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希氏束电图(His Bundle Electrogram,HBE)是描记心内传导系统电位变化的曲线.它能将房室传导与希氏束——浦顷野氏系统的传导区分开来,可以对传导阻滞进行定位诊断,可以鉴别室性异位节律与室上性激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等.1969年Scherlag将多极心导管插到右心室三尖瓣的下方记录希氏束电图获得成功.由于它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故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一定限制.1973年以后,  相似文献   

2.
希氏束电图是描记心内传导系统电位变化的曲线,它能将房室传导与希氏束—浦氏系统的传导区分开来,从而了解正常和异常的房室传导,可以对传导阻滞进行定位诊断,并指导应用心脏起搏器等临床治疗。本文采用无创伤体表叠加法记录100例老年人希氏束电图(简称SHBE),对正常老年人与青壮年SHBE的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并探索其对老年人传导阻滞定位,预激综合征分型的实用价值。 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希氏束电图(His Bundle Electrogram)是描记心脏内传导系统电位变化的曲线。本文运用体表法研究我国健康飞行人员希氏束电图的正常值范围,为飞行人员的选拔和某些心脏疾患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检测希氏束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同中国科技大学、鑫盛公司等单位合作 ,用希氏束检测仪、A/D采集系统记录心内和体表希氏束电图 ,用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技术处理 7条杂种犬心脏微信号。结果 :均获得心内和体表逐搏希氏束电图。体表记录的A H 4 3± 5ms ,H 15± 2ms ,H V 37± 6ms ;心内记录的A H 4 2± 6ms ,H 15± 3ms,H V 37± 5ms。体表记录和心内记录资料经 χ2 检验 ,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体表记录的希氏束图形几乎与心内记录的图形一致 ,实现了从体表提取希氏束电图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逐拍检测希氏束信号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靠自适应谱线增强技术将希氏束信号从大量不相关噪声(主要是肌电噪声)中提取出来。与此同时还提供了一个逐拍检测希氏束信号的实验系统,包括低噪前置处理电路部分及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应用此系统,得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作者进行了7条狗的体表与心内插管希氏束电图对比实验。证明本系统测得的体表希氏束信号与心内插管的波形位置基本一致。研究了心血管药物对希氏束信号的波形及位置的影响。另外,还做了18例人体实验,包括正常11例,心脏疾病的病人7例。正常人在屏气时(减小呼吸的影响),希氏束信号重复出现。而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人的希氏束信号的位置及形状,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别。对希氏束信号进行了付里叶变换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大部分的希氏束信号能量在50Hz以内。  相似文献   

6.
在作者以前的工作中已验证了用迭加程序显示的体表希氏束电图与心腔内直接记录的导管希氏束电图的H—V间期的相关系数>0.993,P<0.01,A波的变异系数<5%,说明二者相当吻合。 作者随机抽样记录了5名受试者的体表希  相似文献   

7.
典型(Kent氏型)预激综合征,用常规心电图即可确诊。不典型预激综合征,如James氏型和Mahaim氏型用常规心电图则难以发现和确诊,而应用无创伤体表希氏束电图(SHBE)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笔者应用体表希氏束电图成功地检测了疑为预激综合征的飞行员,现报告如下。一、对象  相似文献   

