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是极其丰富的 ,《本草拾遗》是唐·陈藏器 (公元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本草》遗漏之作 ,现本书早以佚失。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远至日本《名医类聚》、《医心方》,均曾引用过本书的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 ,拾遗 6卷 ,解纷 3卷 ,总曰《本草拾遗》。“序例”相当总论 ,其佚文中…  相似文献   

2.
《海药本草》,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载国外输入药材的专书。因原书早佚,今天只能散见于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笔者曾据《证类本草》作了统计,其中所引《海药本草》的药物共123味。这些记述不仅补充和纠正了我国唐以前诸本草(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本草纲目》误注徐之才为陈藏器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礻右本草》是北宋嘉礻右二至五 (1 0 57~ 1 0 60 )年间掌禹锡等编修的 ,原书已佚 ,它的内容散存在《证类本草》中。关于《嘉礻右本草序例》,有些资料的来源 ,《本草纲目》在引用时 ,标注出典不一致 ,对同一个资料 ,有的标注出典为“徐之才曰”,有的又标注为“陈藏器曰”。现在讨论如下 :《证类》(即 1 957年人卫版影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简称。下仿此 )。卷一序例上 ,载有《嘉礻右本草》一段序文。其标题是“臣禹锡等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序例如后”。 (见《证类》37页 )。在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4.
《日华子诸家本草》是我国中药发展史上一部比较重要的药物学专著,它与陈藏器《本草拾遗》一起.在我国本草积累、丰富、整理的历史长链上起到上承《新修本草》、下启《证类本草》的衔接作用。《日华子本草》大约在南宋时期佚失,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保存的《嘉祜补注本草》之中。  相似文献   

5.
《证类本草》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宋·唐慎微所编撰,约成稿于1082—1083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至六年)。该书以掌禹锡《嘉祐本草》与苏颂《图经本草》为基础,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孟诜《食疗本草》等各家医药名著之所遗,又集古今单方、民间经验,并经史百家、  相似文献   

6.
<正> 1、《神农本草经》(汉)分上、中、下三品,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是后汉以前的药物总结。2、《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编,刊于公元536年?)七卷,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又增药365种,分为七类。3、《新修本草》(唐·苏敬等编,刊于公元659年)共五十四卷,收载药物850种,分九类;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是我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4、《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刊于公元682年)收载本草药物800余种,记述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5、《外台秘要》(唐·王焘著,刊于公元752年)共四十卷,载方6,000余首。是集唐以前方书大成之作。6、《开宝本草》刊于公元974年)共四十卷,收载药物983种是宋政府修订的本草书。  相似文献   

7.
砂浴疗法,是以河砂、海砂或田野之砂作为一种介质向机体传热,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很早以前,我国医籍就有所记载。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三》治落水死方曾说道:“熬砂覆死人,面上下有砂,但出鼻口耳,砂冷湿即易。”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对此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尔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三十五种陈藏器余曰:“六月河中诸热砂,重风湿顽痹不仁,筋骨挛缩,脚疼冷风掣瘫缓,血脉断绝。取干砂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则更易之,取热彻通汗,然后随病进药及食,忌风冷劳役。”这就将砂浴疗法的适应症引伸到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疾患  相似文献   

8.
<正>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一书,集前人研究之大成,汇当时医家之秘验,不但对苏敬等人所著的《新修本草》等中药专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补充和发挥,而且对后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亦多启示,原著共十卷,理论奥深,颇具特色。笔者仅就其学术见解略述已见,供广大同道参考。一、注重病理药理,首创“十剂”之说陈氏在《序例》部,详述诸病用药凡例,指出病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药有采摘时节之异。主张医者(?)、药性、药量、采摘时节等药学知识。批评当时之医,不懂药理知识,不识药性,徒有疗病之名。  相似文献   

9.
凡言“十剂”皆说出于北齐徐之才,此说首见于《本草纲目》以后各家本草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要药分剂》以及各种医学史如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南京中医学院《祖国医学史讲义》等皆从此说。这两种说法,究竟谁对呢?笔者认为两说都有问题?这两个说法皆从《证类本草》中掌禹锡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遣序例文定的,李时珍定十剂为徐之才所创,丹波元坚定十剂为陈藏器所创。按掌禹锡引徐、孙、陈三家资料是混合  相似文献   

10.
海蛇,古称蛇婆。始载于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蛇婆味咸,平,无毒。主赤白毒痢,盅毒下血,五野鸡病,恶疮。”在我国,此药多于民间焙炙研未或烧灰服,近代也有以其剧毒之蛇毒作药用者;或以整蛇浸酒服者;或以其鲜肉食用;或作滋补剂用者。通过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流传到  相似文献   

11.
全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选录陈修园《十药神书》的十灰散,为凉血止血、烧灰存性的代表方剂。其方后注云:“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由于教材未对此作解,加之京墨现已很少使用,每使后学疑窦顿生,甚或错解。笔者复习有关文献,拟就其止血作用小考如次: 京墨即墨,称其为“京墨”或“贡墨”者,系指古代宫廷工书诗画用墨之上品,同时亦是良好的止血药。墨首载于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然运用其止血远不至此,如晋·葛洪《肘后方》中治崩中漏下,用好  相似文献   

