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16例,16例患者均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比较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85—226min,平均198min。术中出血量600~900ml,平均750ml,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置钉顺利。16例获得随访,随访6~42个月,平均26个月,16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结核复发,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出现。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为(5.6±0.4)分低于术前的(8.9±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植骨融合可靠,卧床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邱南海  王力  苗瑞瑞  薛海滨 《天津医药》2015,43(12):1440-144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及多节段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37 例以单节段及多节段椎体破坏的腰骶椎结核患者均行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椎间隙内植骨治疗腰骶椎结核。术后行X 线片、CT、MRI 观察病灶愈合进程,下腰椎曲度,植骨融合情况和内固定稳定性情况。结果34 例患者均一期愈合,其中4 例术中神经根牵拉伤,术后3 个月恢复尚好,症状消失。另 3 例患者伤口出现窦道,其中有2 例经过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及换药后均愈合,1 例出现窦道后调整抗结核药清创后二期愈合,术后X 线、CT 及MRI 示植骨处骨性融合尚好,椎体高度恢复,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等。结论后路椎间隙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及多节段椎体破坏较轻,手术创伤小,植骨融合尚好,内固定牢固,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纯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共60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的脊柱结核患者,将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ASIA分级、Cobb角和椎体高度重建作为手术评价的相关指标。结果 2组在手术前后Cobb角、ASIA分级、椎体高度重建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结核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单纯前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前后路联合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罗鹏  方忠  李光辉  熊伟  李锋  李红刚 《安徽医药》2011,15(8):993-995
目的总结经腰骶椎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U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采用经腰骶椎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U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19例有不同程度腰骶部持续疼痛,11例伴下肢放射痛,8例单侧下肢肌力、感觉减退,2例伴鞍区麻木。术前使用四联抗结核2~4周,待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或血沉呈下降后行手术治疗。结果 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8个月,平均20个月。12例男性患者均无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等症状。下肢放射性疼痛、鞍区麻木症状消失。2例轻度腰骶部疼痛,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手术治愈率90.4%。结论腰骶段椎体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U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进行12~36个月随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丢失高度平均恢复86.7%,丢失角度平均恢复89.45%。2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质吸收、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采用Kirkaldy-Willis改良评价标准,本组优25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相对较小、出血较少手术方法 ,可有效的稳定脊柱,且可避开病灶,对来自椎管后壁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病灶清除植骨术并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刚  袁忠治  李继云 《河北医药》2005,27(11):807-808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获治愈,平均随访11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月,后突矫正角度20度.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单运动节段胸腰骶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单节段固定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4年8月共收治并获定期随访的单运动节段胸、腰、骶椎结核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4例,年龄:17-69岁,平均38.5岁;病史3-36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前常规抗痨。患者分为A组7例(稳定组),B组38例(不稳定组);稳定组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术;不稳定组根据术前椎体破坏程度、后凸畸形及术中残椎高度分别对17例(B_1组)行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单节段内固定术、13例(B_2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术、8例(B_3组)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本组植骨均采取自体骨。术后常规抗痨治疗12-18个月,随访测量Cobb角矫正水平、评估植骨融合情况,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变化,结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45例后凸角平均矫正17.5°,随访期内丢失3-5°;B组植骨融合(自体肋骨或髂骨)患者在7-9个月植骨融合,平均8个月;31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按Frankel分级评估,均获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改善约1级。结论:行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可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对单运动节段脊柱结核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引流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9例,按照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时间,测量术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及随访期内的角度丢失。结果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角度平均纠正18.6度,X线显示所植骨骨性融合时间平均6~8个月。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景山  柯文坤 《江西医药》2009,44(9):875-876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39例,观察术后畸形纠正情况、植骨融合效果和治愈率。结果平均随访1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矫正脊柱畸形,有利于结核病灶的修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钢板固定29例(髂骨植骨14例、肋骨植骨5例、钛网植骨10例),采用单钉棒内固定5例(髂骨植骨2例、钛网植骨3例).对34例采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的胸椎结核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对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局部疼痛于术后半年消失,8例截瘫患者术后4个月截瘫基本恢复至正常.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5.2~41.5°,平均27.3°,术后Cobb角0~28.4°,平均10.7°,较术前平均矫正度数16.6°.术后1年Cobb角丢失0~8°,平均丢失2.5°.随访12~24个月,33例达到植骨融合标准;1例虽未达到标准但疼痛消失,植骨内固定稳定,恢复日常生活.无手术感染及结核复发.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直视下减压安全充分、复发率低、矫正后凸畸形满意、早期恢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正>脊柱结核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而脊柱结核中又以胸、腰椎为好发部位。由于胸、腰椎结核主要累及脊柱的前、中柱,前路手术可以直接达到彻底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的目的,所以长期以来前方入路进行病灶清除几乎成为常规选择~([1,2])。近年来,随着脊柱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后方入路进行前方椎体病灶清除的报道逐渐增多~([3-6])。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我们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椎间隙截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41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椎间隙截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可行性,并总结该术式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李成祥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3):89-89,91
