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产儿血中胃动素水平对其胃肠道营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血中胃动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胃肠道营养的影响。方法 对72例早产儿应用放射免疫法监测其生后 12h内开奶前及第 3、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浓度 ;并以 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  (1)早产儿组生后开奶前及第 3、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浓度分别为198 65± 5 8 42ng/L、2 48 83± 5 6 0 0ng/L、3 76 77± 13 9 46ng/L ,明显低于足月对照组的 3 0 0 3 3± 67 15ng/L、3 3 4 2 6± 83 81ng/L、5 10 64± 179 85ng/L(P <0 0 0 1及P <0 0 1) ;但随胎龄、日龄、奶量增加而升高 ,呈正相关 ;第 7天时已超过足月对照组生后开奶前水平。 (2 )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生后空腹血中胃动素浓度均较喂养正常组低 ,尤以生后第 3天为显著 (P <0 0 5 ) ;(3 )早期喂养能改善早产儿胃动素水平和胃肠道动力 ,提高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结论 早产儿消化道机能能适应胃肠道营养 ,早期喂养 (含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 )可刺激其胃肠道出现迅速的适应性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血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 48例早产儿生后喂奶前及第 7日空腹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浓度进行测定 ,并以 3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早产儿组出生后喂奶前及第 7日空腹血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产儿组生后第 7日血中两种胃肠激素水平均较生后喂奶前明显升高 ,并且与胎龄、开始喂养时间及当日进奶量等因素相关。结果提示 :早产儿消化道机能能适应胃肠道营养 ,在严密观察下应用合理的喂养方式早日开始胃肠道营养 ,将能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血中胃动素的胃泌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48例早产儿生后喂奶前及第7日空腹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浓度进行测定,并以3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早产儿组出生后喂奶前及7日空腹血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产儿组生后第7日血中两种胃肠激素水平均较生后喂奶前明显升高,并且与胎龄,开始喂养时间及当日进奶量等因素相关,结果提示:早产儿消化道机能适应胃肠道营养,在严密观察应用合理的喂养方式早日开始胃肠道营养,将能促进  相似文献   

4.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血促胃液素水平及胃肠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 80例早产儿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生后 12h内 (开奶前 )及 7d空腹血促胃液素水平 ,并观察不同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早期微量喂养组较晚期微量喂养组生后 7d血促胃液素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 ,体重增长良好。结论 早产儿消化道功能能适应胃肠道喂养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 ,且能很好地耐受胃肠喂养  相似文献   

5.
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3例早产儿生后第1、第3及第7天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根据喂养情况分成微量喂养组和禁食组,并与正常喂养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微量喂养组和正常喂养组第3、7天的GAS水平和第7天的MOT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禁食组.因此,微量喂养可以增加早产儿GAS和MOT的分泌,促进其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锌及双歧杆菌制剂对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锌及双歧杆菌制剂对早产儿胃动素和胃泌素分泌的影响,为指导早产儿早期喂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我院NICU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B组加入锌剂、C组加入双歧杆菌制剂、D组同时加入以上两种制剂,出生24 h内、生后7 d检测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 4组早产儿生后第1天时,两种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天时,D组早产儿胃动素(365.89±32.60)ng/L胃泌素(138.20±22.11)ng/L与A组胃动素(316.12±38.47)ng/L胃泌素(110.75±27.6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B、C、D 3组早产儿血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变化差值均与对照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组与B、C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添加锌及双歧杆菌制剂可以促进早产儿胃动素、胃泌素的释放,加速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两种制剂同时添加对早产儿胃肠激素的释放优于单一制剂应用,有利于增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加速早产儿的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7.
