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正>石骨症,又名Albers-Schonberg病、大理石骨、泛发性脆性骨硬化症、粉笔样骨等。是一种较少见的泛发性骨质硬化性病变,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骨骼代谢障碍性疾病[1]。笔者收集本院自2000—2010年临床及X线资料完整的12例石骨症患者,重点探讨其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2.
骨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器官,在一生中骨量不断积累,使骨的构筑结构坚固并能承重,在30—40岁骨质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945名健康人,其中包括50个家庭的骨密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治疗体会,浅析北方地区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结合力线矫正及骨减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行关节清理后行胫骨高位截骨纠正力线及骨减压。结果本组34例(36膝)获得随访,随访1—4年平均28个月,优良率92.7%。结论关节内外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发生改变致骨骼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量减少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I型胶原C端肽(B—CTx)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胶原降解生化代谢标志物,其水平反映了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是以破骨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的有效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骨创伤中的损伤控制的应用价值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5月到该院进行骨创伤治疗的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各50例患者,给予其中一组50例患者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式,另一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实验组效果明显高于进行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治疗的对比组。经过对比后,两组的效果显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的治疗效果而言,损伤控制治疗效果明显比传统的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治疗的效果,为了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骨创伤中的损伤控制的应用价值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5月到该院进行骨创伤治疗的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各50例患者,给予其中一组50例患者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式,另一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实验组效果明显高于进行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治疗的对比组。经过对比后,两组的效果显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的治疗效果而言,损伤控制治疗效果明显比传统的常规性骨创伤手术治疗的效果,为了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李庆峰 《现代保健》2011,(27):26-27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及LC—DCP治疗锁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分别用重建钢板及LC—DCP治疗锁骨骨不连,重建8例,LC—DCP10例,根据复位质量、骨愈合时间、术后ASES评分和DASH评分等情况评定手术治疗效果。结果LC—DCP组优9例,良1例;重建钢板组优5例,良2例,可1例。LC—DCP组骨愈合时间8-15周,平均12周,未出现骨不连。重建钢板组骨愈合时间10—22周,平均18周,未出现骨不连。两组患者ASES评分与DASH评分平均分比较,P〈O.05。结论LC—DCP组治疗锁骨骨不连优于重建钢板组。  相似文献   

8.
观察—观“(宀叉)”;骨擦音—骨“?”音;平稳—平“(禾文)”;现病史—“?疒”史;输液—“(车入)(氵乙)”;骨髓—骨“?”;腹壁—“(月犬)坒”;结膜—结“(月末)”;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0月,对6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Z—plate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诊2.5年,67例患者均愈合,无一例复发,植骨均获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结论一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0月,对6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Z—plate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诊2.5年,67例患者均愈合,无一例复发,植骨均获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结论一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99)Tc—MDP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66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99TC—MDP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对6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99Tc—MDP(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监测血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及骨密度。结果:6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99Tc—MDP治疗后IL—1、IL—6水平迅速下降。治疗后6个月开始BALP逐渐下降,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99Tc—MDP可减少破骨细胞形成,降低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同时诱导成骨细胞增生,促进骨生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和BMD—4型骨矿扫描仪,检测200例正常成人的全血Zn、Cu、Ca、Mg、Mn,Se、Cr、Fe、Al、P等10种微量元素和桡、尺骨骨矿含量,以探讨微量元素对骨代谢的影响。骨矿含量偏低组的全血Cu、Ca、Zn含量明显低于骨矿含量正常组(P<0.01)。经逐步回归分析,元素Mn、Mg、Al、Cu、Se与骨矿含量关系密切,提示该五种元素的变化对骨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13例病区胎儿标本来自地氟病区人工流产胎儿,胎龄6~7月。股骨和其他器官标本进行光镜和酶组织化学观察外,还作了骨样本的SEM—EDXA—XM观察和分析以及骨基质糖醛酸、羟脯氨酸生化组分的测定。病区胎儿成骨活跃,骨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3例胎儿骨外膜下有新骨形成。向时观察到小梁矿化不全,骺板软骨发育异常,骨氟含量增高,可能系氟离子透过胎盘屏障沉积于胎儿骨内所致。  相似文献   

14.
1965年Urist报道了用脱钙骨基质可以诱导异位宿主的间充质细胞分化成新骨,后来又分离出具有骨诱导活性的蛋白质———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1~4]。1990年,Ozkaynak[5]对从牛成骨蛋白提取物中分离出的3种TGF-β家族的同序物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一种是一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中较难处理的一种.特别是伴有蝶形骨块及股骨颈骨折、股骨上段骨折者。加压滑动鹅头钉扳、Ender针、Jewett钉等内固定方法.各有利弊.且对于较复杂粗隆下骨折不适用。常规骨牵引等保守治疗复位效果不理想^[1].我院自1992—06~2002—08共收治复杂型转子下骨折28例.均应用预弯超长加压钢板合并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6.
罗庆纲 《工企医刊》2010,23(3):78-79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骨肿瘤,由成骨性结缔组织及其形成的骨样组织所构成,故称为骨样骨瘤。笔者对骨样骨瘤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  相似文献   

17.
庞爱梅  刘伟 《现代保健》2009,(23):154-15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预测指标,为临床建立一个实用的RA预后评价依据。方法随访收集的168例RA患者和21例正常体检者,应用ELISA、速率散射比浊法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RF亚型(RF—IgA、RF—Igc、RF—IgM)、C-反应蛋白(CRP),结合手、足X线片变化进行分析抗-CCP抗体、RF亚型、CRP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关系。结果抗CCP抗体、CRP在早期RA组与非早期R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与缓解组、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F-IgA、RF—IgM在早期RA组与非早期RA组、RA活动组与缓解组、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IgG变化不明显。结论抗~CCP抗体、RF亚型、CRP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病理变化和症状描述等,将其归入"骨痿"范畴.笔者选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失重引起骨质疏松两种骨质疏松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进行中医药辨证与干预措施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骨显像与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联合测定,对89sr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疗效进行研究。方法乳腺癌骨转移患者73例,89sr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半年内进行全身骨显像及B-AKP测定。①根据骨病灶数目骨显像分为0、1、2、3共4级,治疗前后病灶数目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骨显像各级别组间B-AKP比较采用t检验。②计算病灶的摄取比值(T/NT比值),其变化采用t检验。③治疗前后B—AKP的变化采用t检验。结果①治疗前骨转移病灶为1—36(8.6±7.4)个,共618个,治疗后0~34(3.8±6.7)个,共349个,明显减少(t=4.079,P〈0.01)。②治疗前rr/NT值为1.12~15.38(5.36±4.67),治疗后为1.28—16.52(3.17±2.95),降低显著(t=7.907,P〈0.01)。⑧治疗前B—AKP为9.6—65.5(28.4±14.8)μg/L,治疗后为10.9—54.7(20.9±11.7)μg/L,降低显著(t=3.349,P〈0.002)。④骨显像结合B—AKP联合评估,ECT显像5例假阳性与6例假阴性得到纠正。结论全身骨显像与B—AKP测定有一定的互补性089Sr治疗后疗效监测应以骨显像与B—AKP测定结合进行,以准确评估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以市售新鲜猪股骨制备一种生物骨衍生材料,将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培养,扫描电镜下对复合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异种生物衍生骨具有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材料细胞界面。结论:异种生物衍生骨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适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