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包埋方法钛铸件的成孔性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不同包埋方法铸造的纯钛铸件的成孔性是否影响其力学性能。方法 :采用三种不同的铸模包埋方法 ,离心铸造商业纯钦 ,经X探伤 ,计算机图象分析 ,金相照片 ,显微硬度及力学测试。结果 :结果表明①一次包埋法铸件气孔明显少于两次包埋法 ;②铸件内较大气孔严重影响力学性能 ;结论 :包埋料和铸型形状与铸件气孔有密切关系。建议铸钛义齿 ,常规作X探伤检查  相似文献   

2.
自制钛包埋方法和铸模冷却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合考察不同包埋方法和铸模冷却方式对自制铸钛包埋材料纯钛铸件多种性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自制铸钛包埋材料的一次包埋法和二次包埋法对纯钛铸件的流铸率和全冠铸造精度的影响,以及铸造后铸圈自然冷却方式和骤冷方式对纯钛铸件的反应层、力学性能及全冠铸造精度的影响。结果 一次包埋组和二次包埋组钛铸件的流铸率均为100%,但一次包埋组铸钛全冠适合性较好,达到临床要求。自然冷却组钛铸件表面的反应层厚度(115 μm)较骤冷组(100 μm)厚,铸件强度较骤冷组高(P<0.05),而两组的延伸率无统计学差异:自然冷却组全冠适合性较好,达到临床要求。结论 自制铸钛包埋材料试料宜采用一次包埋法和铸模自然冷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不同铸造条件对纯钛铸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包埋料及铸造温度等铸造条件对纯钛铸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铸型用氧化锆包埋料内包埋后再用磷酸盐包埋料包埋或只用磷酸盐包埋料包埋片状蜡型,用LZ型牙科铸钛机分别在室温、300℃和900℃条件下铸造Gr2型纯钛,并分别用磷酸盐和硅酸乙酯包埋料常规包埋铸造钴铬(Co-Cr)合金作比较,使用表面粗糙度仪对铸件的表面粗糙度(Ra)进行测定。结果:铸造纯钛时,使用氧化锆内包埋且铸型温度在300℃或室温铸造的纯钛铸件Ra值无显著差别(P>0.05),且低于其它条件下铸造的纯钛铸件和常规铸造的(Co-Cr)合金的表面粗糙度(P<0.01)。结论:使用氧化锆内包埋且铸型温度在300℃以下铸造Gr2型纯钛,其铸件表面粗糙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钛铸件质量与包埋材料关系已成为口腔材料学研究热点之一。进口铸钛包埋材料虽好但价格昂贵。本研究使用我科自配ZrP99铸钛包埋材料包埋铸造钛件,通过检测不同铸模温度时钛铸件的金属表面性状、内部气孔含量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改良型FUS- invest锆系铸钛冠桥专用包埋材料对包埋铸造的纯钛铸件表面反应层的影响。方法制备10 mm×10 mm×1 mm的纯钛铸件,对其表面反应层进行能谱分析、金相观察及显微维氏硬度的测量。结果金相观察可见反应层不明显,富Si层难以分辨,针状结晶层散在分布于表面钛基体之间,其进入深度约55 μm;能谱分析显示Si、Zr等元素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少;显微维氏硬度从表面至基体由高到低下降趋势明显,距表面约75 μm以后与钛基体硬度值接近。结论改良型FUS- invest锆系铸钛冠桥专用包埋材料铸造的纯钛铸件表面反应层由改良前85 μm降低为55 μm。  相似文献   

6.