8.
对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及18只杂种家犬,用食管导管电极与右心导管法同步记录希氏束电图(HBE)。其中14只犬接受心得安静脉注射,2只犬作右房高位程序早搏刺激,使H波动态改变,比较两种方法的同步性能。食管记录的H波为单向波,其P-A、A-H及H-V间期与右心HBE的相应部分基本一致(r=0.86~1.0)。食管HBE属非创伤性,能逐个记录每个心搏周期中房室传导系统内各成分的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9.
经心内希氏束图记录证实的各类房室传导阻滞症30例。9例希氏束内或希氏束远端Ⅰ°阻滞者,心电图有P-R延长者只2例,4例有昏厥史。说明希氏束内或希氏束远端Ⅰ°阻滞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建议对房室传导阻滞伴昏厥患者、昏厥原因不明者、左束支阻滞及疑有双侧束支阻滞的患者在有条件时进行心内希氏束图记录,有利于估计预后,安排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某些飞行人员的心脏疾患(如I°AVB、W-P-W等)的诊断及健康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检测了健康飞行人员100名的体表希氏束电图(SHBE),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仪器设备:应用丹麦DISA-14A30型肌电仪放大器,配接DISA-15G01延迟线、DISA-14G平均叠加仪及Graphtec WX-4421型X-Y记录仪组成。 2.检测方法:检测SHBE在屏蔽室内进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里尔飞机空中操纵员,1989年改为空勤,飞行总时间2200 h。既往身体健康,空中耐力良好,无心血管病史,心电图正常,历年体检结论为健康。飞行合格。1992年在队小体检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送空军总医院会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常规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示RBBB,希氏束示RBBB,希氏束主干及以下部位传导正常。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次极量试验阴性,核素造影示:左右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12.
选择8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尸检病例。男1例、女7例。年龄51~85岁(平均67.9岁)。心脏传导系统按Lev改良法取材,连续切片,共切60,000张。观察结果,7例左束支病理改变主要为束支细胞萎缩消失、纤维化、脂肪浸润、空泡变性及小淋巴细胞浸润等,仅1例病变发生在希氏束。经相关顺序检验表明,心电图与光镜下左束支病理改变有显著正相关。其发生机制,本组中5例与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无创方法检测希氏束电位。方法使用极低噪声3通道高增益放大器。16位A/D转换,通过USB接口与微机连接,采用模式识别和数字滤波联用软件对微信号进行处理。结果30例患者体表逐搏检测与心内导管电极记录进行对照,所有患者用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清晰地记录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希氏束电活动,即A波、H波V波,二种记录方法获得的参数基本一致。结论无创体表逐搏检测希氏束电活动有广泛临床价值,对心脏电生理研究和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有高度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自1952年心脏起搏技术用于临床以来,国内外均取得飞快发展.因希氏束起搏下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更接近生理性心室起搏而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腋静脉为常用的起搏电极植入途径.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因动静脉瘘反复穿刺造成的血栓及血管狭窄[2],其中常见的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nous stenosis CVS)好发于动静脉瘘同侧,而CVS发生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置入或留置导管[3-4],故一般不主张起搏导线与内瘘同侧植入[5].对于双侧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闭塞的患者,是否可采用其他途径如肝静脉植入起搏器,如何预防处理相关并发症,如何做好围术期预见性护理等问题鲜见相关报道.2019年7月,我院收治1例血透3年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ical device,CIED)感染移除术后1年双侧锁骨下静脉闭塞患者,经多学科团队合作,成功行经肝静脉希氏束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2周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对冠状动脉造影时Na离子和渗透压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作了对比研究。应用的造影剂有5%葡萄糖(5%GL)、20%葡萄糖(20%GL)、生理盐水(SL)、碘克酸(Ioxaglate)320(IOX)、碘异酞醇(Iopamidol)370(IOP 370)及60%泛影葡胺(DTA),依希氏束心电图和体表面心电图对18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人测定其P-P时间、A-H时间、H-V时间、QTc及T波变化。当用高渗透压造影剂20%GL和60%DTA注入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时,P-P时间及A-H时间可见有意义延长,比  相似文献   

16.
文氏现象不仅见于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且也可以发生于传导系统的其他部位和异位冲动的周围如窦房及束支阻滞,各部位异位冲动并行心律的传出阻滞。现将我院遇到一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不完全性隐匿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文氏现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药物难以治疗的室上性心律失常3例,采用了导管电极电灼房室交界的治疗技术。多极导管经股静脉插入横跨三尖瓣口记录希氏束图,用最大希氏束电势的电极施行R波同步电击,每例电击1~2次,能量200~360J。3例均为Ⅲ度房宣传导阻滞,监测48~72h,后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6~12个月,均为起搏心律,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亦无并发症。讨论了电灼房室交界的指征,操作注意事项,治疗效果和血清酶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生物体发出的各种微弱电信号或非电信号的信息处理在生物医学工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希氏束电位正如生物体内发出的其他微弱信号一样,传到体表,信号/噪声≤1。本文报告使用电子计算机,以迭加程序(加算平均法)使信号/噪声  相似文献   

19.
希氏束起搏与普通起搏术中患者射线暴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希氏束起搏(HBS)和右心室心尖起搏射线暴露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记录无锡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并分析30例希氏束起搏患者(HIS组)的手术总体及各阶段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CD)和透视时间,并与同期右心室心尖植入心室电极的双腔起搏器(RVA)的32例患者(RVA组)对比。结果 HIS组和RV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为(76.8±13.1)和(66.0±10.8)min(t=3.386,P<0.001)、透视时间为(698.2±113.7)和(293.3±63.9)s(t=14.709,P<0.001)、透视剂量为(391.3±70.0)和(162.3±40.5)mGy(t=13.694,P<0.001);与右心室心尖电极植入过程相比,希氏束电极植入过程的透视时间[(501.2±112.3)和(103.4±30.6)s]及透视剂量[(279.9±65.0)和(57.3±13.8)mGy]明显增加(t=15.864,Z=-6.524,P<0.001)。结论 与右心室心尖起搏术相比,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更长,辐射剂量更大,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 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指异位激动形成的部位或折返环路在窦房结水平以下,希氏束分叉以上的一组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随着电生理研究的进展,药物的选择不断具有针对性,效果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电生理检查条件有限。在诊治上有一定盲目性,因此正确PSVT掌握治疗的常用药物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