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隐裂磨牙牙尖斜度的测量,从牙体解剖结构上探讨磨牙隐裂的病因。方法:选取隐裂组、对照组磨牙模型,应用CEREC3 CAD/CAM测量出各自的牙尖高度、牙尖斜嵴的长度及牙尖之间的距离,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牙尖斜度及近中颊舌斜面夹角、远中颊舌斜面夹角。结果:在近中颊尖斜度、近中舌尖斜度、远中颊尖斜度、远中舌尖斜度方面隐裂组比对照组大;在近中颊舌斜面夹角、远中颊舌斜面夹角大小方面隐裂组比对照组小,经成组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牙体解剖学因素与牙隐裂发病关系密切,牙尖斜度的大小是磨牙隐裂重要病因之一,牙尖斜度越大,牙尖斜面夹角越小,隐裂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A型题 :(每题只选一个答案 )1 以下颌面部的解剖标志中 ,与地面平行的是 :A 眶耳平面B 耳屏鼻翼线C 切道D 平面E 补偿曲线2 唇 -颊向观 ,牙体长轴近远中向倾斜的情况是 :A 上颌中切牙牙体长轴与中线所成角度约为 1 5° B 上颌前牙牙体长轴与中线所成角度依次为 :3>2 >1 C 上颌前牙牙体长轴与中线所成角度依次为 :2 >1 >3 D 上颌前牙牙体长轴与中线所成角度依次为 :2 >3>1 E 上颌后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减小 ,最后和中线接近平行3 以下描述 ,正确的是 :A 上颌磨牙颊尖高于双尖牙颊尖 B 上颌磨牙的所有舌尖高于同名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 5 0 %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 ,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 ,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 2 .7± 0 .8,接触点数目单颌 8.0± 2 .3,前牙无接触 ,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 40 %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 ,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 :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合记录 ,经计算机图像分析 ,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95、何谓牙尖斜度、牙尖工作斜面斜度和侧向牙尖斜度? (1)后牙牙尖顶至牙尖底的垂线距离为牙尖高度。后牙颊尖的近远中斜面与牙尖底相交的角度叫牙尖斜度(也叫绝对牙尖斜度),是人造牙所固有的。牙尖高度大则牙尖斜度也大,二者可以换用。 (2)牙尖斜面与水平面相交的角度,叫牙尖工作斜面斜度(也叫相对牙尖斜度),它是随排牙时牙  相似文献   

5.
第一磨牙的生理性磨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第一磨牙不同部位生理性磨耗的观察,探讨磨耗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方法:551 个上颌第一磨牙和686 个下颌第一磨牙,根据磨耗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绝对磨耗程度),根据单个牙上不同部位磨耗程度排序( 相对磨耗程度),比较各部差别。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磨耗程度由重到轻排序:近、远舌尖> 近、远中边缘嵴> 近、远颊尖;下颌第一磨牙排序:远中尖、远中边缘嵴> 近、远颊尖> 远舌尖> 近舌尖、近中边缘嵴。结论:上颌第一磨牙以舌尖磨耗最重,而下颌第一磨牙则为远中部磨耗最重,可能与局部咬合力作用时间及作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采集35名正常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记录,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肌接触位33人前牙无接触,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16.6±7.2,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50%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2.7士0.8,接触点数目单颌8.0±2.3,前牙无接触,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40%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记录,经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模型测量扩弓前、后牙弓宽度和上颌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的变化,评价NiTi方丝反扎扩弓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1 6例(9例女性,7例男性,平均年龄1 7.2岁)单侧/双侧后牙反牙合病例,均戴用0 .0 2 2系统直丝弓矫治器经过初步排齐,在上颌牙列将0 .0 1 8×0 .0 2 5英寸NiTi方丝反向结扎入槽扩弓。扩弓前后取石膏模型,在模型上测量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第一、二双尖牙颊尖间距,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距,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扩弓前、后的显著性变化。结果 NiTi方丝反扎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第一、二双尖牙颊尖间距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距分别增加了3.0±1 .1mm、3.5±1 .4mm、2 .9±0 .9mm、4 .8±1 .8mm ,第一磨牙冠颊倾1 0 .7±4 .6°,远中颊向扭转5 .6±3.7°,具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反牙合均解除并稍过矫正,平均疗程6周。结论 NiTi方丝反扎扩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快速解除后牙牙性反牙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典型病例患者 ,女 ,11岁。笔者在 2 0 0 0年 4月份的口腔普查中发现其右上第一恒磨牙颊尖颊侧有一近远中径约 6 .9mm、颊舌径约 4.3mm的巨形额外尖 ,尖顶有一小窝 ,又将其分为近中大、远中小的两尖。巨形额外尖与 6 |颊尖之间有一半月形切迹。 6 |本体部分的形态 ,大小与 | 6相似相近 ,无异常 ,但位置略偏舌侧 ,6 |6 | 呈浅覆盖。拍X线片可见 :6 |牙尖五个 ,牙根无异常。讨 论牙体形态变异常见的有 :上颌第三磨牙牙尖的融合、第一双尖牙尤其是下颌第二双尖牙畸形中央尖 ,上颌恒侧切牙畸形舌侧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舌侧偶出现第…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种植支抗联合滑动法内收前牙间隙过程中上颌磨牙垂直向的改变。方法选择25例成人患者,根据治疗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在上颌5、6之间植入种植钉,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关闭间隙。将患者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重叠,比较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垂直向改变。结果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后被压低(P<0.001),第二磨牙没有明显改变。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远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四个牙尖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种植支抗联合滑动法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将会导致上颌第一磨牙的压低,但是第二磨牙没有显著改变,并且第一磨牙没有明显的颊侧倾斜。  相似文献   