烧烤及铸造温度对纯钛铸件表面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磷酸盐包埋料为主,配制不同粒度的耐火材料和不同比例的结合剂作为纯钛铸造的包埋料。并对其不同烧烤温度和铸造温度下铸造成形的铸件进行X线内部检查与表面光洁度、表面硬度及金相显微观察等。结果表明降低耐火材料的粒度和结合剂中的磷氨含量,用高温加热、低温铸造的方法可以减少纯钛表面层与包埋料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石墨和磷酸盐包埋料对纯钛铸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石墨及磷酸盐包埋料所致纯钛铸件表面结构的改变对纯钛铸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用石墨和磷酸盐包埋料铸造加工圆片状铸件若干,以相同规格的牙胶为对照,分打磨抛光前后共4组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粘膜刺激试验。结果: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件和我国医用生物材料性能测试标准,4组试件的细胞毒性试验均为I级,病理反应分级均为0级,结论:两种包埋料所致纯钛铸件表面结构的变化未导致其生物学性能方面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纯钛铸造应用于种植体上部结构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选用生物相容性及弹性模量良好的、软质纯钛作为种植体上部结构的修复受到关注。本文讨论了在纯钛铸造中熔钛与包埋料的反应,铸流率、铸造精度和铸件表面装饰材料的难题,提出了纯钛铸件与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行研发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和商品铸钛包埋材料铸造纯钛铸件的表面粗糙度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20 mm×20 mm×0.5 mm的蜡型6片,分为A、B两组,每组3片,分别用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和商品铸钛包埋材料( Rematitan Plus)包埋铸造纯钛铸件.表面粗糙度检查仪测试铸件表面粗糙度,每个铸件测试3个部位,表面描记长度为5.6 mm,比较两组铸件表面粗糙度Ra值的差异.结果 A组铸件表面粗糙度Ra值为(1.72±0.08) μm,小于B组[(1.91 ±0.1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所铸钝钛铸件的表面粗糙度比目前临床常用的商品铸钛包埋材料所铸钝钛铸件表面粗糙度小,可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X线检查锆英石作为铸型内包埋料时片状钛铸件的气孔率,并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反应层结构。同时,采用EDAX分析了包埋料中的元素在钛铸件表面的分布。结果表明:钛铸件的气孔率为1.21%;反应层厚度为50μm,其结构从内向外可分为5层:烧结层、α层、富Si层、针状结晶层和氧扩散层,且包埋料中的元素在各层含量也不同。尽管如此,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锆英石作铸钛的内包埋料,铸出的钛铸件表面呈橙黄色,光滑无裂纹,铸件表面的包埋料只需用简单的振动法即可去除。制作的冠、桥及义齿支架适合性好,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的退火方式对牙科纯钛铸造后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在非真空和真空2 种退火方式下,对牙用纯钛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3种力学指标进行测试;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铸件的显微组织结构及断口形貌.结果: 当非真空退火温度为700~800 ℃时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均有所提高,真空退火温度为750~850 ℃时,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均有所提高;700 ℃非真空处理组的力学拉伸性能、金相结构及断口形貌均为最佳,即力学性能最优良.结论: 通过热处理可以提高牙科铸造纯钛的力学性能,真空退火后铸件的力学性能提高值低于非真空退火.  相似文献   

12.
铸造方式对纯钛铸件表面性状及流铸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通过改变石英粒度和调整磷酸盐结合剂的成份配制三种铸钛实验包埋料,观察铸造方式及铸造温度对纯钛铸件表面性状及流铸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加压铸造和300℃铸造的铸件表面粗试明显高于离心铸造。室温铸造时两种铸造方式的铸件表明硬度明显低于300℃铸宾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国产LZ型牙科铸钛机铸造性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钛作为口腔修复的新型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熔点高,极易氧化,钛铁铸造十分困难。笔者依靠医工结合研制出第一台国产离心-真空-压力铸钛机,经铸造纯钛测试结果表明:钛铸件外观完整,X线显示内部有少量微小气孔Knoop氏显微硬度从表层到内部逐渐减小,硬化层厚75μm,0.68mm厚度蜡网钛的铸流率为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包埋材料(FUS-invest)中各组分对纯钛铸件反应层的影响。方法使用FUS-invest包埋并铸造10 mm×10 mm×1 mm的纯钛试样3片,观察反应层的金相,对反应层进行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EDS),测量显微维氏硬度。结果反应层的金相主要为粗大的片状α晶内结构,显微维氏硬度值在距表面105 μm后较为恒定,范围为243~314 MPa。XRD显示反应层中除了钛基体外,主要由ZrO2、SiO2、Mg2TiO4及TiO2组成。EDS检测到的元素除了钛元素外,主要为Al、Si、Zr和Cl。结论使用FUS-invest包埋材料铸造的纯钛铸件产生的反应层较薄,金相结构没有显著改变,适合作为纯钛铸造的专用包埋材料。  相似文献   

15.
