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染毒后硒对大鼠外周血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将77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3个不同浓度(300、600、900 mg/kg)DEHP染毒组、1 mg/kg Se+不同剂量(300、600和900 mg/kg)DEHP染毒干预组,连续饲喂90 d,试验期间观察大鼠中毒状况(精神亢奋、被毛蓬松、局部脱毛现象),试验期末称取大鼠体质量并取全血测定各类血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900 mg/kg DEHP染毒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 < 0.05),600和900 mg/kg DEHP染毒组大鼠出现中毒体征比例分别为63.63%(7/11)和100%(11/11),均较对照组0(0/11)显著升高(P均 < 0.05)。与相同剂量DEHP染毒组比较,1 mg/kg Se干预后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300、600 mg/kg DEHP染毒组大鼠中毒体征明显降低(P均 < 0.05)。白细胞参数中,与对照组比较,600和900 mg/kg DEHP染毒组大鼠白细胞数(WBC)明显降低、单核细胞(MONO)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与相同剂量DEHP染毒组比较,1 mg/kg Se+600 mg/kg DEHP干预组白细胞数(WBC)明显升高、单核细胞(MONO)显著降低(P < 0.05)。红细胞参数中,与对照组比较,DEHP染毒后大鼠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均明显升高;600、900 mg/kg DEHP染毒组大鼠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明显降低(P < 0.05)。与相同剂量DEHP染毒组比较,1 mg/kg Se干预后大鼠红细胞参数未见显著差异。血小板参数中,未发现DEHP染毒与Se干预对SD大鼠血小板各参数产生显著影响。结论:300~900 mg/kg DEHP染毒可对大鼠某些红细胞和白细胞参数产生影响,硒的干预在300~600 mg/kg DEHP染毒条件下可保护某些血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长期暴露对成年雄性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150、300、600 mg/kg DEHP暴露组。对照组大鼠正常饮食和饮水,暴露组大鼠连续灌胃给予DEHP 3个月。处死大鼠前称取大鼠体质量并计算各组织脏体比,检测尿碘含量,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及血清TTR、TRH、TSAb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经过3个月的DEHP暴露,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甲状腺湿重和脏体比无显著性差异。150、300、600 mg/kg剂量组大鼠肝脏脏体比增加并呈剂量-效应关系(P < 0.05)。600 mg/kg剂量组大鼠尿碘水平显著降低(P < 0.05)。600 mg/kg剂量组血清F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降低(P < 0.05)。结论:DEHP 3个月的暴露期对大鼠体质量未产生明显影响,对甲状腺、肝脏脏器系统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DEHP的暴露可抑制大鼠体内TSH的合成、分泌及转运,扰乱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SPF级刚断乳21 d的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3个2,4-D染毒组(18.125、36.250、72.500 mg/kg)和1个溶剂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溶剂),每天经口灌胃1次,连续染毒28 d。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行为和体质量变化。染毒结束后,取肝脏计算湿质量及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测;肝脏样品经处理后采用二硫二硝基苯甲酸(DTNB)直接法检测谷胱甘肽(GSH)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肝组织细胞色素C浓度、Caspase-3、Caspase-9相对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增长下降(P < 0.05),肝脏湿质量降低(P < 0.05);病理结果显示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部分肝组织出现胆管增生,并伴有炎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72.500 mg/kg 2,4-D染毒组肝匀浆中GSH活性降低(P < 0.05),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T-SOD活性降低(P < 0.05),肝匀浆MDA浓度升高(P < 0.05);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肝组织的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P < 0.05),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Caspase-3、Caspase-9相对活性较对照组均增加(P < 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2,4-D可引起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发生,其发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释放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等来引发肝细胞凋亡,进而引起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长期暴露后,雌性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及对肝脏的影响。方法:将Wistar雌性大鼠64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玉米油)组和150、300、600 mg/mL DEHP染毒组,每组16只。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每天灌胃1次,每次按2.5 μL/g给予,连续灌胃6个月。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生长状况,分别在染毒后3个月和6个月两个时间点采集大鼠尿液。6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摘取大鼠的肝、脾和肾称取质量,计算脏体比值;并制备肝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对采集的2个时间点大鼠尿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测尿中DEHP及其代谢物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染毒组大鼠一般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但肝脏的脏体比值增加,HE染色显示300和600 mg/mL DEHP染毒组大鼠肝脏组织轻微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时,300和600 mg/mL DEHP组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尿液中DEHP和MEHP含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6个月时,600 mg/mL DEHP染毒组大鼠尿液中DEHP和MEHP含量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雌性大鼠长期暴露DEHP,体内DEHP和MEHP的残留和蓄积会增加,超过正常的代谢能力,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灌胃染毒对亲代大鼠的一般毒性、交配行为和对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油)和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8、170、1 080 mg/(kg·d)]DEHA染毒组,每组30只,雌:雄比例2:1,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受试物,每天灌胃1次,雄鼠染毒10周、雌鼠染毒2周后同组动物合笼。