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鸣 《河南医药信息》2010,(16):167-169
正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来源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正确规范地采集合格的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黄河中心医院2000年1月—2009年9月共发现临床各科送检了3051份不合格标本,现分析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近两年同时间段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数量,总结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及2012年10月—2012年12月的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所选标本中不合格血液标本总数分别为189例和117例,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0.61%和0.32%;按照拒收原因做分类统计,其中防凝标本凝固分别为112例和79例,抗凝剂使用错误分别为17例和8例,标本严重溶血分别为19例和11例,标本量过多或过少分别为20例和7例,其他分别为21例和12例。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才能提高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不合格的粪便标本112份与不合格的尿液标本132份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不合格粪便标占6.88%;不合格的尿液标本占5.01%。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本量不足145份,占59.42%,其次是标本污染占20.08%;其不合格原因排列顺位依次是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与超时送检。结论采集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特别是标本的量、容器及采集方法等,采集后应严格查对,确保粪尿常规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探讨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方法 随机抽取ICU、妇科、儿科等9个临床科室990份血液标本,统计标本采集-接收时间间隔和对分析2011年1076份不合格标本退检原因.结果 9个临床科室的血液标本采集-接收平均间隔时间为4 ~ 38 min,2011年血液标本退检率为0.07%,退检原因约50种.结论 正确采集与及时送检血液标本,能减少不合格标本的产生,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陈艳 《哈尔滨医药》2012,32(4):333-333
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手段,但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很多,有文献提到,检验分析前误差中有65%出自临床护理工作[1].因此,护理人员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整理好待检标本,是能否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护理人员在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门诊、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尿液标本6549份,对其展开尿液常规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49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34份,以门诊标本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合格因素包括有: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采集时间不当、容器不合格以及超时送检等。结论导致尿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对检验结果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应在分析前展开质量控制,从而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登记本中统计本院2004年1月~2006年7月临床各科室不合格标本及不合格原因。结果各临床科送检的不合格标本共265次,其中以血、尿多见。血标本不合格者,以血液凝固最多,共75次,占不合格标本的28.3%,标本溶血42次,占15.8%。尿标本不合格者,以尿常规标本最多,共36次,占13.6%,尿培养标本共28次,占10.6%。其它如粪便、精液、前列腺液、胸腹水等均有一定的不合格标本。结论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护士的技能培训和与检验科室的沟通,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玉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2-493
目的分析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探讨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的方法。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1年11月这段期间,各科室的住院患者进行采集血液做血液细胞学、免疫以及生化检查的1100份血液标本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查,以判定血液标本质量,对于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要进行准确的记录,标明血液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以探讨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的方法。结果共收集了1100份血液标本,其中血浆标本为290份(26.4%),血清标本640份(58.2%),全血标本170份(15.4%)。其中有120份的血液标本不合格,占总血液标本的10.9%。其中不合格的原因:采血量不正确29份,所占比例为26.4%;标本容器选择不正确13份,所占比例为11.8%;标本溶血45份,所占比例为40.9%;错用抗凝20份,所占比例为18.2%;凝固3份,所占比例为2.7%。结论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真实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标本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采集检验标本的行为,保证检验标本流程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确保检验标本的可靠性,降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比例,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本院检验科确诊的371例患者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并对其不合格原因及对策予以分析。结果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得知,血凝107例,占比28.84%、标本量少88例,占比23.72%、容器选择错误58例,占比15.63%、患者信息不相符50例,占比13.48%、采集不规范42例,占比11.32%、脂血20例,占比5.39%及疑似标本污染6例,占比1.62%等。结论针对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情况而言,医务人员应严格送检时间,加强规范操作,以提高血液标本检验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探讨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标本500份,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500份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以卫生部的要求为基准,分析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等,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500份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190例痰液标本,50例分泌物标本、25例无菌体液标本、155例尿液标本、80例血液标本,分别占比38.00%、10.00%、5.00%、31.00%、16.00%;不合格原因包括采血量不足10.40%例(52/500)、操作失误38.20%(191/500)、条码错误4.60%(23/500)、标本污染36.80%(184/500)、送检不及时10.00%(50/500);其中操作失误占比最高,为38.20%,条码错误占比最低,占比4.60%。结论: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可帮助探讨质量控制对策,促进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合格率和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常见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提高标本采集的合格率,需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合格标本常见的问题及成因,计算其标本不合格率。