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NT-proBNP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树芝  鲁晓红  谭逵  陈健  易斌 《检验医学》2011,26(5):312-316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浓度变化对冠心病(CHD)患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132例CHD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及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血清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CHD患者同步作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观察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CHD不同病变程度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升高,并与患者心功能分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Ⅰ~Ⅳ]呈正相关(r=0.81,P〈0.01)。NT-proBNP〉1 596.63 ng/L的CHD患者NYHAⅢ~Ⅳ级、心电图ST-T改变、随访期内出现MACE的例数明显高于NT-proBNP≤1 596.63 ng/L者(P〈0.01)。ACS患者好转出院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继续下降。死亡组治疗过程中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治疗后第15天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心力衰竭(HF)恶化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阴性死亡组与cTnI阳性死亡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CHD患者早期诊断、预后及死亡风险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作为CHD患者危险分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胱抑素C(CysC)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心肌梗死患者51例(AMI组),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合格者41例(对照组),检测血清NT-proBNP、hs-CRP及CysC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NT-proBNP、hs-CRP和Cys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hs-CRP和Cys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950和0.872。血清hs-CRP约登指数为0.791,高于NT-proBNP和CysC(分别为0.647和0.670)。结论 NT-proBNP、hsCRP及CysC在AMI患者早期血清中显著升高,可为AMI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44-2645
探讨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AECB)患者血清脑利钠肽N端前体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情况。选取11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按照患者病情,将其分为重症组45例和轻症组7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期以及缓解期血清NT-proBNP、hs-CRP以及PCT水平变化。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重症组患者其血清NT-proBNP、hs-CRP以及PCT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无论重症组还是轻症组,发作期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以及PCT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以及PCT水平两两互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NT-proBNP、hs-CRP以及PCT水平能够反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为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孟凡强  胡帅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76-137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4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20例和未通组2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h及2h血清IL-6和Hs—CRP水平。【结果】血清溶栓后HS—cRP和IL-6显著高于溶栓前(P〈0.05);再通组溶栓后1h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高于未通组(P〈0.05);再通组溶栓后2h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未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CRP和IL-6可能是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再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了解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996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南医院住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62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6例(25例溶栓治疗,21例未溶栓治疗),非老年组16例均进行溶栓治疗。将此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老年溶栓治疗组再通率达64%与非老年溶栓组再通率62.5%接近,病死率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非溶栓组,无1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患者并非禁忌证,此法可明显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及监测措施。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尿激酶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结果治疗后血管再通39例,未通14例,死亡7例。结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419-4421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AMI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60例健康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NT-proBNP、hs-CRP、CysC的水平,比较三项指标对AMI诊断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NT-proBNP、hsCRP、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hs-CRP、CysC三项指标ROC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9.952、0.870,hs-CRP的约登指数明显高于NT-proBNP和CysC的约登指数。结论AMI患者NT-proBNP、hs-CRP、CysC三项指标均明显升高,在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呼吁临床医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联合检测多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发病6h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与介入治疗并比较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方法,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近期疗效:研究组50例中住院期间院内死亡2例,院内病死率为4%,血管再通率为96%;溶栓组50例中住院期间院内死亡10例,院内病死率为20%,血管再通率为80%,两组院内病死率与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对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对远期心脏事件进行统计,研究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04%(5/48);溶栓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0.00%(9/30);两组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6h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血管再通率高,心脏功能恢复更为良好,远期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15(GDF-15)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接诊的165例AHF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45例),对患者血清GDF-15和NT-proBNP进行检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以及血清GDF-15和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心率(HR)、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GDF-15和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t=-2.985、-3.912,P=0.004、0.000);ROC曲线显示,应用血清GDF-15和NT-proBNP表达水平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和0.847,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和NT-proBNP联合检测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AUC为0.932,明显高于血清GDF-15单独预测(Z=2.958,P=0.003)和血清NT-proBNP单独预测(Z=3.324,P=0.000);约登指数提示血清GDF-15和NT-proBNP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分别为209.54pg/mL和1 962.63pg/mL;血清GDF-15和NT-proBNP联合检测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8%、82.22%、90.83%、77.08%和93.16%,灵敏度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GDF-15和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脑钠肽N末端前体)浓度和hs-CR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BNP浓度(正常值〈300fmol/ml)和血清hs-CRP水平(正常值〈3mg/L),并平均随访246d,观察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患者hs-CRP〉3.5mg/L,NT-proBNP〉500pg/L比低于次2项数值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出11%。