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稳定献血队伍。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对2011年1-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进行调查,把表示愿意继续献血的433人作为观察组,不愿意或者不清楚的237人作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影响再次献血的因素:女性、年龄大、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农民或无业、初次献血、对献血知识了解程度肤浅、对献血环境及工作人员不满意等。结论:诸多因素可影响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创建舒适、方便、安全的献血环境,加强培训,稳定献血队伍,保证患者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无偿献血者做出献血决策的相关社会认知因素,为招募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68名无偿献血者开展问卷调查,同时访问相关知情人士。结果:常住人口比流动人口无偿献血的次数更多,P0.05,愿意再次献血占总人数的85.6%(568/664),不清楚或不愿意再次献血占总人数的14.4%(96/664),其中常住人口倾向更为明显。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无偿献血者做出献血决策的相关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对无偿献血认知、血液知识认知、免费用血政策以及献血安全认知。结论:以无偿献血者做出献血决策的因素为依据,积极宣传相关献血知识,拟定有效方案,落实无偿献血者的招募与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并且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站进行无偿献血的500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所选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其影响因素情况。结果:500名无偿献血者中351名表示愿意进行再次献血,所占比率为70.2%,影响因素为献血服务互动质量,献血宣传以及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感受等。结论:献血服务互动质量,献血宣传以及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感受是影响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主要因素,血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护理质量对无偿献血招募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对无偿献血招募工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云浮市中心血站2009年7月~2010年6月1096例初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护理感受.以及是否会再次献血的心理预期。结果:对献血过程中的护理情况表示满意的965例,占88%;表示较满意的93例,占8%;表示一般的38例,占3%;表示不满意的0例。当中无一例出现献血反应。1095例表示愿意继续参与无偿献血,1例因自身晕血因素表示不考虑第2次献血。结论: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献血者的情绪。在献血过程中,正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是无偿献血者理解、关心、支持和继续参与无偿献血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护理,不仅能为献血者带来精神上的抚慰和体贴,减少或避免献血的不良反应,同时也促进了献血者再次献血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对血站深入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保障血液临床供应以及推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回告人群情况,以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减少经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血液中心2014—2019年864987人次无偿献血者中保密性弃血回告人群特征,分析献血者回告情况及回告人群特征、献血方式、血液检测结果、回告原因。结果献血者回告45人次,占0.0052%。其中,男性(35人次,占77.8%)、年龄18~40岁(34人次,占75.5%)为主要分布人群,街头献血(29人次,占64.4%)、首次献血(27人次,占60.0%)和全血献血(42人次,占93.3%)者居多。回告保密性弃血前4位原因分别为患有不适宜献血疾病(24人次,占53.3%)、存在高危行为(9人次,占20.0%)、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5人次,占11.1%)和注射疫苗(5人次,占11.1%)。结论无偿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回告有助于提升血液安全,但弃血回告的原因以患有不适宜献血疾病为主,提示血站应加强献血者回告的宣传,加强对街头和首次献血者的宣教和征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肇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及再次献血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肇庆地区606名无偿献血者为调查对象。统计无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再次献血意愿,并对可能影响其再次献血意愿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6名无偿献血者中,有再次献血意愿340名(56.11%),无再次献血意愿266名(43.89%)。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职业为在编人员、医护人员、学生,血站赠送小礼物、献血便利,献血者满意献血服务、不恐惧针头与疼痛、献血认知度高均为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职业为在编人员、医护人员、学生,血站赠送小礼物、献血便利,献血者满意献血服务、不恐惧针头与疼痛、献血认知度高均为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中出现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永康市采供血点进行无偿献血的18 871名无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分析在献血过程中出现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18 871名无偿献血者中出现315名采血量不足,占采血总人数的1.7%。在采血量不足的无偿献血者中,静脉穿刺技术造成165名,占52.4%;个人心理因素造成110名,占34.9%;其他因素造成40名,占12.7%。结论: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出现采血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静脉穿刺的技术,其次是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素质,采血的环境及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的认知均会对采血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琴  朱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385-2386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探讨有效的无偿献血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提高用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站2012年—2014年无偿献血者125620份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结果3年间不合格血液标本3921份(3.13%),造成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是ALT偏高,3年间因其偏高报废血液1653份(1.32%),HBsAg、抗-HCV、抗-HIV、抗-TP 各占575份(0.46%)、665份(0.53%)、224份(0.18%)、804份(0.64%)。结论要确保临床用血液的质和量,须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对无偿献血者做好献血前健康征询,能够合理利用和保障血源,严格执行筛查工作,从而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青海西宁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研究新的招募策略,保障血液安全供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03年—2013年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2013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标本300 985人次,WB确认HIV感染者59例,阳性率为0.2‰,10万分之19.60,男性感染者占91.50%。感染者以(18~40)岁为主,占83%。其中(18~30)岁中感染者26例,占44%;(31~40)岁为25例,占42.4%。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者高发年龄段扩展到(31~40)岁。59例HIV感染者中,学生6例、工人5例、农民和公务员各3例、军人1例。HIV感染者从高危人群向社会各种人群传播,呈现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的特点。结论:规范采供血行为,加强招募各环节管理,最大限度筛除高危人群献血,着力在单位团体无偿献血志愿者中建立发展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某血站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制定相关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层抽样法,以某血站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257例调查对象,1 a后通过电话随访,根据其是否再次献血分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周围是否有献血者、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能力(≥60分)、献血认知度(≥60分)、献血便利、献血服务(>6分)为影响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危险因素,有不良反应为影响首次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保护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首次参与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95~0.911,预测敏感度为91.03%,特异度为70.37%)。结论 共情能力、献血认知度、献血便利性、献血服务、不良反应均为首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根据各影响因素特点制定针对性宣传、招募策略,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衡水地区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血液安全。方法对衡水地区2010-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筛查。抗-TP阳性检测结果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年份、职业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梅毒阳性感染者有370人份,女性的梅毒阳性率(0.42%)明显高于男性(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9,P0.05)。梅毒感染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最高达到0.45%,不同年份间梅毒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3,P0.05)。自由职业、工人、农民是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31~40岁。结论梅毒感染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扩大低危献血人群,把梅毒的金标试剂列为血站采血前初筛常规检测项目,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认知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85份,收回798份,有效率为81.0%。结果:76.8%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献血认知水平,但只有14.2%参加过自愿无偿献血。医学专业的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X2=17.429,P=0.000),大学生献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荣誉和赞美(n=46,40.7%);而没有献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人不支持(n=233,34.O%)。结论:大学生献血认知水平较高,但还缺乏对无偿献血深层次的认识。因此,采供血机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献血宣传模式,以及制定献血者招募策略,以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3.