牙科精密铸钛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钛制冠桥,可摘义齿支架已应用于临床,但钛的铸造技术尚待改进。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牙科铸钛技术的研究;介绍国外对牙科铸钛机,包埋料,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对各种牙科铸钛机的可铸性能,包埋料的理化性能对钛铸件质量的影响,铸模温度对钛铸伯质量的影响,以及铸道的设计对钛铸件质量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铸钛包埋材料在不同铸模温度下对纯钛铸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inman的测试方法,制作20mm×20mm×0.85mm、具有10×10格的网状蜡型,分别在铸模温度为400℃、600℃、800℃进行铸造。铸造完成后,统计钛铸件的格数和边数,分别计算蜡型和铸件格数与边数的百分比。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新型铸钛包埋材料模型烧结后的显微结构.进一步判断影响铸流率的原因。结果纯钛在400℃、600℃、800℃铸模温度下的铸流率均为100%。扫描电镜下观察.新型铸钛包埋材料间有大量细小的孔隙.且相互交错贯通。表明自制包埋料透气性能良好。结论新型铸钛包埋材料的铸流率测试结果良好.说明在600℃~800℃的温度范围内的铸流率均足以满足临床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激光焊接间距对牙科铸造纯钛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激光焊接铸造纯钛时不同的焊接间距对纯钛性能的影响。方法:将铸造钛试样按照焊接间距的大小分为4组:0.00、0.25、0.50、1.00mm组,肉眼、扫描电镜观察焊缝区外观,测试焊件的抗拉强度,整铸件为对照组。结果:各试验组焊缝区显示全层焊透、无明显气孔等焊接缺陷,断口电镜显示为延展性(韧窝)与脆性(气孔、裂纹)共存的形貌。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抗拉强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的焊接间距对铸钛的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铸模温度对铸钛机械性能及表面反应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钛在高温状态下化学性能活泼,易氧化且与包埋料发生化学反应。我们采用拉伸试验及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铸模温度对铸钛机械性能及表面反应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铸模温度升高,铸钛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增加而延伸率下降,同时,铸钛表面硬化层增厚。用室温铸模铸造时钛铸件表面硬化层厚50μm,用850℃铸模铸造时钛铸件表面硬化层厚125μm。SXmacro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显示,锆、铝二元素在钛铸件表面扩散深度不随铸模温度增高而加深,但硅元素的扩散则随铸模温度升高而加深。室温铸造时硅元素的扩散深度为30μm,850℃铸造时已达90μm。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制作铸钛修复体时,必须考虑铸模温度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铸造性能。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完成。选择国产纯钛与Ti-6Al-4V合金为2个处理组,进口纯钛为对照组。制作规格为20 mm×20 mm×0.76 mm、具有7×6格栅网的网状蜡型18个;制作直径3.5 mm、长度10 mm的棒状蜡型6个。将2种蜡型随机分配到2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中,每组网状蜡型6个,棒状蜡型2个。所有蜡型经包埋、焙烧、铸造过程最终得到相应的铸件。分别从铸件表面性状、铸流率、内部气孔情况、表面反应层情况等方面评价国产纯钛、Ti-6Al-4V合金与进口纯钛铸造性能的差异。结果 (1)表面性状:进口纯钛组网状铸件表面均无残缺不全,没有缩孔、粘砂及铸造缺陷现象,外观为银灰色;国产纯钛组有2个网状试件表面结构不够完整,Ti-6Al-4V合金组有1个网状试件结构不够完整,所有试件均无缩孔,无明显粘砂,表面呈银灰色。(2)铸流率:国产纯钛、Ti-6Al-4V合金和进口纯钛3种钛材在同等条件下的铸流率分别为95%、94%和100%,进口纯钛比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铸流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5)。(3)内部气孔:X线检查显示,国产纯钛、Ti-6Al-4V合金和进口纯钛3种钛材铸件的内部均有少量小气孔,且都位于铸件的远心端,其大小和数量无明显差别。(4)表面反应层:3种钛材铸件在500倍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均可见表面存在大量孔隙,微观结构较为疏松,放大2000倍后可发现大量相互交错的孔隙,形态不规则;表面反应层主要成分线分析结果均显示在表层显微组织结构中除了Ti元素以外,有其他杂质元素存在;表面显微硬度值均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直至慢慢平缓,提示铸件表面硬度较内部硬度高。结论国产纯钛和Ti-6Al-4V合金的铸流率与进口纯钛有差异,但均符合临床使用的要求。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的铸模冷却方式对牙科纯钛铸造后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在冷水和自然冷却两种铸模冷却方式下,对牙用纯钛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3种力学指标进行测试;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铸件的显微组织结构及断口形貌。结果:牙科纯钛在铸造后冷水组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高于自然冷却组,而延伸率低于自然冷却组。显微组织结构显示冷水组和自然冷却组中均可见晶粒粗大的片层状组织,冷水组的晶粒相对细小,但条索状α相交错排列。断口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自然冷却组与冷水组相比韧窝大而深。结论:为使牙科纯钛铸件拥有更好的塑性,铸造完成的铸模宜采用自然冷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