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弢  谢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1):1195-1197
目前,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主要有3种静脉制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其中替罗非班为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于1998年5月首次在美国上市,004年8月在国内上市,是目前国内惟一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抗血小板新药,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方面都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传统药物.认识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对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尤其是对于抗血小板要求比较严格的神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替罗非班是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并且能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组织供血.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尽管替罗非班抗血小板疗效好、安全性高,但在高龄患者中,常规剂量替罗非班仍显著增加了主要出血事件发生,因此,在高龄患者中,其应用剂量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75岁以上ACS患者接受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的剂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联合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STEMI入选标准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和乌拉地尔,n=100例)和对照组(仅用替罗非班,n=100例)。术前均常规给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试验组、对照组均于术前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在3 min内推注,然后0.15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泵入36~48 h],试验组在靶血管(IRA)PTCA导丝通过后,于冠脉内推注12.5~37.5 mg乌拉地尔,此后接受PCI治疗。结果两组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无差异,但试验组TMP 3级明显增高(P<0.05),1周及1个月内两组射血分数相似,对照组有2例术后3 d及23 d发生再梗死,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较试验组高。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联合乌拉地尔在STEMI急诊PCI术前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心肌的灌注,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5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n=31)和非高龄组(<70岁,n=34),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中使用肝素和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48h和30d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重建和猝死)、出血事件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77%)高于非高龄组(35%,P<0.01);PCI术后48h及30d,两组均无死亡及靶血管再次重建病例。术后48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术后30d,高龄组有1例发生心绞痛,1例再发心肌梗死;非高龄组有2例发生心绞痛,无再发心肌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高龄组有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大便化验潜血阳性;非高龄组1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镜下血尿,1例牙龈出血。术后30d,两组均无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大出血,无血小板减少发生。两组总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的变化,探讨活化血小板在A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ACI组,选取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对象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膜GPⅡb/Ⅲa等活化指标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I患者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膜GPⅡb/Ⅲa明显升高(P<0.05)。结论 ACI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ACI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06至2015-06医院收取的68例采用PCI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用药7 d后,复查血栓弹力图(TEG)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随访2个月,对比两组的主要不良事件。结果 服药7 d后,替格瑞洛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较氯吡格雷组升高[(76.15±12.88)% vs(51.08±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2个月随访,氯吡格雷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消化道出血各1例,替格瑞洛组1例因明显呼吸困难导致停药。结论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较氯吡格雷更强,且临床验证安全。  相似文献   

8.
活化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_b/Ⅲ_a复合物作为受体能识别并结合纤维蛋白原(Fg)等粘附蛋白所共有的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酸(RGD)肽序,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人工合成的RGD肽段能抑制Fg与GP Ⅱb/Ⅲa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为寻找活性更高,半衰期更长的RGD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笔者合成了Ac-Arg-GLy-Asp-NHCH_2CH_2PR(AC-RGDPe),进行了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和(或)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4月在实施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时出现靶血管的无复流现象的ACS患者,常规给予硝酸甘油冠脉内注射血流无明显改善共49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和维拉帕米联合替罗非班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均明显改善,维拉帕米联合替罗非班组比替罗非班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无复流现象与靶血管远端的冠状动脉内微血栓及痉挛有关,冠状动脉内联合注射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替罗非班与钙拮抗剂维拉帕米较单独注射替罗非班疗效更确切,可明显改善术后相关动脉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行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的过程中,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尤其是破裂动脉瘤,以及介入栓塞术中、术后的血栓形成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以盐酸替罗非班(以下称替罗非班)为代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因其较短血浆半衰期及撤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迅速的优点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活人的血小板暴露膜糖蛋白复合物(GPⅡb/Ⅲa),作为受体识别纤维蛋白原(Fg)等粘附蛋白共有的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酸(Arg-Gly-Asp,即RGD)序列,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人工合成的含RGD多肽可阻断GPⅡb/Ⅲa与Fg等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为了开展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的研究,我们用液相法合成了Ac-Arg-Gly-Asp-NNCH2CH2Ph。初步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RGD肽衍生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血浆中3h作用强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
