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促透方法对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的影响,寻找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最佳条件和方法。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单纯给药组、促透剂组、低频电磁复合脉冲组(简称仪器组)、促透剂+仪器组。使用草乌提取物制备透皮药液,促透剂组和促透剂+仪器组使用的透皮药液中均加入透皮促进剂氮酮和丙二醇,各为4%。将低频电磁复合脉冲仪的电极固定于仪器组和促透剂+仪器组的鼠皮表面。采用HPLC法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接受液中新乌头碱的含量,计算累计渗透量和透皮吸收速率。结果单纯给药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3.693μg/(cm2.h);促透剂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32.143μg/(cm2.h);仪器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25.754μg/(cm2.h);促透剂+仪器组新乌头碱透皮吸收速率为58.517μg/(cm2.h)。结论使用促透剂、低频电磁复合脉冲刺激对新乌头碱成分有促透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促透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协同效应,可明显提高新乌头碱的透皮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各种促渗剂对乌头总碱和新乌头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以大鼠离体背部皮肤为透皮屏障,计算不同浓度单元促透剂和不同组合促透剂作用下乌头总碱和新乌头碱的累积渗透量Q及相关参数.结果 不同促渗剂对乌头总碱和新乌头碱都有不同程度的促渗作用.结论 1%月桂氮(卓)酮+10%丙二醇的促渗效果最好,为乌头总碱透皮吸收制剂处方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蒙药草鸟叶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方法.方法 Extend-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3 mol/L三乙胺(65:35),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35℃.结果 经过方法学考察,本测定方法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和可行性,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分别在1~5、0.35~1.75、0.5~2.5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3%、98.98%、98.82%,RSD分别为1.38%、0.89%、1.03%.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可用于本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促渗剂对辣椒碱经皮渗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7种包括萜类、氮酮和尿素等促渗剂对辣椒碱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在离体透皮试验装置上,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辣椒碱含量并计算经皮累积透过量和稳态渗透速率,观察辣椒碱经不同促渗剂处理过的大鼠腹部皮肤的渗透性。结果:萜类和氮酮对辣椒碱经皮吸收均有促渗作用,其中樟脑的增渗比最大,达4.18;1%氮酮分别用50%丙二醇和50%乙醇作溶剂,其增渗比分别为1.06和2.03。而尿素对辣椒碱经皮渗透有阻滞作用。结论:促渗剂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促渗效果、促渗剂气味和理化特性、剂型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云南4种不同产地草乌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方法 草乌块根粉碎后经甲醇浸泡,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分别采用多个特征离子和外标标准曲线法对3种乌头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在1~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9,1.000 0和 0.999 9),检出限分别为0.33 ng/mL、0.15 ng/mL和0.03 ng/mL;回收率均高于9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测定结果表明,4种草乌中均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但含量有差异.结论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简便快速,可试用于生物样品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细辛挥发油对大黄藤素体外促透皮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细辛挥发油对大黄藤素小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透皮吸收实验,以氮酮为对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藤素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促透剂中5%细辛油,5%氮酮的促透效果最好,5mg/mL大黄藤素加入以上促透剂后24h平均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276.62,5068.87μg/cm2;6h平均透皮速率常数分别为219.89,221.44μg/cm2·h;增渗倍数分别为1.0326,1.3217.结论:5%细辛挥发油对大黄藤素有较强的促透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MS,色谱柱为Polaris C18-A柱(50 mm×2.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体积流量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 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分别在0.464~3.944 μg/mL(r=0.999 6)、81.6~816 ng/mL(r=0.999 4)、0.482~6.748 μ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 3.1%)、98.1%(RSD 3.3%)、98.4%(RSD 3.3%)(n=6)。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附桂骨痛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宝泻灵提取物中各指标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渗透促进剂对提取物中各指标性成分吴茱萸次碱、丁香酚和肉桂醛的累积渗透量、透皮渗透速率等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低比例氮酮、以及3%氮酮与不同比例丙二醇联合使用时的累积渗透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3%氮酮 10%丙二醇作为复合促进剂时的促渗作用最强。结论通过考察渗透促进剂对宝泻灵提取物各指标性成分的影响,为研究其透皮给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生川乌与不同比例的生半夏配伍水浸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方法:将生川乌与生半夏分别按1∶0、1∶0.125、1∶0.25、1∶0.5、1∶0.75、1∶1、1∶2的比例配伍,采用HPLC法测定各比例配伍样品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氯仿:三乙胺(70∶30∶2∶0.1),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5nm.结果:乌头碱在1.5μg/ml-25.0μg/ml(r=0.9996)、新乌头碱在17.0μg/ml-85.0μg/ml(r=0.9998)、次乌头碱在16.0μg/ml-160.0μg/ml(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随着生半夏配伍比例的增加,生川乌中3种生物碱的溶出量逐渐降低.结论:生半夏可降低生川乌水浸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溶出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参附汤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柱温25℃,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7nm。