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在输液中行小剂量的静脉推注,是临床上临时给药或抢救病人常用的给药途径。通常选择在输液管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静脉,增加感染机会和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介绍几种消除静脉注射时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静脉推注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 ,它是将药液直接或稀释后缓慢注入血管的方法 ,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 ,是日常护理和急救工作中常用的给药途径 ,临床通常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 ,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 ,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量气泡 ,随着静注或静推进入静脉。方宝花为避免气泡进入静脉 ,采用穿刺输液器橡胶管端推入药物的方法[1] 。该方法具有避免气泡进入 ,避免反复分离接头处造成污染等优点。但其不足为 :一是受输液器种类限制 ;二是穿刺输液管本身为有创性操作 ,破坏了管道的完整性和密闭性 ,橡胶管段…  相似文献   

3.
静脉推注是护士在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它是急救和治疗用药的主要途径。进行静脉推注时,护士通常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过程中,很容易在两端产生微小气泡并随推注进入静脉,少量的气泡不会引起生理紊乱,但连续进入人体就会导致患静脉栓塞甚至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我们通过临床实践,采用以下方法,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静脉推注是护士在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它是急救和治疗用药的主要途径.进行静脉推注时,护士通常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过程中,很容易在两端产生微小气泡并随推注进入静脉,少量的气泡不会引起生理紊乱,但连续进入人体就会导致患者静脉栓塞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安全型输液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推注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急救手段。对部分同时需要静脉推注的输液患者,常规将输液器与头皮针管分离,再把吸有药液的注射器与头皮针管衔接推药,或衔接于输液器上的三通管进行推注药液,而临床上使用的头皮针管和输液三通管都没有过滤装置,因此,不能截留药液中的微粒,如大量的不溶性微粒直接进入人体,后果十分严重。而且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在输液器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静脉,  相似文献   

6.
在输液中行小剂量的静脉推注,是临床上临时给药或抢救病人常用的给药途径,通常选择在输液管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静脉,增加感染机会,并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采用不同连接方法进行临床实践研究,现将300例患者临床实践研究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消除静脉推注中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输液中行小剂量的静脉推注 ,是临床上临时给药或抢救病人常用的给药途径。通常选择在输液管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 ,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 ,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 ,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静脉 ,增加感染机会和不必要的损伤。微气泡在 0 .0 2ml/ (kg体重·min)时 ,可以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 ,连续进入易致静脉空气栓塞 (VAE) ,其致死量为 2ml/ (kg体重·min) [1] 。故此 ,为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 ,我们对 116例静注病人中的 6 0例 ,采用改良的静脉推注法 ,有效控制空气的产生 ,取得满意效果。1 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前静脉穿刺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临床现有的留置针没有过滤空气的过滤膜,在使用过程中,经过输液正压接头输入的药液直接进入人体静脉中,有时因疏忽会导致留置针中进入气泡,一旦气泡进入静脉,会引起空气栓塞,严重者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9.
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性排气成功率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常用方法。常规方法:排气时将茂菲氏滴管倒置,当液面升至1/3~1/2迅速放下,常有许多气泡随着茂菲氏滴管进入下端的输液管中,导致一次性排气失败,延长了静脉穿刺操作时间,浪费了患的药液。经临床反复探索,总结出一种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的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为了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迅速发挥药效。常需静脉推药。更换药液注入方法的时候,如操作不当,会有气泡注入头皮针,易引起患者及陪人的不满,工作上带来许多不便和麻烦。近年来,笔者通过反复琢磨和实践,改进操作中的细节,使静脉推药时避免气泡进入头皮针。  相似文献   

11.
在做静脉输液操作时,输液管排气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临床实际中经常遇到加液不及时等,造成输液途中液体下滑至莫菲氏滴管以下,产生少量的气泡,若不及时处理,进入患者身体中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息者会因为不了饵这种气泡进入身体后会被毛细血管吸收,而精神高度紧张,对静脉输液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及身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内气泡排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破坏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止空气进入静脉是静脉输液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据资料报道气泡连续进入的速度决定了静脉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气泡速度<0.02ml/kg min不会引起生理紊乱;速度达到0.40ml/kg·min时可出现脉压升高;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00ml/kg·min[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对初次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输完液体进行封管时,经常发现有一小段气泡(约0.4ml)隐藏在肝素帽内,随封管液一同推入患者静脉,而这一现象并不是输液前未排尽空气所致,由于头皮针…  相似文献   

13.
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性排气成功率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洪静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5):994-994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常用方法.常规方法:排气时将茂菲氏滴管倒置,当液面升至1/3~1/2迅速放下,常有许多气泡随着茂菲氏滴管进入下端的输液管中,导致一次性排气失败,延长了静脉穿刺操作时间,浪费了患者的药液.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操作之一,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时由于看护不当或患者活动时将输液莫菲管倒置致输液滴壶下有少量空气进入或滴壶液体走空以致滴壶下段有空气进入。为避免此现象发生,除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及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中应注意问题、简单处理(如关闭滑轮)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外,发生气泡进入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笔者在工作中总结了相关经验,采用3种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人免疫球蛋白(静脉用)和人血白蛋白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病情需要,使用途径最常用的是微量泵输入。由于该类药物略黏稠,护士在抽取药液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排气时有一定困难,并有药液随气泡排出。使用该类药物的病人都是重危病人,加之药物价格昂贵,大量气泡排出时带出药液,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还增加病人负担,浪费国家资源。本人认为在抽取该类药物的时候,除了要按正规操作步骤外,  相似文献   

16.
静脉推注是护士在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它是急救和治疗用药的主要途径。进行静脉推注时,护士通常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但在分离接头过程中,很容易在两端产生微小气泡并随推注进入静脉,少量的气泡不会引起生理紊乱,但连续进入人体就会导致患者静脉栓塞甚至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我们通过临床实践,采用以下方法,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方法:根据医嘱及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至患者床旁,查对并作好解释工作。将一次性输液器开关关掉,与头皮针分离后夹于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注意不要污染接头),左手拇指和食…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过程中会遇到茂菲式壶下输液管中进入大量气泡甚至空气柱,传统的排气法如振动管壁气泡向上排气法适合输液管中气泡量少,而排液排气法适用于气泡量大,但浪费药液,不适用于输液量小的药液。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作者总结出3种比较简单、更为有效、更为科学的排气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重要的给药途径及救治措施,临床应用十分普遍。在输液器管道中残留的或后续产生的气泡若进入静脉血管,会形成气体栓塞,造成严重的人体伤害。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可滤除输液管道中气体的(滤膜孔径5.0μm)精密滤气过滤器,将其装入输液器,构成精密输液器,近年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排气不当导致输液气泡产生是常见的输液问题.现将输液气泡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静脉输液时常会出现输液管内进入空气的现象。当输液管内进少量空气时,在不违反无菌操作前提下,可采取一手捏紧输液管气泡段下方,另一手轻轻弹输液管数次,便可轻松将气泡排出莫非氏管。但当输液管不慎进入大量空气时,在空气段还未进入输液器与头皮针连接处之前,临床工作中一般采取分离连接处排除空气或更换输液器,此2种方法均会造成用药剂量的丢失,且违反无菌操作常规,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现介绍一种巧用护士随身携带的钢笔(或其他随身管状硬物)快速排空输液管内大量空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