持高于一、三年级(F=6.133,P0.01);男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女生(t=3.405,P0.01),独生子女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非独生子女(t=2.005,P0.05);(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卫校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解释变异量R2为52%。结论: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个体归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大学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自尊、归因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t=0.696,0.466,1.167;P>0.05);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总分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归因"普通特殊"维度与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没有区别,自尊与归因方式的不同对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层面的预测作用不同,高自尊者可能比低自尊者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个体归因为特殊性可能比归因为普遍性更容易产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幸福感的一般状况,探讨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 B)对400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总体幸福感得分为(110.56±12.51),不存在性别(t=1.756,P>0.05)、城乡(t=1.511,P>0.05)、家庭收入(F=2.283,P>0.05)的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873,P<0.0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新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F=125.945,P<0.001),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感存在中度正相关(r=0.685,P<0.001)。结论大学新生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抑郁因子对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粤西农村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民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总度状况.方法 采用主观幸福感单一项目测量、幸福感阶梯量表和生活满意度自编问卷,对粤西农村地区228例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①大部分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但农民幸福感的均值略低于中值水平;②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年龄上则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中年农民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③农村居民的未来幸福感显著高于目前幸福感和过去幸福感;④农村居民的住房、经济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大,有超过半数(51.3%)的农民对经济收入感到不满念.结论 应重点关注中年农民群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提高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