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3例早产儿生后第1、第3及第7天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根据喂表况分成微量喂养组和禁食组,并与正常喂养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微量喂养组和正常喂养组第3、7天的GAS水平和第7天的MOT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禁食组因此,微量喂养可以增加早产儿GAS和MOT的分泌,促进其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其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及临床情况的影响.方法 本组共125例,其中出生时有合并症的早产儿(危重评分≤90)共95例,分为早喂组48例,非早喂组47例.30例出生时无合并症的早产儿(危重评分>90)为正常对照组.并对其胃肠道喂养耐受情况,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监测.对照组生后6 h开始试喂糖水,每次1~2 ml/kg,1~2次后喂配方乳,逐渐加量至足量.早喂组生后72 h内开始给予微量喂养刺激,0.5~1 ml/kg,3 h 1次,逐渐加量至足量.非早喂组病情平稳后(最早生后72 h),再给予胃肠内喂养.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3组生后1、3、7 d的血清胃泌素的水平.结果 (1)胃泌素含量:对照组、早喂组的血清胃泌素在生后1、3、7 d均呈上升趋势.生后1 d,早喂组[(82.4±24.5)ng/L]和非早喂组[(87.0±40.2)ng/L]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6.4±19.7)ng/L](F=3.36,P<0.05).3、7 d早喂组胃泌素[(96.3±14.6)ng/L,(113.0±16.5)ng/L]水平较非早喂组[(73.9±13.5)ng/L,(92.4 ±12.2)ng/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指标:对照组、早喂组、非早喂组喂养不耐受的人数(2/30,5/48,14/47)、达足量喂养的时间[(20.6±5.7)d,(27.8士6.1)d,(39.5 ±4.7)d]、住院天数[(29.0±4.6)d,(39.0±4.8)d,(48.0 ±5.6)d]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长发育指标:早喂组与非早喂组患儿在出生1~2N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 ±2.9)g/d vs(5.0±2.1)g/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9.8±4.2)d vs(25.2±5.1)d],出生3~4周体重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 ±2.4)g/d vs(11.9±3.3)g/d](P<0.05).(4)出现合并症的情况:3组均无NEC及其他消化道合并症出现.早喂组与其他两组相比,感染、贫血、呼吸暂停、低血糖等合并症的发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症早产儿合适的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发育,且不增加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血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的影响。方法 测定87例早产儿d1(喂养前)、d3及d7空腹血GAS、MOT水平,根据对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情况分为禁食组、NNS组(禁食的早产儿予以NNS)和正常畏组。结果 早产儿血GAS、MOT水平出生后7d内随日龄而逐渐升高,其中正常喂养组高于禁食组和NNS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生后d7内随日内逐渐升高,其中正常喂养组高于禁食组和NNS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生后d7NNS组也显著高于禁食组(P<0.05)。结论 禁食抑制了早产儿血GAS和MOT的分泌,NNS有促进胃肠道发育和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锌及双歧杆菌制剂对早产儿胃动素和胃泌素分泌的影响,为指导早产儿早期喂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NICU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C、D4组,A组为对照组,B组加入锌剂、C组加入双歧杆菌制剂、D组同时加入以上两种制剂,出生24h内、生后7d检测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4组早产儿生后第1天时,两种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天时,D组早产儿胃动素(365.89±32.60)ng/L胃泌素(138.20±22.11)ng/L与A组胃动素(316.12±38.47)ng/L胃泌素(110.75±27.6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B、C、D3组早产儿血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变化差值均与对照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组与B、C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添加锌及双歧杆菌制剂可以促进早产儿胃动素、胃泌素的释放,加速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两种制剂同时添加对早产儿胃肠激素的释放优于单一制剂应用,有利于增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加速早产儿的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1.
汉字阅读障碍患儿临床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汉字阅读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运用《修订后阅读测验》、自制病史调查表及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对40 例阅读障碍患儿和80 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病例组患儿智商和阅读成绩均低于对照组(t 分别为5.889、15.317,P<0.001) ;病例组患儿在单字( 词)的辨认及发音、朗读、阅读理解中出现各种问题的次数均多于对照组( P均< 0.05) ;病例组合并语言发育问题、拼音学习困难、书写问题、多动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 P均<0 .05);起病时间与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s′= -0.601,P< 0.01)。结论 汉字阅读障碍中阅读技能的损害涉及阅读中各个环节;起病越早,症状越重;患儿容易合并语言发育问题、拼音学习困难、书写问题和多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心前区疼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5例心前区疼痛患儿采用统一方法,包括详细的病史调查,物理诊断,胸部X线、常规心电图、Holter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肌酶谱、总血脂及胆固醇测定,并对部分患儿施行了脑电图(EEG)检查。结果:心前区疼痛由心脏病所致者少见(占95%),精神负担过重及过分溺爱的患儿心前区疼痛症状往往比较明显。结论:心源性心前区疼痛,必然有Holter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存在。心前区疼痛90%以上属特发性,病因是良性的,呈自限性,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抽动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缺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发性抽动(TS)的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情况,并探讨氟哌啶醇等药物对TS患儿的智力功能有无影响。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对39例(未用药组22例和用药组17例)TS患儿的智力功能进行测试,并与18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比较。结果:TS组的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背数和译码分测验量表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用药组各项智力测验结果与未用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S患儿总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其智力结构中的记忆和(或)不分心因子存在一定的缺陷。氟哌啶醇等药物对TS患儿的智力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系膜增生性肾炎患儿肾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PDGFR-α、β)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活检组织中PDGF、PDGFR的表达.