各组雄鼠结束染毒后,雌鼠在交配期、妊娠期持续染毒至实验结束,测定亲代大鼠体质量、相关脏器质量及其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测定亲代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记录交配成功天数、怀孕动物数、每窝胎仔数和胎仔体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亲代大鼠中,高剂量DEHA染毒组亲代雄性大鼠终体质量减少(P < 0.01)、睾丸脏器系数增加(P < 0.05),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肌酐(CREA)水平均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肝脏和肾脏质量及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 < 0.01或P < 0.05),低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AST水平降低(P < 0.05);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血清球蛋白(GLO)、总胆固醇(TC)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的胎仔体质量降低(P < 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DEHA灌胃染毒可影响亲代大鼠体质量增长,对亲代大鼠肝、肾有毒性作用,引起胎仔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灌胃染毒对亲代大鼠的一般毒性、交配行为和对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油)和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8、170、1 080 mg/(kg·d)]DEHA染毒组,每组30只,雌:雄比例2:1,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受试物,每天灌胃1次,雄鼠染毒10周、雌鼠染毒2周后同组动物合笼。各组雄鼠结束染毒后,雌鼠在交配期、妊娠期持续染毒至实验结束,测定亲代大鼠体质量、相关脏器质量及其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测定亲代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记录交配成功天数、怀孕动物数、每窝胎仔数和胎仔体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亲代大鼠中,高剂量DEHA染毒组亲代雄性大鼠终体质量减少(P < 0.01)、睾丸脏器系数增加(P < 0.05),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肌酐(CREA)水平均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肝脏和肾脏质量及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 < 0.01或P < 0.05),低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AST水平降低(P < 0.05);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血清球蛋白(GLO)、总胆固醇(TC)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的胎仔体质量降低(P < 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DEHA灌胃染毒可影响亲代大鼠体质量增长,对亲代大鼠肝、肾有毒性作用,引起胎仔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小鼠睾丸损伤及睾丸组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ICR初断乳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和DEHP染毒组(250、500、1 000 mg/kg),经口灌胃,1次/天,6天/周,连续8周,于末次染毒24 h后处死动物,称取睾丸、附睾质量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精子计数,检测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睾丸组织p-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0、500和1 000 mg/kg DEHP染毒组小鼠附睾脏器系数及精子计数均明显降低(P < 0.05),1 000 mg/kg组小鼠睾丸系数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DEHP染毒组小鼠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出现层次减少、排列疏松、紊乱等改变;随着染毒剂量升高,睾丸组织中p-CREB蛋白表达下降,DEHP 500和1 000 mg/kg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EHP可致小鼠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细胞损伤、精子数下降、p-CREB蛋白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初断乳SD大鼠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3周龄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和18.125、36.25、72.5 mg/kg 3个染毒组,每天经口灌胃1次,连续染毒28 d。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动物一般行为,体质量变化及阴道开口时间等指标。染毒结束后,取睾丸、附睾、子宫、卵巢计算湿质量及脏器系数;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和胆固醇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大鼠睾丸、附睾、卵巢、子宫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至染毒28 d结束时,36.25 mg/kg染毒组雄鼠、72.5 mg/kg组雄鼠和雌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36.25 mg/kg 2,4-D染毒组阴道开口时间提前,72.5 mg/kg 2,4-D染毒组阴道开口时间延迟且阴道开口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2.5 mg/kg染毒组血清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2.5 mg/kg组雌性SD大鼠胆固醇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6.25 mg/kg组雌性大鼠血清中E2含量明显增加,而72.5 mg/kg组中E2含量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光镜下,雄鼠附睾组织曲系精管内(层数)生精细胞较少,72.5 mg/kg 2,4-D染毒组大鼠子宫腔较大,子宫壁较薄。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2,4-D可干扰大鼠生殖器官的发育,雌性大鼠较雄性明显,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睾酮从而抑制性激素的合成,进而影响生殖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秀丽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设置对照组(K溶液)和DEHP低(0.1 mg/L)、中(1.0 mg/L)、高(10.0 mg/L)3个剂量的染毒组,20℃下恒温培养染毒48 h,观察DEHP对秀丽线虫后代数目、世代时间以及瞬时产卵量的影响;利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并计数线虫有丝分裂区、减数分裂区的生殖细胞数;利用MD701突变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粗线期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4期线虫暴露DEHP 48 h后,秀丽线虫的后代数目在1.0和10.0 mg/L剂量组显著下降(P < 0.05),但对世代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随着DEHP暴露剂量的增加,线虫的瞬时产卵量下降(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在DEHP 1.0和10.0 mg/L的暴露剂量下,秀丽线虫总生殖细胞数和有丝分裂区生殖细胞数均显著下降(P < 0.01),在10.0 mg/L暴露剂量下减数分裂区生殖细胞显著减少(P < 0.01)。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粗线期生殖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 < 0.01)。