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气管切开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对气囊压的影响并探讨气囊压监测频率.方法 选择EICU气管切开后第1天并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测试0负压(A组)、低负压(-2.66 kPa,B组)和高负压(-13.30 kPa,C组)对气囊压的影响,每日9:00开始,共3 d.采用德国产PORTEX气囊压力监测表,首次校正气囊压力为2.94 kPa,分别于校正后1 h、2 h、3 h和4 h测量气囊压力;若气囊压低于1.96 kPa即在气囊压力表监测下补气至2.94 kPa并停止实验.结果 三组气囊压在校正后1 h、2 h、3 h、4 h逐渐降低,A组、B组在校正后3 h气囊压基本能维持在1.96 kPa以上,C组气囊压已低于1.96 kPa.三组不同时间气囊压力比较,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均P<0.01,交互效应P>0.05.结论 声门下吸引负压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负压越大,气囊压下降越快;对气管切开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患者,应每3小时监测调整气囊压1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递减负压吸痰法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1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4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后1周的患者按住院或转入单双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递减负压吸痰法,即从上往下抽吸,负压依次为-33~-36kPa,-27~-30 kPa,-22~-26 kPa。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从下往上抽吸,压力-20~-40 kPa。结果两组在吸痰后1min2、min5、min的SpO2,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液吸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递减负压吸痰较常规吸痰能明显减少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及SpO2的变化,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净痰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其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声门下吸引认知及依从性影响因素问卷,对8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总分为37.15±2.36,认知最好的条目是监测气囊压力及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是VAP重要发病原因之一,认知最低的条目是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间隙容积;排前3位的影响因素为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声门下吸引操作,声门下吸引会引起患者黏膜受损、呛咳等不适,无精确的声门下吸引配套装置.结论 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总体水平为一般,医院管理者应采取多元化形式对ICU护士及护士长进行声门下吸引培训,针对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低负压间断吸痰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患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负压间断吸痰对减少惠儿呼吸道黏膜机械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吸痰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间断吸痰法,即开始吸痰的负压根据患儿年龄及痰液黏稠度设置为13.3~20.0kPa,吸患儿呼吸道深部痰液时调低负压,吸痰过程中听患儿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及更换导管时间断吸痰。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低负压间断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时,不同声门下冲洗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管切开行声门下吸引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在持续声门下吸引时,A组给予5mL空气冲洗、B组用5mL生理盐水一次冲洗、C组用5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引流液稀薄),冲洗后10min经人工气道吸痰,观察24h声门下吸引总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三组24h声门下吸引总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效果相当,但均优于A组。结论在保持有效吸引的前提下,采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声门下冲洗,可保持声门下吸引的通畅性,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但反复冲洗存在操作步骤多,有增加分泌物下行的风险,推荐使用5mL生理盐水一次冲洗。  相似文献   

7.
胃肠手术后胃肠减压负压吸引器的最佳压力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在胃肠道术后患者使用过程中的适当压力值.方法 将21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6例.术后患者回病房即常规接负压吸引器,观察组压力值调整为-7~-5 kPa,对照组为-14~-8kPa.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胃内容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术后患者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压力值调整为-7~-5 kPa,不仅能有效引流胃内容物,且能避免引流管堵塞.  相似文献   

8.
杨琴 《护理学杂志》2012,27(22):57-58
目的 探讨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61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持续声门下吸引)和观察组31例(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法既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亦可延迟VAP的发生时间,并能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行膀胱镜检查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3月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行膀胱镜检查的56例患者资料,男50例,女6例。年龄51~76岁,平均63岁。其中带膀胱造瘘管者30例,不带膀胱造瘘管者26例。采用Wolf硬性膀胱镜,直视下进镜,必要时进入输尿管支架管引导通过新膀胱尿道吻合口。进镜后带膀胱造瘘管者经造瘘管进入F12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吸净新膀胱内肠道分泌物后观察操作;不带膀胱造瘘管者经膀胱镜镜桥器械孔进入F6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吸净新膀胱内肠道分泌物后观察操作。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进镜,观察、操作过程顺利。检查结束后排尿通畅,无穿孔及严重血尿、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行膀胱镜检查操作时,采用直视下进镜,必要时配合输尿管支架管引导能够提高进镜成功率,减少尿道及新膀胱的损伤;进镜后应用负压吸引装置吸净新膀胱内肠道分泌物然后观察操作能够保证观察视野清晰,提高操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在创伤性胫骨骨外露中的疗效。方法 45例创伤性胫骨骨外露(Ⅰ~Ⅳ度)患者清创后测量骨外露面积,将VSD材料按创面面积大小和形态剪裁并将其创面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断缝合固定,引流管连接负压吸引装置,维持负压40 kPa;7 d后对外露骨质表面处理,再次使用负压吸引材料覆盖。结果 22例Ⅰ、Ⅱ度骨外露者7 d后骨外露全部被新鲜肉芽组织覆盖;15例Ⅲ度骨外露者7 d后骨外露存在,面积减小,对外露骨质表面处理后再次使用封闭负压吸引材料覆盖,骨外露全部被新鲜肉芽组织覆盖;8例Ⅳ度骨外露者使用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后骨外露不能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但骨外露面积明显缩小,使用组织皮瓣转移覆盖骨外露。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对面积〈5 cm2的胫骨骨外露能够有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并将其完全覆盖。对于〉5 cm2的胫骨骨外露使用封闭负压吸引后能够为组织皮瓣移植创造良好的创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吸痰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不同负压吸痰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按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4篇文献质量评价为C级,3篇为B级;纳入373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178例,对照组195例;Meta分析显示,吸痰负压≤-20kPa与吸痰负压-20kPa相比,可以减少对颅内压的影响[SMD=-1.61,95%CI(-3.16,-0.07),P=0.04],减少对心率的影响[SMD=-3.17,95%CI(-6.40,0.07),P=0.05],减少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SMD=-1.23,95%CI(-2.40,-0.05),P=0.04];使用不同负压进行吸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4,95%CI(-0.56,0.08),P=0.14],吸痰彻底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3,95%CI(-0.25,0.31),P=0.86]。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20kPa的负压进行吸痰,对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小于采用-20kPa的负压吸痰,两者吸痰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气管插管全麻技术在麻醉科广泛使用,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前需常规充分吸引气管内、口腔、咽腔内分泌物,预防术后误吸的发生;但积聚在气管导管套囊上端与声门口之间的分泌物常不易完全吸引干净,气管导管拔除后残留在此腔隙内分泌物可能流入气管内诱发呛咳、误吸.传统的方法是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边吸引边拔管,但此方法会诱发术后低氧血症及肺不张可能.有专家建议将气管导管外气囊压力指示囊剪去,保留气管导管套囊内残留的一些气体,在拔除气管导管时通过气管导管套囊将导管套囊上端可能残留的分泌物带出气管.此方法可能出现套囊内残气无法排出或排出不畅,未完全放气的套囊卡于声门口引起拔管困难.  相似文献   

