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8例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病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和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和TSRH系统固定。结果 2例浅表感染,1例神经损伤,随访3~36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复位按照Matta标准: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86%。结论 对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病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和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是较好的选择,可以使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X线和CT检查在不同类型骨盆损伤中的诊断准确率。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对65例骨盆损伤行骨盆前后位X线片和CT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由2位创伤骨科医生进行独立分析,并不告知患者的损伤机制,体格检查、临床治疗等相关情况以及所有CT重建资料。要求读片者就每张X线片给出:①损伤的结构;②骨盆骨折的AO分型。再由另外2位创伤骨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就这65例X线片和CT,结合损伤机制、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和二维、三维CT重建资料,手术情况,确定损伤的结构、AO分型,作为标准答案。将两次结果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骨盆前后位X线片对于A、B、C型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92.9%、38.9%,66.7%。而CT平扫对于A、B、C型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85.7%,100%,100%。结论骨盆X线片联合CT检查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骨盆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对骨折的分型和稳定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应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19例Tile C型骨盆骨折.结果 术后螺钉位置良好,均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骨不连及螺钉移位现象.根据Majeed评定:优15例,良4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是一种治疗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例X线平片未见或可疑骨盆骨折,但临床上有局部疼痛与挤压痛的患者行CT扫描检查。结果CT发现髋臼骨折4例,髂骨骨折10例,骶尾骨骨折2例,耻骨横形骨折2例。结论CT扫描在骨盆骨折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当前,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仍是骨盆骨折的重要检查方法,基于CT的多项技术现已应用于骨盆骨折的诊疗过程。骨盆骨折的治疗包括急诊处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微创治疗和机器人辅助治疗是骨盆骨折手术领域关注的焦点。骶髂关节螺钉、皮下前环内置固定架(INFIX)固定等微创手术方法已大量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近年来骨盆骨折的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平片诊断骨盆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多层螺旋CT和X线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经手术证实,本组60例骨盆骨折患者中,共有83处骨折。16层螺旋CT明确诊断出83处骨折、脱位,诊断准确率为100%,而X线明确骨折、脱位61处,可疑骨折10处,另12处骨折未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73.49%,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可准确诊断骨盆骨折的部位及关节脱位等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28层螺旋CT在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及评价128层螺旋CT在骨盆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拥有完整的X线及128层螺旋CT影像资料的25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在25例患者中,X线诊断与最终诊断一致11例(44%),行128层螺旋CT检查补充后确定最终诊断14例(56%)。其在骶骨和髋臼骨折、骶髂关节脱位的诊断中较X线具有明确的优势,能清晰的显示骨折部位、程度,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结论128层螺旋CT检查对骨盆骨折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有条件者骨盆骨折诊疗中必要的、常规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彬  刘静 《中国骨伤》2006,19(7):403-40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脱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骨盆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成像,通过骨盆像的任意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根据需要摄片。根据骨盆骨折脱位和骨盆环的破坏程度,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其中26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1例采取保守疗法。结果:37例CT三维重建成像均能较清晰显示骨盆骨折脱位在三维层面即矢状面、额状面及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移位程度及骨盆环破坏情况。术后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3个月,参照骨折疗效标准:优23例,良8例,可4例。结论:CT三维重建把CT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有机地结合得出三维空间图像,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盆增强CT联合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三维图像拟合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骨盆增强CT联合MRN三维图像拟合技术辅助诊断的15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患者资料,男11例、女4...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经验。方法 2019年12月收治1例高处坠落伤致复杂骨盆骨折的30岁男性患者。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诊断为骨盆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61-C3.3型(骶骨H型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伤后48 h生命体征平稳后手术,通过骨盆外架、骨牵引、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通道螺钉固定治疗。结果术中出血量50 mL,手术时间180 min,透视时间45 s。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次日摄骨盆X线片,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为解剖复位;CT三维重建示固定螺钉均位于骨皮质内,未穿出骨皮质。结论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可行,能获得较好疗效,减少术中透视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CT血管成像(CTA)在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需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例骨盆骨折,入院后早期均行CTA检查,依据血管损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完善的治疗方案并实施骨盆骨折内固定术。结果17例获随访7~49个月,疗效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 CTA可作为骨盆骨折重要辅助检查应用于临床,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血是骨盆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骨盆骨折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对其早期诊断并预防是减少死亡率的主要措施。2003年3月至20014年4月,我院对19例B型和C型骨盆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大出血,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骨盆骨折X线表现及轴向CT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时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表现及轴向CT表现的差异,确定不同部位骨盆骨折投照的最佳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及轴向CT片。将骨折表现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观测同一部位骨折在不同位置X线片及CT上的表现程度。结果耻骨联合分离程度在各种投照位置上无明显差异。耻骨支、耻骨体、坐骨、骶孔和L5横突,移位程度在出口位上表现最明显。骶髂关节分离,骶骨翼、髂嵴骨折在入口位上表现最明显。骶骨压缩骨折,半骨盆向后移位,水平旋转不稳在入口位X线片上最明显。垂直旋转不稳在出口位片上最明显。CT在诊断骶髂关节分离及骶骨骨折有独特价值。结论骨盆骨折应首先摄前后位X线片,根据骨折部位,进一步摄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并根据骨折的表现判断其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CT在诊断骶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交通和建筑事故不断增多,骨盆骨折也呈上升趋势。由于骨盆在解剖上的特殊性,而且骨盆骨折主要由于撞击、轧碾、压砸、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常有严重的合并伤,如内脏损伤、大出血休克等。如果延误诊断及治疗,将会给患者及家属造成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2月共收治骨盆骨折5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结合16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和护理方法.结论: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在短期内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应该规范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技能和护理技术.结果:16例骨盆骨折均发生失血性休克,其中15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2 8例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病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和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和TSRH系统固定。结果  2例浅表感染 ,1例神经损伤 ,随访 3~ 36个月 ,无骨折不愈合 ,复位按照Matta标准 :优 2 3例 ,良 3例 ,可 2例。优良率 92 86 %。结论 对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病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和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是较好的选择 ,可以使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盆骨折其程度及移位情况复杂,且治疗难度较大,致残率高.现主张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本院自1998年至今,临床共收治各类骨盆骨折98例,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2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骨盆CT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16年5月正常骨盆CT数据21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55例骨盆骨折患者(男29例,女26例;年龄11~66岁,平均35.6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x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7.1 cm;复位时间平均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27.2 min,术后骨盆X线片或三维CT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96.5 mL;手术时间平均2.1 h;住院时间平均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3个月,平均16.7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评分标准,获优3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及合并伤和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578例骨盆骨折的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非手术治疗中随访435例,下肢无短缩,行走正常.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90.2%.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恢复及部分恢复率88.9%;髋臼骨折临床效果的优良率82.3%.结论 早期积极有效抗休克及防治相应的合并伤是骨盆骨折综合治疗的基础,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及有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尤其是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骨盆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双重措施控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23例,先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再经盆腔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结果 19例24 h内大出血全部得到控制,4例死亡.17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盆骨折全部正常愈合,后期盆腔内脏器未见缺血表现.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双重措施,可以彻底控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导致的大出血.由于侧支循环的广泛存在和重建,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对骨盆骨折愈合和盆腔内脏器血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