结论:DEHP可以导致秀丽线虫有丝分裂区增殖阻滞以及减数分裂区生殖细胞数减少,这种作用可能和DEHP导致秀丽线虫粗线期凋亡数目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MCF-7细胞中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05、0.1、0.2、0.4、0.8 mmol/L) DEHP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分别染毒12、24和48 h,或同一浓度(0.8 mmol/L)染毒不同时间(3、6、12、24、48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CF-7细胞3β-HSD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3β-HS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EHP 0.1~0.8 mmol/L分别染毒细胞12~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EHP 0.05 mmol/L染毒细胞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EHP 0.8 mmol/L染毒细胞6~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EHP 0.2~0.8 mmol/L染毒细胞24 h,3β-HSD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DEHP可引起3β-HS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推测DEHP可能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3β-HSD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产生生殖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CCl4诱导造模,将SD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腹腔注射橄榄油+蒸馏水灌胃),模型组(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蒸馏水灌胃),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同时分别按生药3.5,6.3,12.6 g/kg灌胃)。柴胡疏肝散给药至第10周,观察大鼠大体形态,计算肝系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的JAK2、STAT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JAK2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PCⅢ、Ⅳ-C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能抑制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且血清中ALT、AST、HA、PCⅢ、Ⅳ-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柴胡疏肝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肝系数显著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各剂量组不同程度抑制肝组织中JAK2、STA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高表达载体,建立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研究StAR基因高表达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StAR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StAR基因并将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中,构建StAR基因高表达MCF-7细胞,通过基因测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细胞。用不同剂量DEHP染毒MCF-7细胞和StAR基因高表达MCF-7细胞24 h,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Caspase-8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证明构建的StAR基因高表达载体序列正确,荧光定量PCR检测StAR基因转染细胞比正常MCF-7细胞StAR mRNA表达水平升高591.9倍(P < 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tAR基因转染细胞比正常MCF-7细胞StA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190%(P < 0.01)。不同剂量DEHP染毒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中Bax、Caspase-3和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0 mmol/L DEHP)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中Bax、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DEHP处理后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较MCF-7细胞升高,提示StAR基因具有促进DEHP致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毛蕊花糖苷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迁移、胶原沉积、纤维化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ERK1/2、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HSC细胞分为毛蕊花糖苷(1.5、3.0、6.0 mg/L)组[重组大鼠PDGF-BB(rrPDGF-BB)预处理24 h后,不同浓度的毛蕊花糖苷干预],PDGF-BB组(rrPDGF-BB预处理24 h,无毛蕊花糖苷干预),对照组(无rrPDGF-BB预处理,无毛蕊花糖苷干预);分别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Col-I)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HSC活化标志物α-SMA蛋白、凋亡效应分子caspase-3,及ERK1/2、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BB组能促进HSC的迁移(P < 0.01),毛蕊花糖苷(1.5、3.0、6.0 mg/L)组能明显抑制HSC的迁移(P < 0.01),且毛蕊花糖苷抑制HSC的迁移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0.894,P=0.038);随着受试物浓度的增加,Col-I分泌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毛蕊花糖苷6 mg/L组抑制胶原产生的作用效果最明显(P < 0.01);毛蕊花糖苷(1.5,3.0,6.0 mg/L)组能够抑制α-SMA蛋白的表达、激活caspase-3的活性,使ERK1/2、P-ERK1/2、Akt、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测定蛋白的表达在毛蕊花糖苷各剂量组间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0.826 < r < 0.997,P < 0.01)。结论:毛蕊花糖苷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的活化、迁移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毛蕊花糖苷激活caspase-3,阻断ERK1/2、Akt信号通路,抑制HSC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胶原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GAT)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32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5、50、100 mg/kg) GAT组和对照组。给药体积按10 mL/kg,连续灌胃给药7 d,对照组给予对应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E)和甘油三酯(TG)浓度,初步评价加替沙星导致的小鼠肝组织损伤。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类,并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GAT组小鼠肝脏质量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GAT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GAT组小鼠血清ALT浓度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剂量GAT组小鼠血清AST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GAT组共筛选出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个上调基因,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分类提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多细胞生物、多生物及生殖过程等17个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质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等22条通路中。结论: GAT可导致小鼠肝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影响小鼠肝脏内胆汁酸和胆固醇等内分泌系统和脂质代谢等的平衡,造成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