13.
阐述近年来新生儿获得性声门下狭窄在病理改变、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危险因素包括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等生理因素和所有造成声门下气道黏膜损伤的医源性物理因素,对接受气管内插管的新生儿在插管前后依据其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防范新生儿获得性声门下狭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研究对象1 1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声门下吸引(实验组)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推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时间,并降低下呼吸道滞留物含菌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在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但是目前对于声门下吸引的负压造成的气道黏膜损伤未获得可靠资料,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低温射频等离子手术治疗早期声门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5-01—2019-01间收治的72例早期声门癌患者,采用PSM法进行两组间1∶1匹配,各36例。常规组行支撑喉镜下常规手术,等离子组行支撑喉镜下低温射频等离子手术。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嗓音声学(振幅微扰、基频微扰)、并发症和黏膜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等离子组并发症发生率、振幅微扰、基频微扰低于常规组,黏膜光滑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撑喉镜下低温射频等离子手术治疗早期声门癌患者,可促进患者嗓音及黏膜恢复,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霞 《护理学杂志》2008,23(12):54-55
目的 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48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 d的患者,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74例.观察组经口置入可吸引气管导管,接10.0~22.7kPa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用50 ml无菌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经气管导管背侧引流管冲洗气囊上分泌物,每次冲洗不限液体量,直至肉眼观察抽出冲洗液清澈为止.对照组均经口置入普通气管导管,每4小时气管内吸痰后,充分吸引鼻腔、口腔分泌物,并经口腔置入吸痰管,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 d、7 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48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d的患者,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74例。观察组经口置入可吸引气管导管,接10.0~22.7kPa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用50ml无菌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经气管导管背侧引流管冲洗气囊上分泌物,每次冲洗不限液体量,直至肉眼观察抽出冲洗液清澈为止。对照组均经口置入普通气管导管,每4小时气管内吸痰后,充分吸引鼻腔、口腔分泌物,并经口腔置入吸痰管,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d、7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件式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在大便失禁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对危重患者大便失禁肛周皮肤保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9月本院126例大便失禁的危重患者分为实验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实验组采用一件式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收集粪便并保护肛周皮肤,对照组采用湿润烧伤膏保护肛周皮肤。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肛周刺激性皮炎治疗效果、平均每天护理费用、平均每天护理时间。结果实验组病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肛周刺激性皮炎治疗效果分别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每天护理费用、平均每天护理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一件式造口袋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收集大便失禁危重患者的粪水,能预防肛周皮肤损伤,促进肛周刺激性皮炎的愈合,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了护理成本,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测压吸石输尿管扩张鞘联合负压吸引器在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5月,使用自制测压吸石输尿管扩张鞘(专利号:201520062247.6)配合负压吸引装置,对33例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前设定灌注泵流量0.2 L/min,灌注压力上限设定为100 mm Hg,吸引负压为10 k Pa,通过自制测压吸石输尿管扩张鞘副通道监测肾内压力,使用蚕食法边碎石边吸石,尽量将结石击碎至0.2 mm,术中根据视野清晰情况及肾内压力大小对灌注流量、压力及时进行调整。结果术中初始肾内压力为(14.7±3.2)mm Hg(9~22 mm Hg),灌注时间(29.3±2.5)min(25~37 min),术中视野清晰,无肾脏出血、破裂,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尿源性脓毒血症等并发症,出院前1天复查腹部平片提示残留结石最大直径约1 cm 9例,0.5 cm 15例,0.3 cm 9例,术后住院时间均为2天。术后1个月均返院取出双J管。术后2个月复查腹部平片及泌尿系B超,28例未见结石残留,5例见结石碎片残留于肾下极,直径0.3 cm。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使用自制测压吸石输尿管扩张鞘,手术过程安全,正负压力、进出流量可控,吸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邓敏 《护理学杂志》2012,27(17):31-33
目的 探讨COPD患者实施间断负压气道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诊断为COPD并具备吸痰指征的患者,单号为对照组(50例),按常规气道内吸引法吸痰;双号为观察组(50例),采用间断开放负压吸痰,即呼气时开放负压吸痰,吸气时堵住吸痰管侧边孔关闭负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插管次数、吸痰次数减少,2次吸痰间隔延长,痰量增加,血氧饱和度较稳定且呼吸道黏膜损伤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COPD患者采用间断负压经鼻下气道深部吸痰能降低反复插管对患者的刺激,减少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