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显示眼眶爆裂骨折直接及间接征象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我院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171例眼眶爆裂骨折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并行轴位、冠状位、斜矢状位MPR重建。结果:单侧眶内壁骨折120例,单侧眶下壁骨折12例,单侧眶内壁及眶下壁均骨折27例,单侧内下壁隅角区骨折7例,双侧眶内壁骨折5例。其中骨折伴发的征象有眼睑鼻根及面部肿胀、眼外肌增粗移位及嵌顿、视神经挫伤、球后脂肪间隙模糊、球后血肿、副鼻窦积血积液、眶内脂肪疝入邻近窦腔等18种征象共计336处。邻近的颅面部其他部位的骨折如鼻骨、上颌骨额突、鼻中隔、上颌窦壁等12个部位共计116处。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MPR重建不仅能对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征象做出诊断,对它的间接征象亦能做出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眶底壁骨折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医疗机构17例颌面部外伤CT轴位上眶底壁骨折的影像资料。结果眼眶爆裂性骨折12例,复合型骨折5例其中4例在首次CT轴位扫描未识别眶底壁深部骨折而遗漏诊断,经本中心阅片再建议行CT冠状面成像后显示眶底壁骨折征象。结合眼眶解剖结构与CT轴位成像的关系,提出了CT轴位上眶底壁骨折征象“悬硕”或“底陷”征.即CT轴位影像表现——上颌窦腔内上份显示无定形斑片状或类卵圆形软组织影,边缘部位嵌顿细小条形骨嵴影。结论颌面部外伤后CT轴位图像显示上颔窦腔内“悬硕”或“底陷”征是诊断眶底壁爆裂骨折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3.
CT诊断眼眶爆裂骨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眼眶爆裂骨折CT表现的探讨,达到对本病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79例眼眶爆裂骨折的临床表现、CT征象及好发部位。结果:眼眶骨折的直接征象是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移位及曲度失常。根据骨折的特点将眼眶骨折分为三类,即单眶壁骨折,多眶壁骨折,并发其他面部直接骨折的眼眶骨折。眼眶爆裂骨折最好发于眼眶内侧壁和底壁,占96.2%。副鼻窦内“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结论:CT诊断眼眶爆裂骨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74例眼眶骨折患者行CT扫描,部分做后处理。结果CT所见直接征象为眼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骨质凹陷,而眶内积气、眼内肌肿胀、筛窦积液等为间接征象,"泪滴征"是诊断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CT扫描能准确显示眼眶壁骨折的征象,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眼眶爆裂骨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7倒眼眶爆裂骨折的临床及CT表现及好发部位。【结果】眼眶骨折,直接征象是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移位及曲度失常。根据骨折的特点可将眼眶骨折分为三类,即单眼眶骨折,多眼眶骨折,并发其他面部直接骨折的眼眶骨折。眼眶爆裂骨折最好发于眼眶内侧壁和底壁,占93.6%。副鼻窦内“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结论】CT对早期诊断眼眶爆裂骨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眶内隐匿性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眶内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摄眼眶X线片和眼眶CT横断扫描,其中9例加扫眼眶冠状位。结果23例中,眶内壁骨折12例,底壁骨折9例,顶壁骨折2例,8例无直接骨折征像(约占348%)。结论CT检查对眶内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有外伤史,临床怀疑有骨折,应常规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眶骨折的螺旋CT(SCT)表现,评价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60例眼眶骨折行SCT容积扫描得到常规轴位像后,通过重建得到多平面(MPR)图像,根据图像分析并结合临床征象,其中54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结果眼眶骨折的直接CT征象为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凹陷及曲度失常;上颌窦腔出现"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眼外肌明显嵌顿及眼球内陷和牵拉试验阳性是手术治疗的指征。