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儿的胃肠动力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食管胃pH监测技术对58例Hp阳性和47例Hp阴性慢性胃炎患儿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3.326、3.837,P均<0.01);Hp阳性组血浆胃动素水平低于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2.594、4.432,P<0.05和0.01)。Hp阳性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21%,低于Hp阴性组中的48%(χ2=3.812,P>0.05);Hp阳性组十二指肠胃返流发生率为50%,高于Hp阴性组中的13%(χ2=7.383,P<0.01)。结论Hp感染可以导致慢性胃炎患儿血中胃泌素水平升高和血中胃动素水平降低;Hp相关性胃炎患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有减少的可能,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发生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2.
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食管返流(GER)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了解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哮喘诊治中的作用。方法用便携式24小时pH自动记录仪,监测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食管下端pH值变化,30例无症状儿为对照组,对15例合并病理性GER患儿进行抗返流治疗,复查8例。结果哮喘组8项返流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其病理性GER的检出率为39%(15/38),显著高于对照组(1/30)(P<0.01);小儿哮喘合并病理性GER者其返流以卧位和夜间时严重;经雷尼替丁抗返流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除了立位pH<4时间百分比外,均显著下降(P<0.01或<0.05),近期随访结果显示,哮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GER是诱发小儿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哮喘合并病理性GER的患儿对制酸药物抗返流治疗有良好的反应,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哮喘的病因诊断和疗效观察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窒息后新生儿胃食管测压及双pH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出生窒息对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了35例窒息后新生儿和17名对照新生儿的食管和胃内压力,并用晶体锑双pH微电极和便携式24小时pH记录仪,对受试者进行了24小时胃食管双pH动态监测。结果两组食管及胃内测压差异不显著;双pH动态监测发现,窒息组反映酸性胃食管返流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酸性返流指数窒息组/对照组为7.1/1.3;返流次数为137.4/28.5;返流>5分钟的次数5.9/0.7;pH<4总时间157.0/20.1;食管廓清时间1.0/0.4,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窒息后新生儿酸性胃食管返流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各项参数已超过病理性胃食管返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返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与胃食管返流(GER) 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携式pH 自动记录仪对35 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24 小时食管pH 值监测,以30 例健康儿为对照组。结果 RRI组pH 值< 4的检出次数、返流持续时间≥5 分钟的检出次数、最长返流持续时间、总pH<4 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率、Boix- Ochoa 综合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1) ,RRI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57-1 % (20/35),显著高于对照组(1/30)。结论 RRI患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率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小儿哮喘与胃食管返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小儿哮喘与胃食管返流(GER)的关系,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41例反复发作的哮喘患儿进行了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以2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53.7%(22/41),显著高于对照组(0/20);哮喘组Boix-Ochoa综合评分、酸性返流指数、返流≥5分钟次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pH值<4的次数、最长返流持续时间则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反复发作的哮喘患儿胃食管返流发生率较高,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在小儿肺炎支原体、合胞病毒性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3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FN-γ和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1=0.958,P1<0.01=, IL-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二者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2=-0.7296,P2<0.01). 