活化的血小板暴露膜糖蛋白复合物(GPⅡb/Ⅲa),作为受体识别结合纤维蛋白原(Pg)等粘附蛋白共有的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酸(Arg-Gly-Asp,即RGD)序列,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人工合成的含RGD多肽可阻断GPⅡb/Ⅲa与Fg等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为了开展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研究,我们用液相法合成了Ac-Arg-Gly一Asp-NHCH2CH2Ph。初步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RGD肽衍生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血浆中3h作用强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致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目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非手术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但该药可以引起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应当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0-02~2011-08间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直接PCI患者共36例,术中术后均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研究组。以2009-02~2010-01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48例,未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即刻靶血管血流TIME分级情况心电ST段回落情况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以及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血流TIME3级明显增加,ST段完全回落比例增加,术后心功能改善,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减少。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探讨心肌梗死大鼠肝叶切除围手术期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的动态变化,将26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3)及心肌梗死组(n=13)。以异丙基肾上腺素(30mg/kg)行腹腔内注射,1/d,连续3天,制成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行肝叶切除术,以PE标记的CD61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术前及术后72h内内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密度的变化,并一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板表面Ⅱb/Ⅲa受体密度仅于术后12h较术前一过性升高(P<0.05),。而心肌梗死组术后6、12、24、48及72h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24hP<0.01)。其余各时点P<0.05)。提示心肌梗死大鼠肝叶切除术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密度增高,可能是成年心肌梗互大鼠肝叶切除围手术期血栓前状态形态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的应用时机对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160例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PCI术前早期应用组(Ⅰ组,冠脉造影前4~6h应用替罗非班)和PCI术前即刻应用组(Ⅱ组,导丝通过冠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分析两组靶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差异.随访PCI术后24h、3d、7d和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 结果 Ⅰ组术前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2~3级(81%)和TMPG灌注2~3级(62%)的比率均显著高于Ⅱ组(分别为62%和33%,P(0.05).两组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3级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术后TMPG灌注2~3级比率(89%)显著高于Ⅱ组(64%,P<0.05).两组PCI术后24h和3d内均未发生MACE,7dMACE发生率均为1.25%,两组30d内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3.75%和6.25%(P>0.05).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两组重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0%和1.25%(P>0.05),中度出血并发症和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均为1.25%. 结论 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高危NSTE-ACS患者于PCI术前早期(4~6h)应用替罗非班较PCI术前即刻应用,能更显著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并有降低PCI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给予负荷剂量后的起效时间及近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在发病12小时内急诊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成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后分别立即给予替格瑞洛180 mg和氯吡格雷600 mg,术后两组分别给予替格瑞洛90 mg/d二次和氯吡格雷75 mg/d的维持治疗,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0.5、2、24 h及7天时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以及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①相同时间点的两组比较,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②两组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起效更快,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孙亚勤  杨胜利  杨勇 《武警医学》2015,26(6):580-583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介入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发生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患者200例,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并经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按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是否小于3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判断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CYP2C19*1/*1与CYP2C19*1/*2、CYP2C19*1/*1与CYP2C19*2/*2、快与中间代谢型比较ADP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共79例(39.5%)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氯吡格雷敏感组快代谢型者(基因型*1/*1)多于低反应组(P=0.013),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中慢代谢型较多(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代谢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携带中慢代谢型基因者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9-05~2011-05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年龄45~80(60.7±7.5)岁,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未溶栓。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2),两组在介入术前常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托伐他汀80 mg;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 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前第10~30分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厂,每瓶5 mg/100 mL)10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滴维持36 h~72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情况(TIMI分级),术后30 d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4.7%(36/38),对照组75%(24/32)(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5.3%(2/38),对照组25%(8/3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心内科收治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为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并接受PCI的NSTE-ACS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A组(n=50)和B组(n=47):A组患者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口服;B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替格瑞洛90 mg,每天1次口服。电话、门诊或住院随访患者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8%±8.46%)和(38.84%±1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0.0%(5/50)和6.4%(3/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CI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NSTE-ACS患者,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替代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