12.
《唐·新修本草》(以下简称《唐本草》)是苏敬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扩充整编而成的。虽然原帙无存。仅有部分残卷遗留于世,但其内容却被现存的《证类本草》所保留。我国尚志钧教授依据残卷、《证类本草》以及其它一些资料辑复了《唐·新修本草》(安徽科出版社、第1版、1981),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  相似文献   

13.
李敏  贾君君  张钰苓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82-1784
中药材品种的多基源性自古有之,在《唐本草》、《本草拾遗》等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图经本草》、《证类本草》等书中一药数图甚多,如《证类本草)中蓬羲茂有温州蓬获茂和端州蓬狡茂两图,人参有充州人参、潞州人参、滁州人参、威胜军人参四图。在中药材品种的发展变迁中,一  相似文献   

14.
《开宝本草》研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开宝本草》是以宋太祖赵匡胤第三个年号“开宝”命名的中药文献。据《嘉祐本草补注》所引书传记载,《开宝本草》共修两次,第一次在开宝六年(973),定名《开宝新祥定本草》,次年(974)又予重修名之曰《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新祥定本草》,是北宋初由国家组织人员编修的。参加人员有: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復圭、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主要由刘翰负责。本书的编修,是以《唐本草》为蓝本,参考陈藏器《本草拾遗》、李含光《本草音义》、《蜀本草》及其他诸书,并增加一些新药,刊正一些别名,马志作了一些注释而成。清本完成后,经扈蒙、卢迻逊审阅,由国子监出版,所以宋代书志多题卢多逊定。 《开宝新祥定本草》是第一次用雕版印刷的(按以  相似文献   

15.
<正> 孙星衍和孙冯翼合辑的《神农本草经》,其辑文主要来自《证类本草》(以下简称《证类》)白字本草经文。孙氏在他的辑本《校定神农本草经序》中说:“仲景、元华后,有吴普、李当之,皆修此经(指《神农本草经》),当之书世少行用,……普修《神农本草》成441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按孙本序文所说,吴普修订的《神农本草经》。就是孙氏所辑的《神农本草经》,因此孙氏在其书名下,题署吴普等述。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细辛毒性和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亦未言有毒。但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载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证类本草》引用《本草拾遗》版本考证。方法;采用宋代官修本草《开宝》《嘉祐》《图经》引用《本草拾遗》的版本内容进行考证。结果:《证类本草》所引用的《本草拾遗》同(开宝》《嘉祐》《图经》等,官修本草所引用的《本草拾遗》并非同一版本。结论:提示今天对《本革拾遗》的研究,引用时应注意其传世版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 荚迷,为忍冬科Capnifoliaceae荚迷属Viburnum.植物。始载于唐·《新修本草》,以其根、茎、叶、枝及成熟果实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健脾消食、驱虫、镇咳祛痰、养生、抗衰老等作用。从本草文献记载和民间草药使用情况来看,荚迷属植物是21世纪现代中药研究中具有相当开发前景的食疗保健和医用新产品药物。 1 荚迷药用历史概况 荚迷入药首见于唐·《新修本草》:“荚迷,味甘苦平,无毒。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叶和作粥甘美,以饲小儿杀蛔,不入方用”。《千金翼方》、《证类本草》载其茎叶入药:“主破血、止痢消肿、除蛊症、蛇毒”。明嘉靖四年刊本《救荒本草》载:“孩儿拳头,本草名荚迷。采子红熟者食之,又煮枝叶和米作粥甚美”。《本草拾遗》:“荚迷,灌木类。实红味甘,可食。枝、叶皆可疗疾。荚迷枝、甘苦平、无毒。功用,下气、消食、杀三虫、疗  相似文献   

19.
《神农本草经》之名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成书于汉代,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这些本草专著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卷数、药物数量、注释及相关内容方面历代都有发展和增加,但在总的体例、分类、编排方式等,仍与《神农本草经》相同。可以说后世的本草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序文"发展为后世本草的"叙例",三品药物发展成为后世本草的各类及分卷,药物条文保留在《证类本草》及各本草书中。今日所见《证类本草》的"白文",即是《神农本草经》的古文献,也即陶弘景的"朱文"。  相似文献   

20.
《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失传,但是它的内容,通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马志等《开宝本草》、掌禹锡《嘉祐本草》等被保存在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最早辑《神农本草经》的是宋代王炎,惜该辑本没有传下来,仅有一序留存于王氏《双溪文集》中.现存的辑本有九家(共26种版本),兹列举如下:一、卢复《神农本草经》(简称《卢本》),不分卷,成书于1616年,1种抄本,2种刊本.二、孙星衍、孙冯翼合辑《神农本草经》(简称《孙本》)3卷,成书于1799年,1种抄本,7种刊本.三、顾观光《神农本草经》(简称《顾本》)4种刊本.四、王闿运《神农本草经》(简称《王本》)3卷,附本说1卷,成书于1885年,1种刊本.五、姜国伊《神农本草经》(简称《姜本》)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