结论:细胞免疫紊乱以及免疫损伤在这二种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态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小儿胃食管返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返流(GER)诊治中的作用,研究小儿病理性GER的特点及其诊断标准,对50例经钡餐造影诊为GER的患儿进行动态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3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复查13例病理性GER患儿治疗后(9例为手术治疗)的食管pH值。结果表明,GER组各项返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1例为病理性GER,GER组31例为病理性,另19例则为生理性。13例食管裂孔疝(HH)患儿均有明显的病理性返流,其各项返流指标除pH值<4次数外均显著高于单纯病理性GER;HH组卧位时返流≥5分钟次数、最长返流时间、总pH值<4的时间占总观察时间的百分比和平均返流周期均显著大于立位时;单纯病理性GER组卧位时返流≥5分钟次数、最长返流时间和平均返流周期显著大于立位时,而返流次数则小于立位时。提示小儿病理性GER以卧位时明显,伴有食管裂孔疝者返流更为严重。动态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可用于小儿GER的诊断、分析和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的发病机理,对38例经钡餐造影诊为GER的患儿进行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食管动力功能检查,15例无症状儿作对照组。结果:GER组各项反流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例中18例为生理性GER,20例为病理性GER。病理性反流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屏障压(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食管功能的其他指标则差异无显著意义。以总pH值<4百分时间2.77%和综合评分8.92为95%参考值上限,则GER组病理性反流的检出率为55.3%(21/38),高于对照组的6.7%(1/15)(P<0.01)。LESP和BP的95%参考值下限分别为8.39kPa、8.15kPa,对照组无一例LESP低下,GER组LESP降低占15.7%(6/38),二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新生儿期食管功能已成熟,新生儿GER的发生不单是LESP降低这一因素,还可能与短暂下食管括约肌松驰有关。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患儿24小时胃pH值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患儿胃pH值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5例经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儿作24小时胃pH值测定,25例健康儿作对照组。结果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各项胃pH值监测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溃疡组胃pH平均值、平均中位数低于对照组(1.8±0.5比2.3±0.6,1.4±0.4比1.7±0.5,P分别<0.01、<0.05),而胃pH值<2和<3的时间百分比则高于对照组(74.8±13.7比62.8±152,85.9±8.6比74.2±13.1,P均<0.01);溃疡组夜间胃pH平均值、平均中位数低于白天(1.6±0.5比2.1±0.5,1.3±0.4比1.6±0.5,P<0.01),而夜间胃pH值<2和<3的时间百分比则高于白天(83.2±14.0比66.2±19.9,92.1±8.1比79.7±12.7,P均<0.01)。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时胃酸分泌增多,夜间胃酸分泌明显多于白天,提示抑制夜间胃酸分泌是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单纯性肥胖症液体餐后的胃运动与胃排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胃运动与胃排空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采用B型实时超声显像法观察2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儿(观察组)和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液体餐后胃腔内径的动态变化及胃体蠕动及胃窦收缩频率。结果表明:(1)观察组90%和100%胃排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2)观察组平均胃排空速度较对照组增快(P<0.01);(3)观察组胃体蠕动和胃窦收缩频率均较对照组增加(P分别<0.05、0.01)。提示单纯性肥胖症患儿液体胃排空速度增快,餐后胃体蠕动和胃窦收缩频率增加是导致快速液体胃排空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双pH监测小儿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食管双pH电极对21例1~12个月小儿进行24hpH值监测。7例无返流小儿为对照组,14例有返流的小儿中9例为酸性返流(64%),5例(36%)为碱性返流即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其中4例合并酸性返流)。碱性返流可引起严重的食管病变。传统的单一食管下端pH监测难以作出准确诊断,增加胃底pH监测为准确判定返流,特别是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提供重要根据,对于提高胃食管返流诊断率和指导临床对不同类型的返流进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双PH监测小儿十二脂肠胃食管返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胃、食管双PH电极对21例1~12个月个月小儿进行24hpH值监测。7例无返流小儿为对照组,14例有返流的小儿中9例为酸性返流(64%),5例(36%)为碱性返流即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其中4例合并酸性返流)。碱性返流可引起严重的食管病变。传统的单一食管下端PH监测难以作出准确诊断,增加胃底PH监测为准确羊定返流,特别是十二脂肠胃食管返流提供重要根据,对于提高胃食管返流诊断率和指导临床对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3.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简易诊断法:附5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小儿肺炎应用咽拭培养肺炎支原体,阳性29例(58%);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19/40例(47.5%),诊断MP肺炎35例。