10.
仲伟洁  叶俊杰  王华  张卫兵  王林 《口腔医学》2021,41(12):1077-1080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颧牙槽嵴骨骼特征,并分析微种植体的植入风险。方法:选取2016—2020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67例成年患者的CBCT数据,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三类。在冠状面上确定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之间三个测量截面,分别测量三个截面上与上颌后牙牙合平面成65°和70°处颧牙槽嵴的有效骨量。结果:颧牙槽嵴处的测得的有效骨量的测量平均值自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向后至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之间逐渐减小;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在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之间三个测量截面处测得的有效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上颌颧牙槽嵴区植入微种植体前应拍摄CBCT,宜选用6mm短种植体于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处,在根尖水平与牙合平面成70°植入以减少植入后穿通上颌窦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改良型Ⅱ类颌间牵引的支抗磨牙受力情况及移动特点,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参考Typodont模型原理,设汁制作出结构简化的实验牙受力、移位测量装置.实验对象依受力点、受力大小及受力角度不同分为4个实验组,每组3颗样本牙.1组:受力点位于下颌实验牙近中舌侧尖,力值150g;2组:受力点位于下颌实验牙远中舌侧尖,力值150g;3组:受力点位于下颌实验牙近中舌侧尖,力值100 g;以上3组上颌受力点均位于上颌尖牙,施力角度约30°.4组:受力点位于下颌实验牙近中舌侧尖,力值100 g,上颌受力点位于上颌双尖牙,施力角度约60°.选取实验牙近中颊尖、远中尖、近中舌尖、远中舌尖最高点为固定标志点,以测量装置上的基准点线为参照点线,测量实验前后下颌实验牙标志点与基准点线间的距离,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4组下颌实验牙在牵引力作用下均有明显的近中向及颊向移位,同时伴(牙合)向伸长.近中向位移值范围为0.50~3.33 mm,颊向位移值范围为2.67 ~6.17 mm,垂直向位移值范围为0.22 ~4.00 mm.位移大小与牵引力大小有关,1组和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力角度的变化可影响实验牙移动模式,角度增加,实验牙以颊向及(牙合)向移位为主,同时冠远中向旋转减轻.结论 改良型Ⅱ类颌间牵引力引起下颌实验牙三维移动,以近中及颊向移位为主,受力点的位置、牵引力的大小与角度可影响支抗牙的移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后倾曲作用下上颌支抗磨牙运动趋势的三维有限元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Begg技术第一期后倾曲作用下上颌支抗磨牙的运动趋势。方法三维有限元法,模型采用中国人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几何尺寸,包括516个单元,1128个节点。结果牙体瞬间转动中心是一个范围,位于根分叉处偏近中颊根及舌侧根区域的牙槽骨中。牙体呈现出“螺旋式”不平衡近中舌向旋转伸长趋势,伸长的量从多到少顺序: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颇尖、远中舌尖。结论支抗磨牙的各部分运动趋势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上颌第二磨牙面一般呈斜方形,有3~4个牙尖,远中舌尖多退化。极少数(2.80%)近中舌尖舌面有卡氏结节(第五牙尖)。其颊侧出现额外尖畸形者少见。莱芜钢铁总厂医院口腔科诊治1例。患者,男,14岁。因前牙排列不齐,要求矫治。口腔检查:前牙轻度拥挤,约3mm。2|舌向、反,前牙覆覆盖正常。右侧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颊侧有一额外的锥形牙尖,于牙冠颊面颈1/3处与第二磨牙相连结。左侧上颌第二磨牙颊沟部位有一小的额外尖,近中颊尖颊侧有一大的锥形额外尖,颊侧4个牙尖相互连接。若不考虑额外尖,双侧上颌第二磨牙大小、形态均正常(图1)。其余牙形态…  相似文献   

