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78例,按照1:2的比例选择同期行PCI治疗但未合并恶性肿瘤的ACS患者156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既往疾病史(包括恶性肿瘤相关病史)、药物及PCI治疗情况、临床及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和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等,所有患者随访至2020年6月,比较2组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ACS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组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检查情况、药物治疗情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特殊病变中钙化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CS未合并恶性肿瘤组,而CTO病变的比例则低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患者的ACS类型、病变血管数量、置入支架数量和其他冠状动脉特殊病变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次要终点事情除肿瘤死亡率存在差异外,其余全因死亡、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原因再入院和再次PCI、再次CABG等远期随访事件发生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合并恶性肿瘤行PCI治疗的ACS患者的远期心血管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于ACS合并恶性肿瘤人群应密切随访、谨慎评估并积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癌症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PCI治疗。分别收集男性与女性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术后随访3年,记录其生存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分析不同性别ACS合并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影响男性、女性ACS合并癌症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ACS合并癌症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既往PCI史、血红蛋白、LVEF与未合并癌症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CS合并癌症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PCI史、血红蛋白及LVEF与未合并癌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ACS合并癌症患者全因死亡率、MAC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癌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CS合并癌症患者MACC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癌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癌症病史、血红蛋白为影响男性ACS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肿瘤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coronary total occlusion, CTO)患者近期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肿瘤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早期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进行PCI治疗的肿瘤合并CTO患者62例,术后随访12个月,收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评价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影响肿瘤合并CTO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合并CTO患者经PCI开通后其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治疗满意情况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疾病认知情况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访12~38个月,平均(18.5±3.6)个月,随访率90.3%,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为8.1%,二级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7%,MACE的发生率为17.7%。肿瘤合并CTO患者PCI术后1年预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HR=3.040)、年龄70~85岁(HR=2.677)、术中不良事件(HR=2.434)是其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PCI手术能改善肿瘤合并CTO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等生活质量。性别为男性、年龄70~85岁、术中不良事件是影响成功开通CTO患者1年的MACE总发生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心房颤动对抗凝治疗后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恶性肿瘤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CHADS2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并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比较2组抗凝治疗后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CHADS2评分分别为(3.02±0.71)分、(2.89±0.65)分,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血栓中危、高危患者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HAS-BLED评分分别为(2.30±0.42)分、(2.19±0.37)分,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为出血低危风险。观察组的皮肤出血点/瘀斑、齿龈渗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心房颤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抗凝疗效,减少血栓栓塞和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8例恶性肿瘤并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临床分期、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前三位分别为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46%、3.37%、3.37%;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前三位分别为心血管原因再入院、全因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35.58%、14.90%、13.94%。以全因死亡作为最终终点事件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抗肿瘤治疗措施、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病变血管数目、置入支架的数目等因素与患者最终全因死亡无关(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肿瘤临床分期、HYHA分级、肾功能状况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相对较差,血运重建率较低,影响全因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肿瘤的临床分期、HYHA分级、肾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贲门癌确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每组28例,并进行3年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远期营养情况和远期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胃切除组患者和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全胃切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均显著小于近端胃切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的营养情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存在较大比例的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2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全胃切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近端胃切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P<0.05)。结论与近端胃切除术相比,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临床效果更好,术后胃肠道恢复较好且术后3年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肝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治疗,记录治疗3个月期间肝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肝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2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HBV感染、合并慢性疾病、是否使用保肝药物、吸烟史、既往有无肝损伤史、是否发生肝转移,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肝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5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免疫治疗期间有32例发生肝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78%(32/154)。发生组感染HBV、未使用保肝药物、既往有肝损伤史、发生肝转移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疾病、吸烟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HBV、未使用保肝药物、既往有肝损伤史、发生肝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肝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期间易发生肝不良事件,感染HBV、未使用保肝药物、既往有肝损伤史、发生肝转移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钠与常规华法林维持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84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和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8%,对照组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但观察组患者延长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大多在2周内明显者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复发率为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低分子肝素钠维持治疗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显著,用药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远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8月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每组75例。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开放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术后总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低于开腹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6,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瘘、肠梗阻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66.9%和59.8%)高于开放组(65.7%和5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术后无瘤生存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5年生存率(70.1%)高于开放组(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远期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R、PR、Her-2、Ki-67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6例合并2型糖尿病乳腺癌患者及114例非糖尿病乳腺癌患者组织中ER、PR、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在乳腺癌分子分型上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的ER、Her-2及Ki-67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糖尿病组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基底细胞样(basal-like)型的比例分别为20.8%(20/96)、18.8%(18/96)、31.2%(30/96),对照组比例分别为35.1%(40/114)、28.9%(33/114)、15.8%(18/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HER-2过表达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外科手术组(41例)和ESD组(41例)。