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岁以上年龄组织性率(53.84-66.66%)高于婴幼儿,差异非常显著(P<0.01);婴幼儿咽拭MP培养阳性率(50-60%)高于血清冷凝集试验,两者差异显著(P<0.05),提示咽拭培养分离MP能提高MP肺炎的诊断率,尤其适用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婴儿膈食管裂孔和膈食管膜(PEM)的发育情况,探讨其在抗返流机制成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10例胎儿和58例婴儿的解剖,观测膈食管裂孔面积和膈肌厚及膈食管膜。结果:婴儿PEM起源腹横筋膜,PEM上叶插入食管位置各组差别不显著(P>0.05);食管裂孔面积和肌厚随婴儿年龄而逐渐增加,而裂孔肌相对厚度与胎儿组比较均减少(P<0.05)。结论:虽然PEM和食管裂孔肌在婴儿可能起一定的抗返流作用,但在抗返流机制成熟过程中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小儿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产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315例疑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十二指肠球部活检粘膜标本做胃上皮化生(GM)及幽门螺杆菌(Hp)的组织学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GM后胃窦部促胃酸激素产生细胞(G细胞)密度。结果显示,小儿十二指肠球部GM率为12.1%(38/315),活动性十二指肠炎组GM率和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为50.0%(15/30)及16.7%(5/3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GM率和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为52.4%(11/21)及23.8%(5/21),而慢性十二指肠炎和正常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GM率仅占7.3%(11/150)及0.9%(1/114);且十二指肠球部未见Hp感染。胃窦部Hp阳性组十二指肠球部中重度GM率显著高于胃窦部Hp阴性组(χ2=27.37,P<0.01),中重度GM其胃窦G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20,P<0.01)。提示GM、Hp感染与小儿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有较密切关系。但GM率及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均较成人低。中重度GM的发生与胃窦部Hp感染及G细胞密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期胃食道反流的检测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54例新生儿(早产儿25例,足月儿29例)进行了66例次的二乙三胺五醋酸胃食道核素显像研究,检测出胃食道反流(GER)阳性者35例(64.8%),其中早产儿阳性率为80.0/,足月儿为51.7%(x ̄2=4.710.P<0.05)。所有阳性患儿的反流指数均>3.5%。在GER阳性的新生儿中,85.0%的早产儿与40.0%的足月儿临床无呕吐症状(P<0.01)。选择了6例反流阳性者给予吗丁啉抗反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提示放射性核素胃食道显像是诊断婴幼儿GER的一种可靠技术,而吗丁啉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婴幼儿肺炎血浆心钠素(ANP)的浓度。结果重型肺炎组ANP377.4±169.ng/L(176~790)。普通型肺炎组ANP123.2±17.7ng/L(155~103),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肺炎分别与本院正常值比较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重型肺炎组ANP高于正常,普通型肺炎组ANP低于正常,说明ANP水平同肺炎的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血清维生素A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研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肺炎组和对照组各25例,早产儿各7例,足月儿各18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其维生素A含量。结果肺炎组早产儿与对照组早产儿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0.32±0.12和0.62±0.32μmol/L(t=2.322,P<0.05);肺炎组足月儿与对照组足月儿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0.58±0.12和0.83±0.27μmol/L(t=2.463,P<0.02)。肺炎患者15例(治疗组)辅以维生素A治疗(1000IU/d),另外10例肺炎患者不用维生素A(对照组),治疗组病程平均为9.7天,对照组为12.3天(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显著降低,早产儿降低更为明显。辅以维生素A治疗新生儿肺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儿童癫痫发作间期进行了^99mTCECD SPECT、EEG及CT扫描检查。结果SPECT异常阳性率72.1%,明显高于CT阳性率13.7%(P<0.01)和EEG的阳性率60.5%(P>0.05)。癫痫病灶的分布以颞叶最多,SPECT定位诊断优于EEG(P<0.01)。有产伤及脑外伤儿童的SPECT异常率高于其他病因的患者(P<0  相似文献   

20.
室性早搏患儿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研究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对小儿无症状性室性早搏(VPC)的影响,对76例VPC患儿,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组(简称无器心组)46例,心肌炎组30例,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测定、二级梯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结果,无器心组自主神经活性增强者有37例(80%),明显高于心肌炎组的14例(47%,P<0.01)。运动试验:交感活性增强者18例,运动后VPC增多15例(83%);而迷走活性增强的23例中仅5例(22%)增多(P<0.001)。前者15例中4例心肌炎,后者5例均为心肌炎。提示VPC常见于无器心病的小儿,自主神经活性增强可能为其重要原因之一。应避免扩大心肌炎的诊断及不恰当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