结论SCT容积扫描多平面像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眼眶骨折,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眶爆裂性骨折的cT征象及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在眼眶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轴扫及冠扫,分析骨折的CT征象,并将两种扫描技术所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中,CT显示直接征象21例,间接征象27例。冠状位扫描显示直接征象15例,6例上下走行的骨折显示不清,“泪滴征”8例;横断位扫描显示直接征象18例,3例前后走行的骨折未能显示,“泪滴征”均未显示。其他间接征象在冠状、横断位扫描均可显示。结论: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较大,冠状位与横断位相互补充,有利于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眼眶爆裂性骨折(BOF)分类诊断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方法符合纳入条件的眼眶BOF患者133例(135个眼眶)。从CT图文报告工作站调阅其原始诊断结果作为原始诊断组(组1);由2名富有颌面部疾病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再次进行阅图诊断,其结果作为"再次诊断组"(组2)。采用Kappa统计量(k值)评价两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以纳入病例为金标准,用约登指数分别评价两组对各类型眼眶BOF诊断试验的有效性。结果单纯内壁骨折、单纯眶底骨折和眶内下壁(眶底和内壁)骨折分别占58.52%、26.67%和14.81%。两组对单纯内壁骨折诊断的一致性很高(k=0.91,95%CI 0.84~0.98),对单纯眶底骨折和内下壁骨折诊断的一致性较高,k值分别为0.65(95%CI 0.51~0.80)和0.66(95%CI 0.49~0.84)。两组间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各类型眼眶BOF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眶容积的CT测量在眼眶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应用CT测量和计算机软件,对78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患侧和对侧正常眼的眼眶分别行轴扫和冠状扫描,并计算双侧眼眶容积平均值之差。结果患眼眼眶容积比对侧键眼眼眶容积增加,其增加量与眼球内陷度接近正相关即眼眶容积增加1 ml,眼球内陷数约为0.9 mm。采用轴位和冠状位两种方法测量两侧眼眶容积的平均值之差分别为:眼眶下壁骨折为0.35 ml、2.251 ml,内壁骨折为3.06 ml0、.51 ml,内壁联合下壁骨折为3.64 ml、3.31 ml。行眼眶整复手术的患者患侧与健侧的眶容积差值的平均值为3.43 ml。结论眼眶内壁骨折可选择轴位扫描,下壁骨折可选择冠状位扫描,内壁联合下壁骨折选择两种扫描均可。外伤后早期进行眼眶容积测量,可预测发生眼球内陷的程度,为是否行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高分辨率CT在诊断眶内壁骨折中的误诊原因。方法:对40例经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为眶内壁骨折的患者应用HRCT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单纯HRCT和HRCT结合MPR、VR技术诊断眶内壁骨折的差异的原因。结果:采用HRCT在不伴明显移位的线性骨折中8处(8/25)误诊为筛孔,复合型骨折中7处(7/11)将筛孔误诊为骨折。单纯HRCT和HRCT结合MPR、VR技术诊断眶内壁骨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CT结合MPR、VR技术可以准确诊断有无骨折、准确区分不伴明显移位的线性骨折和筛孔。结论:不结合MPR、VR技术的单纯HRCT诊断眶内壁骨折存在误诊可能。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MPR图像对外伤性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位MPR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外伤性眼眶损伤患者,分析轴位、多方位MPR图像显示眼眶骨折的能力.