结论ACS患者hs-CRP和,NT-proBNP的升高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访期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45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动态观察.结果 45例中41例再通,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再通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8例,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例,未经特殊处理,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3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1~2 d消失.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病例.死亡5例,再通后1例因室颤死亡1例,来通死亡4例.4例失败考虑为时间计算不准确,超过溶栓最佳时机.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明显改善了心梗预后,大大减少了死亡率、致残率,为患者进一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梁玲  万滋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15-51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入选4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非溶栓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再通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棓丙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PCI)的效果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棓丙酯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治疗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容积(LVSD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周时行6min步行试验检查;治疗前后检测血中hs-CRP及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及6min步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hsCRP及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增加,治疗后患者hs-CRP及NT-proBNP水平均随之显著增加,且相同血管病变支数观察组患者血中hs-CRP及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棓丙酯对行急诊PCI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干预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血中hs-CRP、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AMI患者(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与同期46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并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且将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2(CK-M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cTnI、CK-MB呈显著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心肌梗死病灶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心肌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评价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AMI)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AMI患者7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非AMI的冠心病(CHD)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hs-CRP、IMA及NT-proBNP含量;分析血清hs-CRP、IMA及NT-proBNP单独检测及三者联合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IMA及NT-proBN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结论血清hs-CRP、IMA及NT-proBNP水平在AMI患者中明显高于非AMI的CHD患者,三者联合检测对AMI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中脑肭肽前体N末端片断(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水平变化,研究其对AMI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评价。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单纯AMI患者112例,同期健康对照78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killip分级)分为Ⅰ~Ⅳ组,并按轻重归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比较组间Nt-ProBNP和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1)AMI患者的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AMI患者治疗前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3)AMI组中killipⅡ~Ⅳ组的Nt-ProBNP和hs-CRP水平高于killipⅠ组;(4)AMI患者死亡组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组;(5)AMI患者中的Nt-ProBNP和hs-CRP水平正相关。结论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的联合监测有助于AMI病情及预后的评估,对AMI的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N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消耗(MEE)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后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信息、实验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以及超声检测结果[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EE)]。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TnI、NT-proBNP与MEE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cTnI、NT-proBNP、MEE水平。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急性心力衰竭患者cTnI、NT-proBNP与MEE的关系。结果 98例患者出院后均行6个月随访,其中30例(30.61%)患者预后不良,再发心力衰竭15例,心肌梗死10例,死亡5例。68例(69.39%)...  相似文献   

18.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肇得  冯新武  邓斌  陈平  刘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29-2331
目的:评价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78例(AMI组),另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SAP组)和健康人8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20例,Ⅱ级23例,Ⅲ级29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及UAP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并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s-CRP升高组(〉3mg/L)ACS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正常组(≤3mg/L)(发生率为46.1%比12.5%,P〈0.01)。结论:hs-CRP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hs-CRP水平升高对判断ACS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方法选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溶栓治疗前后均严格进行心电监测及病情观察,观察本组患者血管再通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其中40例(80.00%)判定为血管再通,42例(84.00%)在溶栓治疗开始后2 h内发生心律失常,其中23例(54.76%)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9例(21.43%)发生室性早搏,5例(11.90%)发生房性早搏,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其中2例(66.67%)为血管再通患者,1例(33.33%)为血管未通患者。42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中,38例自行缓解,3例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复律,1例血管未通发生室颤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但易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溶栓治疗期间应加强心电监测,必要时应积极处理,以提高溶栓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AECB)患者血清中脑利钠肽N端前体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浓度变化,探讨hs-CRP、NT-proBNP和PCT联合检测在AECB的诊疗价值。方法检测94例急性发作期患者AECB及治疗后缓解期的血清hs-CRP、NT-proBNP、PCT浓度变化情况,以及对照组血清hs-CRP、NT-proBNP、PCT浓度。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缓解期各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血清PCT、NT-proBNP、hs-CRP浓度比较,除缓解期轻度组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B与缓解期血清中PCT、NT-proBNP、hs-CRP浓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B的轻度、重度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缓解期的轻度、重度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B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PCT水平彼此呈正相关,且与AECB患者病情明显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s-CRP、NT-proBNP、PCT水平对AECB无诊断意义。结论血清hs-CRP、NT-proBNP、PCT检测是判断AECB患者感染和严重程度的较好实验室指标,同时也为AECB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