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儿童卡介苗(BCG)免疫接种中,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主要有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等。异常反应是BCG接种不良反应中生理、病理变化最复杂,表现形式和形态最多样的一类反应,很多病例被作者报道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有一种接种局部变态反应或称局部超敏反应情况,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现将6例BCG接种形成疤痕后发生局部变态反应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治疗不当病例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CG接种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处置是重要一环。因此,准确判断,正确施治是对接诊医生的信任和要求。但因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并不鲜见,以下病例均与此有关。病例1:患者女性,16岁。1997年6月在校接种BCG。一周内局部即形成3.0×3.0cm脓肿,当地医院每日清创后链霉素换药。局部皮肤由红变紫到肿胀坏死,质地较硬,病变波及整个上臂,无发热不适。诊断为链霉素过敏。停用链霉素,改异烟肼换药,痊愈。教训:这是一例链霉素过敏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病例2:患儿女性,7个月。2003年12月26日接种BCG,两个月后形成卡疤。2004年2月底发现左腋下有一包块,渐…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大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卡介苗(BCG)是最安全的菌苗之一。目前,每年约有1亿多儿童接受BCG接种。但凡疫苗都存在安全性问题,BCG接种后偶会有一些严重异常反应,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1]。本例为BCG接种后出现全身播散性皮肤结核病,经病理证实,给予一、二线抗结核药联合治疗,临床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襄阳县泥嘴村自1985年起,定期进行卡介苗(BCG)接种监测,以监测结果指导BCG接种,接种质量有了提高,现将1985~1988三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一、BCG皮内接种随每月冷链运转由镇、乡、村三级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二、冻干BCG为兰州生研所生产。  相似文献   

5.
300例BCG接种后局部异常反应原因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幼儿卡介苗(BCG)接种是我国计划免疫工作之一。BCG接种是用人工方法使未感染的机体产生1次轻微的没有危害的感染,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这种获得性免疫力可以限制机体感染的结核菌的播散,从而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特别是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结核的发生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卡介苗(BCG)的有效接种对预防和减少儿童结核病,尤其是对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肺结核具有一定效果,是结核病控制措施之一。BCG的接种对象是新生儿,PPD试验是考核卡介苗接种质量的惟一方法。为了解柳州市区新生儿BCG接种状况,为BCG接种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柳州市区2007-2011年新生儿BCG接种的卡痕率和阳转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BCG接种是我国计划免疫的一部分,历年来全国各地多有因接种过深造成局部脓肿,长期不愈,给被接种者造成很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也给BCG接种工作带来困难。本文将原BCG针头改变型态,从机械上控制进针深度达到安全目的。改制后的针头命名为BCG-C安全针头即国产BCG安全针头(下简称安全针头,见图1、2)并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5种不同菌株制成的冻干BCG分别接种于719例180天内的婴幼儿,考核其12周阳转率,1、3、6年阳性维持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证明5种冻干BCG其质量均优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停止卡介苗 (BCG)复种后,儿童青少年结核感染及发病情况。方法 1998年分别对北京市房山区12岁学生 (停止BCG复种组)和北京市通州区12岁学生 (未停BCG复种组)行结核菌素 (PPD)试验,72小时测量PPD反应——凡硬结平均直径≥6mm者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阴影者查痰抗酸菌等。然后,依据PPD反应强度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检出情况测算结核感染率及患病率。结果 停止BCG复种组与未停BCG复种组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分别为14.8/10万和18.6/10万 (P>0.05)。结核感染率:以直径≥15mm为结核感染标准,分别为7.9%和19.6% (P<0.05);以直径≥20mm为标准,分别为3.9%和4.2% (P>0.05)。由此可见,用于反映停止BCG复种组结核感染与发病的两项主要指标均不高于甚至低于未停BCG复种组。结论 停止BCG复种后不会引起儿童青少年结核感染及发病的增加。同时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好实施其它有效的结核病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哈尔滨市1966~1989年新生儿BCG接种与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发病分析表明,虽全市新生儿BCG接种率、阳转率、卡痕率逐年上升,结脑发病逐年下降,然却存在结素反应均径与卡痕均径偏小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为接种技术所致。因而BCG接种工作,必须在实行系统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标准化按种、方能提高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卡介苗(BCG)接种后淋巴结肿大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南京市1 891 640名接种BCG的婴幼儿中发生的300例淋巴结肿大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婴幼儿BCG接种后回流区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于注射侧腋下,占54.7%,次为接种局部皮下深部脓肿,占38.0%.对于淋巴结肿大早期采用简单易行的微波治疗和热敷治疗,治愈率在55.0%以上,脓肿形成者进行切开引流,其治愈率达100.0%.结论 根据淋巴结肿大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铜陵市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提高和确保新生儿BCG接种工作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采取完善全市组织管理体系、全员培训、设常年新生儿BCG监测门诊、扩大监测面等措施。结果1999-2001年,新生儿BCG接种率、接种后12周末PPD阳转率、卡痕率、PPD反应平均直径、卡痕平均直径等监测指标均稳定达标,及时发现消除不利因素,对接种无效的102名进行了补种。结论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全员培训,连续、动态、全覆盖监测有利于BCG接种质量的恒定提高。  相似文献   