结果 68例中,轴位像显示骨折63例,效果最佳者39例,主要为眶内、外侧壁骨折;冠状位像显示骨折68例,最佳者共66例;矢状位图像显示骨折43例,最佳者共27例,主要为眶上、下壁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 MPR对外伤性眼眶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鼻泪管骨折HRCT扫描及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泪管骨折HRCT扫描方法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HRCT横断及冠状扫描25例鼻泪管骨折病人,其中21例为临床眶骨骨折病人,只有4例出现典型伯临床表现:溢泪,伴有泪囊内积脓后才行CT检查。结果:18例为双侧鼻泪管骨折,7例为单侧鼻泪管骨折,所有病人均合并其他骨折。25例鼻泪管骨折在HRCT横断扫描均可显示,但冠扫只显示4例,横断扫描显示鼻泪管优于冠状扫描。结论:HRCT扫描能清楚显示鼻泪管骨折,对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手术证实的11例眶爆裂骨折进行回顾性影像学分析。单纯骨折占63.6%,其X线表现:眶内壁骨折表现①患侧筛窦模糊;②眶内壁欠规则、内陷、断裂。眶下壁骨折表现①眶下壁凹陷、正常眶缘“双线”消失、两线距离增宽;②眶下壁或/和眶环断裂伴骨折碎片;③眶软组织向邻近上颌窦脱垂呈息肉样肿块;④患侧上颌窦模糊。复合骨折占36.4%。可伴眶窝为中心的颜面中1/3部分骨折。CT表现:①眶壁骨折、骨折碎片及邻近上颌骨、面骨及颅骨骨折;②眼肌肿胀嵌入、移位;③眶内脂肪、出血及血肿。MRI表现:①患侧上颌窦或/和筛窦T_1W,T_2W均呈高信号,但不均匀;②视神经弯曲、眼肌及部分脂肪可疝入邻近筛窦和上颌窦。最后对本病的影像学方法评价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陆洪兴  孔江明 《浙江临床医学》2004,6(7):560-560,562
眼眶暴裂骨折是指外力作用于眼部使眶内压骤然增高致眼眶壁内部发生骨折而眶缘无骨折.可由车祸、拳击伤等原因引起.作者收集了1997年2月~2003年5月间眼外伤中有完整数据的60例CT扫描表现为单纯眼眶内壁暴裂骨折的病例作一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评价筛骨眶板骨折的CT征象对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6例筛骨眶板骨折患者的CT资料,男,40例,女,6例,轴位扫描38例,冠状位扫描8例,其中42例行HRCT扫描。结果:清楚显示骨折线的46例,结论:CT、特别是HRCT能细致显示筛骨眶板的解剖结构,能清楚显示筛骨眶板骨折的直接,间接征象和并发症,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认识鼻骨及上颌骨额突骨折的CT征象,总结误诊原因。方法:对86例经螺旋CT冠扫诊断骨折的病例,再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比较两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共误诊13例;12例疑似病例7例得到证实,5例证实为鼻骨正常变异;另有11例眼眶内壁骨折被漏诊。结论:螺旋CT诊断鼻部骨折存在局限性;多层CT扫描是目前最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1例(36眶)病理诊断为眼眶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行CT检查,并有20例(22眶)行CT增强扫描,14例(16眶)行MRI检查,4例(5眶)行MRI增强扫描(T1WI、脂肪抑制),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CT密度、MRI信号表现、以及MRI信号表现与CT密度的关系。结果:29例(34眶)呈均匀、近均匀软组织密度,均匀或近均匀信号表现;2例(2眶)不均匀软组织密度,MRI检查均为以长T1、短T2为主的不均匀信号表现。结论:原发性眼眶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眼眶骨折伴复视的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眼眶骨折伴复视的CT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68例(70只眼)眼眶骨折伴复视病例的CT图像和专科检查资料,进行定位诊断和骨折分型。结果 70只眼中眶底爆裂性骨折45只眼(其中15只眼合并眶内侧壁骨折),眶底非爆裂性骨折10只,鼻眶骨折5只眼,颧骨骨折5只眼,眶上部骨折5只眼。CT(横轴位结合冠状位)检查诊断眼眶骨折的准确率可达100%。68例中64例临床出现垂直复视,3例为 水平复视。结论 CT可以准确诊断眼眶骨折部位燕分型,帮助鉴别产生复视的原因,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72例眼眶内侧壁爆裂性骨折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高分辨率CT对该病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对72例眼眶内侧壁爆裂性骨折患者行HRCT检查,层厚3mm,层距2mm,扫描范围为眶上缘到眶下缘,骨算法重建图象。结果:72例眼眶内侧壁爆裂性骨折患者中,表现为眶内侧壁骨质不连续、眶壁局部凹陷者为72例,同时合并有内直肌挫伤、筛窦积液、眼睑及眶内积气、眶内血肿等45例。结论:HRCT能准确显示眶内侧壁骨折及周围软组织、副鼻窦的变化情况,是临床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