结果PDGF在MsPGN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和FSGS,PDGFR-α、β的表达高于正常肾(P<0.01);PDGF在FSGS中的表达与正常肾相比无差异,但PDGFR-α、β表达升高(P<0.01);MsPGN与FSGS的PDGFR-α、β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组织PDGF及其受体的过度表达可能在MsPG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缓解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必可酮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博利康尼、普米克和爱全乐三联雾化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 36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联合应用三联药物压力雾化吸入治疗 ,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 ,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缓解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时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的影响果。结果 缓解期规则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组哮喘急性发作时 ,三联药物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不吸入和不规则吸入组 ,P <0 0 5 ;急性发作期三联药物压力雾化治疗疗效满意 ,P <0 0 1。结论 缓解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与急性发作期三联压力雾化吸入结合是目前治疗哮喘最理想、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与妊娠母亲脂代谢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新生儿与妊娠母亲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同时测定118组配对母亲、脐血、新生儿和42例成人对照组血清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ApoAl)、载脂蛋白B(ApoB)含量。结果血清CHOL、TG、ApoA1、ApoB含量高低依次为母亲>对照组>新生儿>脐血。母亲血脂含量不影响新生儿的检测结果。新生儿血清CHOL、TG、ApoB含量随日龄增大而变化,ApoAl含量与日龄变化无关。结论妊娠母亲的高脂血症不能减少新生儿出生时存在的低脂血症。生后及时给新生儿补充脂类物质是必要的,母乳喂养为最佳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氧疗时血浆中氧化及抗氧化水平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氧疗时新生儿血浆中抗氧化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需氧疗的新生儿 3 8例 ,其中早产儿 2 0例 (A组 ) ,足月儿 18例 (B组 )。分别于吸氧前、吸氧后 3d、7d各测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 px)、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并以同期住院的不需氧疗的早产儿 2 0例 (C组 )及正常足月儿 (D组 )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GSH :早产儿出生时GSH水平较足月儿低 (P <0 0 5 ) ,A组吸氧 3d及 7d时GSH较给氧前 (0d)时明显下降 ,且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GSH px :早产儿出生时GSH px水平早产儿较足月儿低 (P <0 0 5 ) ,B组GSH px活性于吸氧 3d[(76 0 0±6 3 9)U/L]及 7d[(87 3 5± 7 80 )U/L]时较 0d[(66 65± 7 65 )U/L]明显增强 ,且 7d时更为显著 (P <0 0 1) ;而A组变化却不明显。③GST :早产儿出生时GST含量较足月儿高 (P <0 0 5 ) ,而氧疗后 3d均出现明显下降。④MDA :氧疗后 7d时MDA含量A组 [(6 80± 0 92 ) μmol/L]、B组 [(4 2 7± 0 76) μmol/L]分别较 0d[(5 48± 1 0 3 )μmol/L、(2 98± 0 5 6) μmol/L]明显增加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中GSH、GSH px、GST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房早发育( 简称乳早) 患儿的发病机理及寻找易行的反映雌激素水平的方法加以监护。方法 对50 例乳早患儿采用Shorr 染色技术行尿脱落细胞检查及放射免疫双抗法检测血清促性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结果 乳早患儿尿底层细胞构成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1),而中层及表层细胞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01) ;乳早患儿乳房发育均属Ⅱ级或Ⅲ级,Ⅲ级患儿尿底层细胞构成比显著低于Ⅱ级患儿( P<0-01),而表层细胞构成比显著高于Ⅱ级患儿( P < 0-01) ,中层细胞构成比两级患儿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05) ;乳早患儿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促性腺激素、雌二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05) ;乳早患儿血清雌二醇与尿底层细胞构成比呈弱度负相关(r= - 0-49, P < 0-01),与尿表层细胞构成比呈弱度正相关(r= 0-59 , P <0-01) ,与尿中层细胞构成比相关性不明显(r= 0-24,P> 0-05) 。结论 乳早患儿尿道上皮受到雌激素影响;尿表层细胞构成比能灵敏反映体内雌激素水平,可作为观察病情演变指标。  相似文献   

19.
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症是否引起青少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改变原因.方法分别测量17例肥胖青少年与18例同身高、同性别正常体重青少年的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剪切率为300S、5S1-、1S-1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性)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肥胖青少年的血压、血脂和低剪切率下全血粘度等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肥胖青少年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这是血压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综合现象,反映脑血管弹性的脉动指数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肥胖青少年由于血压、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导致脑血流速度、区域脑血流量下降,但其脑血管弹性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剂量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 (CTX PT)治疗儿童激素依赖性肾病的近期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 1991年 9月至 2 0 0 0年 6月接受CTX PT治疗的激素依赖性肾病 3 2例 ,并就其疾病类型、临床观察指标等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①用CTX PT治疗 2 3例有效 (有效率 71 9% )。②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的临床、病理类型以及血清肌酐 (SCr)水平。单纯性肾病疗效明显好于肾炎性肾病(有效率分别为 85 0 %和 5 0 0 % ,P<0 0 5 ) ;病理表现为微小病变 (MCNS)者明显好于非MCNS ;SCr水平在治疗前较高者提示可能疗效也差。CTX PT疗效与性别、发病年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胆固醇、免疫球蛋白、2 4h尿蛋白排泄量等无关 (P >0 0 5 )。③毒副作用 :11例 (3 4 4% )未见明显CTX毒副作用 ;2 1例 (65 6% )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主要为急性胃肠道反应占 40 6% (3d内缓解 ) ,其它副作用少见 ,而且这些毒副作用均为一过性并很快恢复正常。结论 CTX PT治疗儿童激素依赖性肾病有效率为 71 9% ,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的临床、病理类型以及SCr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