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7~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检测两组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P<0.05);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效果优于胞二磷胆碱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9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参附注射液及神经节苷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神经节苷脂及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d-10d NBNA评分(≥35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接诊的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参与研究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血压、血糖控制、平衡水电解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节苷脂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比较两组新生儿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行为神经评分。结果观察组增加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方式(P0.05),且经治疗后的行为神经评分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神经节苷脂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神经节苷脂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简称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符合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组1996年杭州会议上制定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点神经节苷脂,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止抽、意识恢复、青紫缓解、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恢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残率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颜鹏飞  付钦啸 《安徽医学》2011,(9):1297-1298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9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参附注射液及神经节苷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2%。治疗组显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骆爱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39-140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4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神经节苷脂及复方丹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4%。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HIE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儿NBN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治疗中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具有确切疗效,可大幅改善患儿行为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9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参附注射液及神经节苷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并分析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的44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疗法结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的6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8.5%,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彭瀚生 《华夏医学》2014,27(1):27-28
目的: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患儿脐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为防治婴幼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26例为观察组,同期出生的2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脐血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果:对照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值为(8.3±2.6)μg/L,而观察组为(38.5±18.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患儿脐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缺氧缺血性脑病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神经功能及炎性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海南省老年病医院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并比较ADL评分、NIHSS评分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00%vs.80.00%,χ2/P=6.061/0.014);2组患者治疗后MCA、ACA血流速度,血清NGF、BDNF、IL-10水平,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SE、S100-β、TNF-α、CRP、MCP-1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CA、ACA血流水平,血清NGF、BDNF、IL-10水平,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P=4.450/0.001,4.317/0.001,3.315/0.001,10.420/0.001,6.274/0.001,7.507/0.001),NSE、S100-β、TNF-α、CRP、MCP-1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P=7.963/0.001,5.212/0.001,13.450/0.001,14.840/0.001,11.650/0.001,6.385/0.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脑血流动力,通过调控NGF、NSE、BDNF水平,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炎性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晚孕超声检查相关指标(MCA、UmA)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114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的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别,并做好诊断的实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流参数之fd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孕妇进行中期和晚期的超声检查能够提示颅内缺氧缺血性改变,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依据,有明显的羊水过少、混浊和UGR且伴有异常MCAPI、UmAPI的孕妇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临床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4.
MeasurementsOfCerebralBloodFlowinPostasphyxiatedNewbornsbyColorDopplerImaging(CDI)CHANGLiwen(常立文);WANGYuanfang(汪元芳);LIUWanjun...  相似文献   

15.
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中西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动脉血流指标[左大脑后动脉(LPC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1);治疗后两组LPCA、RP-CA、LVA、RVA、BA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PCA、RPCA、LVA、RV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耳穴压豆配合中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与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敏遐  侯燕明  林冬云 《吉林医学》2010,(33):5956-5957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脑CT变化、检查血清超氧物歧化酶及血清丙二醛水平及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细胞生长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细胞生长肽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患儿智能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智能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压氧联合细胞生长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优于单用高压氧治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头颅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和颅内结构改变在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检测58例HIE患儿及20例正常出生1~2 d内新生儿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参数及脑组织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出生1~2 d内窒息的早产儿及足月儿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及舒张末期流速(Vd)较对照组下降,阻力指数较对照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或单侧侧脑室冠状面前角变小,甚至不显示,侧脑室周边脑组织回声增强,呈放射状或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结论 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对诊断HIE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汤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2019年4月—12月期间收治的A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的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脉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血清炎症水平[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14 d后NIHSS、ADL评分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ACA、PCA血流速度,RI、PI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14 d后ACA、PCA血流速度,RI、P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MC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14 d后MC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清IL-6、TNF-α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IL-10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14 d后血清IL-6、TNF-α降低水平、IL-10升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异常的理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论桂枝茯苓汤辅助治疗ACI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侧支循环血流速度、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炎症反应,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LPA)、白细胞介素(IL)、神经功能指标及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68例同龄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LPA、IL、神经功能指标及甲襞微循环指标,同时比较观察组患者不同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者的上述统计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LPA、IL、神经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甲襞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其中发作频率较高及持续时间较长者的血清LPA、IL、神经功能指标均高于发作频率较低及持续时间较短者,甲襞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发作频率较低及持续时间较短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LPA、IL、神经功能指标及甲襞微循环呈现较差的状态,且不同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者之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