外科手术组行D1+β或者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ESD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质量、手术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 ESD组病变部位水平切缘阳性率[7.32%(3/41)]、垂直切缘阳性率[4.88%(2/41)]和完全切除率[92.68%(38/41)]与外科手术组[2.44%(1/41)、0(0/41)、97.56%(4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外科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外科手术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外科手术组有1例(2.44%)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2.44%)患者发生局部复发,ESD组有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与来曲唑治疗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雌二醇(E2)水平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110例ER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研究组(n=57)。两组患者均接受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三苯氧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来曲唑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和E2水平、子宫内膜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及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CEA和CA15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血清CEA和CA15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血清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血清E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提示,治疗后对照组中子宫内膜息肉2例,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及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来曲唑治疗ER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三苯氧胺,且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和E2水平,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对直肠癌微创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行微创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8例,根据手术时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组(n=31例)和未保留组(n=27例)。收集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距肛缘距离、病理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手术时间较未保留组长(P<0.05);双腔造口比例、吻合口漏发生率较未保留组低(P<0.05)。2组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能够改善直肠癌微创手术患者结肠残端的血供,降低预防造口比例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短节段减压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短节段(<3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59例老年(>65岁)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0例)和Ⅱ型组(19例)。患者年龄65~88岁,平均75.4岁,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1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腰部和下肢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侧凸Cobb’s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神经根阻滞患者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手术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部和下肢VAS以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rjanoⅠ型和Ⅱ型患者侧凸Cobb’s角分别由术前的(17.2±3.5)°和(19.1±4.2)°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0.3±2.7)°和(10.5±3.1)°,而末次随访时分别增加至(14.3±2.9)°和(15.2±3.9)°,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Ⅰ=51.5,P<0.01;FⅡ=25.5,P<0.01),而SVA和LL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共有20例(33.9%)出现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并发症15例,远期并发症5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减压固定手术治疗BerjanoⅠ型和Ⅱ型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具有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能够改善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出血与缺血的风险。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出血与缺血分为发生组(n=27)和未发生组(n=63),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变、手术支架个数等临床资料,分析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史、鞘管型号、球囊扩张次数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有外周血管病变史、>6F鞘管、球囊扩张次数>3次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出血与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密切观察伴有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与宫颈电环锥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疗效.方法 180例经阴道镜下多点病理活检确诊为CINⅢ级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90例患者行CKC治疗作为CKC组,其余90例行LLEP治疗作为LEEP组,记录2组手术情况,随访2 a,记录2组复发率、切缘阳性率、妊娠率.结果 LEEP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痊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术后2 a切缘阳性率、复发率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KC与LEEP治疗CIN的手术效果及远期疗效相近,但与CKC相比,LEEP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4-2018年重庆某三甲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伴心血管疾病的构成情况,探讨恶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恶性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新发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TNM分期等信息,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对出院诊断进行归类,同时利用身份证号进行剔重,统计分析住院治疗的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5年共收治11620例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61.17±12.52。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有4897人,占42.14%,平均年龄65.82±10.85岁;不同年份收治的新发恶性肿瘤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36.691,P<0.001),其中2018年共有1322例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占28.59%;不同年龄段患者合并心血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18.635,P<0.001),其中大于等于66岁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最多,共计2571例(占58.13%);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37.519,P<0.001),其中单纯放、化疗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同TNM分期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271,P<0.001),其中分期越晚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越大;不同性别、民族、婚姻状况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来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基数会越来越大,更多的肿瘤患者需要在治疗肿瘤病的同时兼顾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尽量避免抗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血管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将77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热化疗联合组和单纯化疗组。给予2个周期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34.2%(13/38),低于热化疗联合组(59.0%,23/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联合组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单纯化疗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等,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热化疗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部分项目的得分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热疗有利于增强化疗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的终末期肾病(ERS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恶性肿瘤与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行MHD的ER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合并恶性肿瘤作为分层因素进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并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描绘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行MHD的ERSD患者是否合并恶性肿瘤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男性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透析龄、血管通路为临时管的比例、ESRD病因中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占比均高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的ESR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及透析指标中,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透析前的C反应蛋白(CRP)、血钙(Ca)、血磷(P)和钙磷乘积(Ca×P)亦高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而合并恶性肿瘤组的血清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尿酸(UA)、甲状旁腺素(IPTH)、血肌酐(SCr)、尿素清除指数(KT/V)低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恶性肿瘤的MHD患者的1、2、3、5年存活率(OS)分别为94.90%、74.65%、63.27%、37.96%,未合并恶性肿瘤的MHD患者的1、2、3、5年存活率(OS)分别为97.66%、93.22%、80.17%、57.59%;经Log-rank检验,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更低(χ2=16.157, P<0.001)。结论:改善营养状态、积极纠正贫血、有效控制血磷代谢紊乱、提高透析充分性,将有利于提高合并恶性肿瘤ESR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5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78例。A组采用头侧中间入路,B组采用传统中间入路。比较2组术后病理TNM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记录术中和术后主要结局指标,淋巴结清扫结果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术后生存、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中转开腹病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在A组和B组中分别有2例(2.56%)、3例(3.85%)患者第253组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学阳性,2组术后病理TNM分期及组织学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清扫肠系膜下动脉(IMA)周围淋巴结时间明显短于B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未见肿瘤相关死亡、复发或转移病例;2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侧中间入路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可获得与传统中间入路相当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可靠,在手术视野暴露、进入正确解剖间隙和清扫第253组淋巴结上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