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内经》五行互藏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学说,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海、制化等内容,而对“五行互藏”讨论很少,未曾引起注意。所谓“五行五藏”,是指五行的任何一行中,皆又有五行可分。“五行者,水火水金土也”,“第人皆知五元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这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一书中对“五行互藏”作出的简明定义。“五行互藏”的思想,在《内经》中早有蕴含。《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就是采用“五行互藏”理论和方法提出的中医特有的体质类型学说─—“阴阳二十五人”。后世医家根据“五行互藏”…  相似文献   

2.
五行与五脏配属史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吉全  黎敬波 《光明中医》2010,25(11):1986-1988
近几年来研究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很好区分五脏与五行相配的祭祀配法与性质配法,二是没有清楚地考证性质配法的发展过程,误认为性质配法的形成是西汉末年、东汉初的汉为火德的政治理念及相关活动影响的结果,因此对于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史有再研究的必要。文章考查了《内经》之前《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及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胎产书》相关内容,回顾了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史,证明了《淮南子》已经基本完成了五行与五脏的性质配位,五行与五脏的性质配位的形成与西汉末年、东汉初的汉为火德的政治理念及相关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3.
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把五行看作5种基本元素,这是从西方近代科学构成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五行的本质。文中以如何看待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追本溯源,从其源流和《黄帝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去分析。中医五行学说源流是哲学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将哲学五行学说的思想与机体生命科学相结合,建立了中医五行学说,从中医五行学说源流及运用中发现五行具有时空、功能、关系、精神等根本属性。因此,中医五行不是一个构成论概念,其本质是5种事物的“象”,是对5种事物性质、功能、时空状态、彼此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4.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中国针灸》2002,22(10):709-712
对《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和五脏六腑皆注于睛(目),以及后世继承的五轮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五行互藏和五脏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中,从五行(脏)互藏的角度论述了五输穴五行属性的内涵及其主治作用的理论渊源,揭示了五输穴主治作用按五行(脏)规律排列的实质,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四气五味的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其理论的形成则始于《内经》。虽然《内经》主要以药物气味作用于人体的特点进行阐述,但是,由于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其理论亦渗透了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对药味用五行进行了归属,而且还用五行生克(因只有药味作用于人体,故不存在五行乘侮)学说对药味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论述。直至后世的张元素、吴仪洛、汪昂等医家,企图找出药物作用于人体理论的实质,更加明确提出了五行学说是药味作用于人体的理论基础。那么,五行学说能否作为药味作用于人体的理论依据呢?下面,我们根据《内经》对药味作用的理论,用辨证的观点对五行的物质归属及生克学说进行一下  相似文献   

6.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蕴藏着丰富的五行思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思想便是“五脏法五行互藏”。钱乙深禀《内经》五行学说大义,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但是钱乙并非孤立地从五脏分五证,而是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运用五行互藏理论来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富有很强的五行思想特色,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7.
二、《内经》的哲学思想与临床 《内经》理论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藏互藏的立论依据是五行互藏理论。五行学说 ,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对五行互藏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论之甚少。然而 ,五行互藏恰是五行学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此推演而来的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从五行互藏入手 ,对五藏互藏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 ,以求进一步阐释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1 五行互藏的科学内涵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 ,由于它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必然被纳入中医学 ,用以阐释人体结构、脏腑…  相似文献   

9.
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内经》之旨,纵论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依五行定五藏之气的盛衰,阐明疾病的生克乘侮传变与不必治于传;按五行互藏,分类脏病廿五变;循五行主时节律,详述脏腑病证逆从。均可丰富中医病机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对“五行”学说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笔者在研究《内经》重要起源之一的《周易》“五行”学说中 ,发现了被忽略的“五行十字”立体构型和对“土或五”的中心枢纽功能体的设置。而《内经》将“五行十字”立体构型变更为了简单的“平面单线循环结构” ,从而造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对人体内部脏器功能体设置的重大偏差与失误 ,特别是在“五脏”具体定位、相互联系路线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错误导向 ,造成了至今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不完备。提议同道们能加强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询、关注与解决。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首将“五音疗疾”引入中医学,五音经络疗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以音作药,与中医闻诊、针灸等及其他方法相互协调补充,综合预防、诊断和治疗身心疾病的中国传统医疗方式。这种疗法,将五音与五脏经络连属起来,是对音乐与情感及脏腑脏气之间的声音频率和共鸣互动关系的深刻体验和总结。医者根据音变辨病变,取相对应的经络、腧穴来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孙晓生 《新中医》2011,(2):130-132
《内经》是首次记载食养食疗理论的经典著作。笔者从养生的角度,全面收集其中食养食疗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归纳,阐述其分类方法、性味阴阳以及作用趋势等,探讨通过平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的方法,辨证施膳以改善机体的体质,以此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经》全文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内经》中存在几种用时间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即根据阴阳变化节律推测、五行生克推测、象数及经验推测疾病预后等。  相似文献   

15.
以《黄帝内经》中"五七阳明"理论为基础,重视"阳明"之于女性的重要作用。引经据典,阐述阳明与五行及脏腑的关系,同时分年龄、分阶段分析阳明与女性生殖生理过程的相关性,为临床从"阳明"角度出发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脏腑调养的理论中,对于春季养生尤为重视,主要从调情怡性、起居有常、谨和五味、劳作有度、惜精节欲等5个方面对《内经》春季养生理论加以分析探讨,认为其内容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8-681
中医临床发现脏腑病证寒热特性各不相同,对于其解释尚无定论。从中医理论本源之五运六气、标本、中气框架,深入探讨各脏腑阴阳特性的差异,从而解释各脏腑临床病证所见的差异性。结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脏腑发病规律,以运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的原则,独辟蹊径,提出以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表示标与中气对应的关系,更好地阐明标本、中气与临床脏腑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范畴基本完善成熟,它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起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赋予哲理,认为这五类基本物质要素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圆满的物质存在系统。"五行"范畴移植于中医药学,为中医药理论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以"五行"为思维起点,以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人体的五脏为基本骨架的天人相应的理论结构框架,使中医药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以五脏为中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地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20.
《内经》脏象五志学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皆有关,五脏受损则可导致不同方面的神志的异常。临证之际,辨证论治,审证求因,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