[结果]新乌头碱在0.005~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8.4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1%;乌头碱在0.005~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9.88%,RSD为1.57%;次乌头碱在0.005~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9.67%,RSD为1.75%。[结论]该方法学考察符合定量要求,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参附汤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为参附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方法: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tmax延迟,MRT0-t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tmax延迟,MRT0-t缩短。结论: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盐酸丁丙诺啡凝胶体外透皮渗透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transdermal permeation of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gel through hairless mouse skin and the effect of permeation enhancer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i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S: Skin samples 1.0 cm in diameter were obtained from hairless mice for subsequent in vitro tests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drug. In permeation enhancer-free group, the permeability of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0.5%, 1.0% and 2.0% was tested. The permeation enhancer group (all application containing 1%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oleic group (including 3 subgroups with 2%, 4%, and 6% oleic), azone group (subdivided into 3 groups with 1%, 2%, and 4% azone) and mixed group (with 4% oleic plus 4% azone). The permeation parameters, namely steady state flux (Js) and Js enhancement ratio were evaluated. RESULTS: Js in permeation enhancer-free groups were 0.69+/-0.11, 0.90+/-0.14 and 1.18+/-0.10 microgram/cm2.h respectively, which differed only insignificantly (P>0.05). The mixed group showed the maximum permeation, with Js and ER of 13.22+/-1.27 microgram/cm2.h and 14.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ermeation enhanc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Js of buprenorphine hydrochloride gel and renders its release kinetics approaching zero-order.  相似文献   

13.
乌头蜜制的工艺研究及主要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筛选乌头蜜制工艺。方法 以不同方法加工的蜜制乌头为对象 ,采用药典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乌头碱、美沙乌头碱、海帕乌头碱的含量。结果 不同的蜜制方法对乌头中主要生物碱含量变化均有影响。结论 蜜煮生乌头是最佳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痹痛宁贴剂的处方基质配比,对其体外透皮吸收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U6(66)均匀设计安排试验,利用改良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皮肤体外渗透实验。以东莨菪碱和乌头碱24h累积渗透量为指标优选处方配比。结果基质比例分别为PVA11.02%、PVP29.93%、甘油7.42%、氮酮4.95%、丙二醇11.06%,贴剂具有最大的累积释药量,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的配方组成符合骨架控释型透皮给药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促渗剂对奥美沙坦O/W微乳透皮吸收的影响,为奥美沙坦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油酸-PluronicF-68和Tween-60-正丁醇作为微乳组成部分,制备奥美沙O/W微乳体系,采用 Franz 扩散池,SD雄性大鼠离体皮肤作为渗透屏障,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美沙坦含量,比较氮酮、二甲亚砜、丙二醇对奥美沙坦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氮酮和二甲基亚砜可明显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而丙二醇使微乳中奥美沙坦渗透速率降低到。结论不同的促渗剂对奥美沙坦的经皮渗透作用影响不同,3%氮酮具有最佳促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紫花高乌头总碱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紫花高乌头总碱(AER)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记录麻醉大鼠Ⅱ导联ECG的变化。结果:AER iv 6.16mg/kg可使心率明显减慢;i9v 2mg/kg可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iv 15..44mg/kg则可导致心律失常;iv 17.17mg/kg则可使心脏停搏。结论:AER小剂量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大剂量则可导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月桂氮酮对氢醌乳膏透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月桂氮酮对氢醌透皮释放作用的影响 ,拟定月桂氮酮最适浓度。方法 :采用离体鼠皮及简单小室装置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氢醌浓度 ;各时间点累积透皮释放率 ,用三次抛物线拟合程序拟定月桂氮酮是适浓度。结果 :含 2 %、3%、5 %氮酮的氢醌乳膏 ,其氢醌的累积透皮释放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最适浓度为 (2 49± 0 2 9) %。结论 :月桂氮酮对氢醌乳膏透皮释放有促进作用 ,以 2 5 %氮酮浓度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八桂止痛乳膏的最佳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基质配方,考察不同浓度促渗剂氮酮对八桂止痛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方法  制备含不同浓度促渗剂的八桂止痛乳膏。采用 Franz扩散池法,离体小鼠皮肤为经皮吸收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此研究测定方法,比较桂皮醛在不同浓度促渗剂下的累积渗透量(Q)、经皮吸收速率(J),以此为指标,筛选出最佳促渗剂浓度。  结果  不同浓度的氮酮均不同程度地促进桂皮醛体外渗透,其促渗顺序为: 5%氮酮组 > 3%氮酮组 > 7%氮酮组 > 1%氮酮组 > 10%氮酮组。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含1%、3%、5%、7%和10%氮酮的八桂止痛乳膏中,选择5%的氮酮作为八桂止痛乳膏的促渗剂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