结果不合格标本比例逐年降低。结论要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须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同临床的沟通、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合格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的原因。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50例,记录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的原因。结果在150份血液标本中,有14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33%。不合格血液标本的种类包括:3例溶血,占比21.4%;4例凝血,占比28.6%;5例标本量不足,占比35.7%;2例标本错误,占比14.3%。结论不合格标本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时要分析总结出现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为临床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对策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前)为观察对象,对其标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并随即抽取2017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后),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研究对比实施前和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结果对2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包括送检不及时(3份)、标本污染(10份)、条码错误(1份)、取样操作不规范(13份)、采血量不足(1份)。对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码错误、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2.50%)相比实施前(36.25%)明显更低(P 0.05)。结论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如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码错误、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等,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加强检验人员技术方面的培训、设立监督管理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各科室沟通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出现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并对其相关优化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各科室收集的1000分血液标本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标本中,有50分标本质量不合格,占了总标本数的5%。其中,血液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溶血、凝血、标本量不足与抗凝不全、取血试管不合理以及其他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26%、20%、18%、14%、12%、10%。结论在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中,致使血液样本出现质量不合格的各种原因中,有些是可避免的,故各科室必须逐步完善血液标本的控制体系,针对各种不合格因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责任感,以最大限度提升血液标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殷勤  胡波  邓少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20-3121
目的 分析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组的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寻找对策以提高检验与诊疗质量.方法 对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组拒收的不合格血液与体液标本,按拒收标本类型、拒收原因、分项分类统计例数数数并分析.结果 血量不足、血凝固、采样错误、溶血或脂血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量少、采样错误、混有污染物是导致体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结论 分析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加强护理管理,保证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高滤纸干血片标本质量,分析造成不合格标本的各种因素,制订正确的管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11年—2013年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收到的辖区6市不合格标本,按照发生原因、年度、季节、采血单位所属区域及年度采血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335 631份标本,检出不合格标本1 713份,发生率为0.51%。导致血片不合格的原因:血斑不能洗脱占40.6%;血滴未能自然渗透滤纸正反面,血斑滴注不均匀占36.3%;血斑直径<8 mm占20.5%;血斑有凝块占1.87%;血斑有溶血环占0.76%。不合格血片的发生随着年度在下降,与筛查率高低成反比;年度采血量少的机构可能因人员采血不熟练、第三季度气候炎热等原因,使标本不合格发生率较高。结论:加强新筛业务培训及信息通报,相互沟通,注意标本采集、递送、质控各环节的规范实施,以保证血片质量。  相似文献   

17.
涂云贵 《云南医药》2014,(6):722-723
血液标本质量控制涉及标本采集、处理、贮存和运送等,因此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标本是实验前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送检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由于存在实验室难以掌控的影响因素是个薄弱环节。在基层医院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血液标本,用于辅助临床诊断,但由于存在血液标本的采集操作不规范等因素,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检验分析前的质量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提高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方法护理部与检验科、信息科合作,完善条形码信息、制订《检验手册》全院护士共享、检验科专家讲课。结果经过护理部干预,护士采集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护士对标本的采集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结论护理部通过对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干预,可显著降低护士采集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9.
房翠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503-504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临床各科送检的920份不合格检验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溶血4 48.37%,乳糜血占27.71,标本量少占5.43%,样本污染占11.74%,凝血占5.10%,其他原因占1.63%。其中,血常规标本占65.43%;凝血常规标本占16.30%;尿常规标本占10.54%;大便常规标本占7.72%。结论只有在临床规范操作、技术熟练、耐心细致,才能采集到合格的标本,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萍菊 《北方药学》2014,(2):124-125
目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结果在对患者的病情分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情况的观察与探讨,为今后检验结果更准确地服务于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门诊、住院以及健康体检的3000名人员的尿检标本。对3000个标本进行常规检验结果的回顾分析,并探讨不合格标本的形成原因。结果:在3000份检验结果中出现了70个不合格标本,其中,门诊患者占总数额50%(35例),住院患者占27.1%(19例),健康体验者占22.8%(16例)。结论:不合格的尿液检验标本主要来自门诊患者,造成结果偏差的原因包括对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本量有偏差、送检出现超时、样本标注不清及容器不合格等。医护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在检验分析前开展对质量的监控,避免临床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