13.
卡介苗[BCG]反应性淋巴结炎是BCG接种最常见的异常反应。本院自2002年5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25例。本文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本组25例患儿,男15例,女10例。年龄2.5个月至4岁,<1岁24例占90%,其中2-4个月15例,5-8个月5例,9-12个月4例。4岁1例。临床表现:为左腋下1.5cm-4.0cm大小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物表皮颜色正常,发红或青紫,边界较清;中等硬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卡介苗(BCG)接种后淋巴结肿大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对南京市1 891 640名接种BCG的婴幼儿中发生的300例淋巴结肿大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婴幼儿BCG接种后回流区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于注射侧腋下,占54.7%,次为接种局部皮下深部脓肿,占38.0%。对于淋巴结肿大早期采用简单易行的微波治疗和热敷治疗,治愈率在55.0%以上,脓肿形成者进行切开引流,其治愈率达100.0%。结论根据淋巴结肿大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BCG质量及影响阳转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就0T与PPD以及不同浓度的PPD考核12周阳转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出厂时两批BCG活菌数为139万/mg和49万/mg;活存率为14.8%和0。接种时活菌数为123万/mg、36.5万/mg。接种后12周结素试验两批阳转率均在50%以下。  相似文献   

16.
卡介苗(BCG)接种是我国儿童扩大计划免疫规划中第1个接种的菌苗,常于产后24h在产科完成。为考核西城区各产科卡介苗接种质量,并探索卡痕与结核菌素(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此进行分析。1资料和方法1.1对象2009年西城区出生3~4月龄的新生儿。1.2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卡介苗对结核分枝杆菌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对结核分枝杆菌IFN-γ酶联免疫斑点(简称Elispot)检测影响,评价Elispot检测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方法对98例某高校学生同时进行Elispot检测和PPD皮试,其中27例PPD皮试结果和Elis-pot检测均为阴性的受试者进行卡介苗接种。结果 98例受试者中,48例PPD皮试阳性,13例Elispot检测阳性,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27例受试者接种BCG后PPD皮试结果全转为阳性,Elispot检测仍为阴性。在BCG接种前后,ESAT-6和PoolA作用下IFN-γ分泌水平均无差异;但在BCG作用下,BCG接种后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接种前。结论 Elis-pot检测体外IFN-γ应答反应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优于PPD皮试。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重组BCG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BCG疫苗是一种新型血吸虫病疫苗。本文综述了BCG疫苗的一般特点、分支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BCG疫苗构建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12例新生儿接种BCG后引起腋下淋巴结强反应的临床表现及采用局部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112例新生儿接种BCG后淋巴结强反应者,根据病变类型分别给予局部热敷、病灶针吸、彻底清创和抗结核药引流条局部治疗,分析疗效。 结果 (1)112例腋下局部淋巴结病变分型:增殖硬结型13例,增殖干酪混合型41例,脓肿破溃型47例,外院术后伤口未愈増殖干酪坏死型11例。112例中除外院手术11例外,余101例均未予全身抗结核治疗。(2)112例中58例首诊时取针吸物或脓液标本进行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其中涂片阳性18例(31.03%,18/58),培养阳性22例(37.93%,22/58),22例菌株经菌种鉴定其中20例(90.91%,20/22)为牛结核分枝杆菌。(3)13例增殖硬结者均给予局部热敷,其中5例结节缩小,8例结节内见液化;49(41+8)例干酪坏死型均给予结节局部针吸和异烟肼注射剂结节内注射治疗,佐以热敷,均化脓破溃;96(47+49)例脓肿破溃患儿经彻底清创、伤口置异烟肼引流条引流治疗,伤口愈合;11例外院手术后伤口未愈者给予每周1次清创,并置异烟肼引流条引流,伤口愈合。(4)112例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 新生儿接种BCG后,少数婴幼儿同侧腋下淋巴结会出现异常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形成寒性脓肿并破溃。局部治疗对新生儿接种BCG后淋巴结强反应治疗的效果好、创伤小、风险低、治愈率高,宜予推广。  相似文献   

20.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作为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已证明其对人体安全,且接种效果不受母体抗体的影响,成为WHO推荐的两种新生的活疫苗之一。BCG本身是强免疫性剂,临床上常用于肿瘤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BCG为疫苗载体,将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外源基因转入BCG,希望开发在BCG中表达保护性抗原或免疫因子的新一代活疫苗,以达到增强BCG免疫原性和一苗多用的目的。本文就重组BCG疫苗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