余诗园  文学展 《中外医疗》2013,32(16):43-44
目的了解深圳市艾滋病高危区人群HIV感染状况,进行流行病学因素分析,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力求降低HIV的感染率。方法在2012年1—3月内该市有偿献血相对较为集中的5个街道中抽样调查300例样本,一对一行问卷调查,抽取5mL静脉血送检。结果 300例调查对象中检出HIV11例,其中有偿献血人员9例(4.6%),非献血人员2例(1.9%),两组人群HI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血浆献血的HIV感染率为10.67%,血浆+全血献血者感染率为5.17%,单纯全血感染率为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1~40岁内HI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P<0.05)。结论有偿献血人员为HIV的高危人群,特别是31~40岁之间,尤其是单纯血浆采血者,易感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这与艾滋病防护的宣传力度及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有关,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家学习正确的HIV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西柳州市多次无偿献血者保留情况及保留主要原因进行调查,为稳固多次献血者队伍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利己原因和利他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保留情况,总体保留率为18.69%,男女性别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低于女性;年龄间、文化程度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保留原因,利他原因占59.23%,利己原因占16.53%,复合原因占24.23%,主要为"积德行善奉献社会"占45.77%、"响应献血呼吁"占13.46%、"献血后身体有爽朗感受"占8.85%。③主要保留原因对保留的影响,"积德行善奉献社会"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响应献血呼吁"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身体有爽朗感受"对性别、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柳州市多次献血者保留率偏低,大部分多次献血者信奉行善奉献的利他精神而保留,女性、≤35岁、大专以上多次献血者对紧急献血呼吁响应较好,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多次献血者更能体验到献血有利于健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县域内有偿献血人群的基本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单采血浆站建站以来有偿献血人群的基本情况。结果:草塘镇参加有偿献血者比例最高(13.13%),其次为玉华乡(8.39%),女性多于男性;非贫困地区为最高(79.78%),其次为二类贫困地区(9.30%);献血者中以40~50岁人群比例为最高(49.67%),其次为50岁以上人群(23.94%),各年龄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5.600,P=0.000);享受国家低保待遇者占4.95%;以农民为主,占99.99%。结论:加强单采血浆站的监管,并针对不同献血人群,正确引导,让献血者知晓献血次数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推进有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莆田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工作中自我防护现状,为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方法:通过自制的调查表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护士在法律防护、化学性防护上做得较好,生物和物理防护方面较弱。结论:针对急诊护士自我保护行为薄弱点提出合理措施,以使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者的人群分布及献血动机,为今后的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实践依据和宣传策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乌鲁木齐市2 0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服务人员、私营业主、城镇户籍及常住本市的外来人口是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奉献爱心"是公民献血的主要原因(87.2%),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动机有明显差异(χ2文化程度=59.780,P〈0.05;χ2职业=102.339,P〈0.05);"街头宣传"、"周围环境影响"、"大众媒体宣传"是献血人群了解献血知识的主要渠道。结论加强不同形式的宣传力度,挖掘不同人群的血源潜力,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引起广州军区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寻求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该采供血机构2010-2012年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报废血液按照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引起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提出减小报废率的措施。结果 2010-2012年间该采供血机构共报废2098袋悬浮红细胞和2632袋血浆。报废原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梅毒阳性、破袋、非标量、乳糜血、溶血、血液过期等。悬浮红细胞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94袋,47.4%),血液过期(409袋,19.5%),破带(172袋,8.2%);血浆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85袋,37.4%),溶血(492袋,18.7%),破带(421,16.0%)。结论献血前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核查献血者既往信息,严格血液初筛检测,可有效降低血液正常报废的比例。规范血液采集、分离、制备、贮存等各环节操作,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异常报废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肇庆市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情况对比,分析互助献血在现阶段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价值。方法依据2006-2012年肇庆市《全血献血登记表》和《单采血小板献血登记表》中登记的内容,用广东迈科网络血站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人数、性别、献血频次、季节性分布、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献血的情况。结果 2006-2012年互助献血的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互助献血1 834人次,占总献血人次的0.84%,其中互助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372人次,占总捐献单采血小板人次的5.37%。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献血频次、月份、传染病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在现阶段可作为自愿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无偿献血宣传适宜的目标人群,采取有效方式,使本市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方法:选取本市2012年下半年参加献血者24 641例,对其进行年龄、性别、血型、职业等的分类统计。结果:自由职业者53.44%、工人12.11%、农民3.48%、教师6.36%、事业文员0.36%、军人0.32%、公司职员5.55%、医务人员5.06%、公务员7.17%、学生1.66%、其他4.49%,团体献血比例达到20%,而且献血者和年龄、文化程度、捐献次数、血型都具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应针对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城乡进行无偿献血宣传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