目的观察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效果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年8个月,23例患者均临床治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例,不全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途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伴脊柱畸形的病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5例;年龄1968岁,平均(45±15)岁。均采用单纯后路途径病灶清除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4d、1年随访和末次随访时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分级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平均手术时间为(168±41)min,平均失血量为(346±37)mL。ESR由术前的(57±16)mm/1h,末次随访时下降为(11±3)mm/1h。术前椎体Cobb′s角平均(20±4)°,术后1年随访时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为(2.8±2.0)°和(2.8±2.3)°。ODI评分由术前的(39±14),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为(7±3)和(7±3)。BridwellⅠ级和Ⅱ级植骨融合率于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2%和90%,无BridwellⅣ级病例。临床疗效评价于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89%和94%。结论单纯后路途径手术治疗成人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结核,是相对意义上的脊柱结核"微创"手术,可以满足清除病灶、脊髓减压、畸形矫正和脊柱270°融合的目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或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90min,出血量为800~1500ml,植骨融合时间为3~1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2~18个月停用抗结核药物无复发。结论:采用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并能为截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胸段多椎体病损一期前后方病灶清除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2003~2004年,应用一期前后放病灶清除,植骨,加后路钉棒内固定,椎体植骨治疗本病6例,男5例,女1例,术后随访4~15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术后伤口全部1级愈合,椎体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随访达一年,病人均获骨性融合,Frankle 分级平均提1级。结论:颈胸段椎体病损的一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方法是可行,有效的,能较好解决清除病灶、前方减压、植骨稳定、矫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26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29岁,病灶累及部位:L3-L4 2例,L4-L5 4例,L3-L5 13例,L4.5-S1 5例,L5-S1 2例,术前采用5联正规抗结核治疗10-14d,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矫形内固定、椎板间同种异体骨植骨,一期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前入路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平均手术时间230min,术中平均出血600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1周腰部支架保护下下床活动。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窦道形成,18例获得随访3-36个月,平均9.8个月,全部患者植骨愈合,腰骶部疼痛缓解,受损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核无复发。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前路彻底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手术安全,对腹壁肌肉破坏少,固定可靠,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价:采用I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结核158例,男97例,女61例,经2周中西医结合正规抗结核治疗后Ⅰ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术,术后继续中西医结合抗结核1~1.5年,计算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5年,平均18个月,158例患者无局部复发及窦道形成,术前与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rankel分级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恢复。结论针对性抗结核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一期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对10例腰椎结核施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一期钉板系统内固定。本组年龄22-73岁,平均54岁;男7例,女3例;其中2例伴不全瘫。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脊柱畸形平均Cobb角为19.5°。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4周,术后规则抗结核治疗12-18月。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3年,平均18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融合,术后Cobb角平均为5.3°,平均矫正14.2°。未见植骨块移位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2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一期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提高腰椎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全组15例,病灶涉及2节椎体10例,3节椎体5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13℃~45℃,平均30℃。手术采用瘸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使用自体肋骨5例,髂骨10例。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2例。结果 平均随访4年,优良率92%,植骨融合率97%。术后后凸畸形成角5℃~20℃,平均14℃。结论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能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据病灶部位的不同对64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不同的入路及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8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后凸畸形及骨髓损害情况。结果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内固定35例,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21例,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前路钢板后路钉棒联合内固定8例。治疗后X线检查显示病灶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后凸畸形情况、合并脊髓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取得较满意效果,3种入路及内固定方法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明显缓解脊柱结核的症状,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术后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稳定,治疗效果明显,但应注意据患者的病灶部位等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