14.
补偿曲线的曲度与弦斜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春融 《口腔医学》1983,3(3):153-153
<正> 补偿曲线是无牙颌修复时,与调整非正中平衡(牙合)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补偿曲线的曲度表示及测定方法,多数著作中均未提及,有的则记载为,从第一双尖牙颊尖到第二磨牙远中颊尖连一直线,此直线与补偿曲线间的最大直线距离,称为补偿曲线的曲度。这一提法符  相似文献   

15.
上颌第二磨牙牙合面一般呈斜方形,有3~4个牙尖,远中舌尖多退化。极少数(2.80%)近中舌尖舌面有卡氏结节(第5牙尖)。2010-12-20在我院口腔科发现1例左侧上颌第二磨牙7个牙尖,报道如下。口腔检查: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左侧上颌第二磨牙颊侧各有一额外的锥形牙尖,于牙冠颊侧颈1/3处与第二磨牙  相似文献   

16.
刘小威 《口腔医学》2006,26(4):272-272
患者男,31岁。因左侧上颌后牙食物嵌塞于2006年3月18日前来就诊。口腔科常规检查:上下颌牙弓宽大,中性牙合关系,牙齿排列整齐,全口牙无龋坏,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四个第三磨牙都完全萌出,与相邻的第二磨牙接触关系良好,无近远中和颊舌向倾斜。在左侧上颌第三磨牙的远中有一磨牙,该牙牙冠大小为左侧上颌第三磨牙的二分之一,有三个牙尖(分别为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和舌侧尖),牙冠向颊侧倾斜,与左侧上颌第三磨牙远中邻面的牙合三分之一处接触,接触点下方有一间隙,有纤维性食物嵌入。左侧上颌第三磨牙远中面牙龈轻度肿胀,颜色红,去除嵌入的食物后牙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颌第一磨牙形态变异时颊面管的粘接位置对磨牙旋转的影响。方法 20例正畸患者,矫治中使用第二代直丝弓网底颊面管常规粘接在第一磨牙颊面,比较矫治前后第一磨牙的旋转及邻接关系。结果第一磨牙远中尖较大,且偏向颊侧者,矫治后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连线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邻面切线所成角度增大。结论第一磨牙远中尖过于偏向颊侧者,颊面管常规粘接会导致远中舌尖向近中舌侧扭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的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畸形患者腭形态的变化。方法:12例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病例,第一阶段Hyrax支架式上腭快速扩大器扩大2—3周至上颌牙舌尖咬在下颌牙颊尖。第二阶段前牵引至前牙覆盖2~4mm,对矫治前后模型进行腭形态测量。结果:腭底宽增加1.98mm±0.97mm,磨牙距增加5.04mm±1.30mm,腭底宽增加量/磨牙距的增加量为41%,上颌牙槽突夹角增加8.57°±4.05°,左磨牙的倾斜角颊倾8.99°±4.06°,右磨牙的倾斜角颊倾8.34°±3.94°,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腭深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是矫治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畸形的较好方法,腭底宽、磨牙距、上颌牙槽突夹角、磨牙倾斜角的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腭的明显变化使畸形的上腭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9.
林和平 《口腔正畸学》2010,17(2):112-113
患者,女,20岁。主诉:“牙不齐”求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家族遗传史。 一、临床检查 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呈凸面型。无口腔不良习惯。恒牙[牙合],左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尖牙近中尖对尖,双尖牙、磨牙正锁[牙合],右侧磨牙、尖牙中性关系,上牙弓Ⅱ度拥挤,左上第二双尖牙舌侧错位,  相似文献   

20.
锁牙合是指上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后牙颊尖的颊斜面相咬合,或上后牙颊尖的颊斜面与下后牙舌尖的舌斜面相咬合,咬合面无接触,以正锁牙合更为多见。锁牙合主要表现在牙弓后段,早期不影响美观,常常不易被家长或患者本人发现。而多数牙正锁牙合所表现的牙齿颊舌向、垂直向及近远中方向的异常,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异常、咬合平面偏斜以及颜面部不对称等。多数牙正锁牙合侧咀嚼功能较非锁牙合侧低,且这种错牙合畸形并不能随生长发育自行调整和改善,久而久之会增加骨性畸形程度和正畸治疗难度。多数牙正锁牙合早期通过简单装置将牙齿移动到正确的位置,可建立良好的咬合诱导,建立口周肌肉平衡,以诱导下颌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口颌功能与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