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载药微球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DEB-BACE)和单纯全身静脉化学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和无进展生存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80例,其中DEB-BACE组40例,静脉化疗组40例。定期跟踪随访,收集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和客观缓解率(ORR)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采用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除既往治疗情况和转移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BACE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4.0个月,化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0.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2,P=0.464)。DEB-BACE组的DCR为67.5%,优于化疗组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25);DEB-BACE组ORR也优于化疗组(χ^(2)=11.665,P=0.002)。DEB-BACE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为8.0个月,化疗组为3.0个月。DEB-BACE组6、12和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7.5%、34.0%和3.2%,化疗组分别为30.0%、15.0%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8,P=0.014)。结论 DEB-BACE组的DCR、ORR、mPFS均高于化疗组,表明DEB-BACE在中晚期肺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切除术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对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6年8月间北京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前1个月内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初诊NSCLC患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35例,中位年龄64岁.分析患者肺癌原发灶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PET/CT影像学征象[原发灶大小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纵隔或肺门高代谢淋巴结(HML) SUVmax及分布类型]并随访.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随访0.9~8.2年.70例患者中,31.4% (22/70)进展,24.3%(17/70)死亡.对于OS期,术前NSCLC原发灶SUVmax≥10与<10者(4.6和7.6年)、原发灶大小>3 cm与≤3 cm者(4.8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分布于肺癌同侧与位于双侧或无HML者(4.4和7.4年)、纵隔或肺门HML SUVmax≥5.0与<5.0者(3.8和7.3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10.135~ 15.238,均P<0.01);上述组别患者PFS期(3.9和6.7年、3.8和6.6年、3.8和6.4年、3.3和6.3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值:8.410~ 14.600,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SUVmax是预测NSCLC术后OS期及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预测NSCLC的OS期有边际意义(P=0.051).结论 NSCLC根治术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中的原发灶大小和SUVmax对NSCLC术后生存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纵隔或肺门HML分布类型对术后NSCLC的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11年9月-2015年11月入住武汉同济医院的30例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均单药使用埃克替尼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4(5.5~49.0)个月,随访率100%,记录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数据.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中位颅内病灶无进展时间(iPFS)为9.6个月,颅内病灶疾病控制率(DCR)为73.3%,客观缓解率(ORR)为26.7%;中位颅外病灶无进展生存时间(ePFS)为10.1个月,颅外病灶DCR为73.3%,ORR为36.7%.1年生存率为63.8%.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40.0%)、腹泻(16.7%)及转氨酶升高(3.3%),均为Ⅰ-Ⅱ度反应,未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结论 埃克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具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全身肿瘤代谢容积(MTVwb)和TNM分期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本院8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PET/CT扫描,采用半自动方法测量MTVwb,分别采用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MTVwb和TNM分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NSCLC患者经PET/CT扫描后测量MTVwb为3.12~37.06cm 3,平均为(16.04±1.14)cm 3,中位数为17.13cm 3。截止至末次随访时间,患者生存时间为1~40个月,平均(9.78±2.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25个月。85例患者随访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24%、37.65%、28.24%。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TNM分期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TNM分期的提高,患者3年总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以MTVwb的中位数为临界值,提示MTVwb<17.13cm 3的NSCLC患者3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MTVwb≥17.13cm 3者(P<0.05)。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MTVwb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状况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而性别、年龄和TNM分期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NM分期系统相比,PET/CT MTVwb可更好地预测NSCLC患者的预后状况,可能是评价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术前活检是否影响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14年行根治术的ⅠA期NSCLC患者225例,根据是否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依临床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匹配分析(PSM),活检组和非活检组分别有47例纳入研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PSM匹配后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匹配后中位随访时间58.5个月,活检组和非活检组的PFS分别为(64.8±31.4)和(61.2±34.4)个月,两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8),OS分别为(67.9±30.2)、(65.3±3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术术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不是患者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论ⅠA期NSCLC术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不影响患者的PFS和OS。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联合原发肿瘤放疗长期生存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 为晚期NSCLC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参加两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260例NSCLC患者作为训练集, 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贵州省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8例NSCLC患者作为验证集。总生存时间(OS)≥18个月定义为长期生存(LTS), 比较LTS患者与非LTS患者的临床特征, 组间临床特征及治疗相关参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应用RStudio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训练集患者的中位OS为13.4个月(95%CI: 11.9 ~14.9), 1、2和3年的OS率分别为55.4%、19.1%和11.9%。LTS组87例, 非LTS组17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KPS评分、T状态、转移器官数、转移病灶数、脑转移、骨转移、化疗周期数、原发肿瘤生物等效剂量(BED)、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乳酸脱氢酶及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是影响LTS的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7例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Ⅲa/Ⅲb期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8%、23.8%和11.5%;中位生存时间为24.8个月.其中,Ⅲa期5年生存率为14.7%,中位生存时间为29.7个月;Ⅲb期5年生存率为11.2%,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2%、63.8%和2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治疗前血红蛋白值(≥120 g/L)、临床分期、瘤体最大直径、处方剂量、手术后平均剂量、手术后D100及治疗模式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红蛋白值(≥120 g/L)、手术后D100及瘤体最大直径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治疗前血红蛋白值、手术后D100及瘤体最大直径为NSCLC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以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吉西他滨(GEM)、长春瑞滨(NVB)、紫杉醇(TAX)或其他一线化疗药物两药化疗对术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老年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117例老年(>60岁)晚期NSCLC患者,术后分别给予GP(GEM+铂类)、NP(NVB+铂类)、TP(TAX+铂类)、其他一线化疗药物+铂类共四种化疗方案,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性别、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进行假设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117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3%、17.52%、8.05%.GP、TP、NP组和其他化疗药物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6.0、5.2、6.1和5.5个月(P>0.05),中位PFS为5.7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一线含铂两药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NSCLC的疗效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但GP、NP、TP及其他一线化疗药物+铂类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125I粒子植入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CYFRA21-1)的动态水平.方法 对2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NSCLC患者施行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后的患者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结果 治疗后随访1~37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0.8%、6.2%.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15.5个月,1年、2年的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8.0%、20.3%.125I粒子植入后1、3个月,患者血清中CEA和CYFRA21-1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CEA降低组死亡率53.9%,升高组死亡率86.7% (P=0.055);治疗后CYFRA21-1降低组死亡率36.4%,升高组死亡率94.1% (P=0.001).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进展期NSCLC,临床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且能有效降低CEA和CYFRA21-1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紫杉醇单药周剂量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24例年龄≥70岁的晚期NSCLC患者,采用紫杉醇周剂量方案,60 mg/m2,第1、8、15、28天为1个周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共化疗113个周期,总有效率为25.0%,中位生存期8.6个月,1年生存率37.5%.2例出现Ⅲ-Ⅳ级白细胞减少,4例出现Ⅲ度脱发,1例出现Ⅲ度周围神经炎.结论 紫杉醇周剂量方案是治疗老年患者晚期NSCLC的较好方案,有较高的疗效,治疗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