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0月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的患者89例,观察手术成功率、造影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87例患者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检出78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9例患者存在颅外段脑血管狭窄,5例患者存在颅内段脑血管狭窄,4例患者存在颅内段及颅外段脑血管狭窄,并检出颅内动脉瘤1例。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7.70%、93.10%和96.55%。术中及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右桡动脉闭塞外,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51岁,因“活动后胸痛、气促3年,加重1个月余”于2012年10月10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最高达200/110mmHg(1rnmHg:0.133kPa),平素规律口服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等药物,未监测血压。发现室间隔缺损20余年。2012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分布为右优势型,各分支未见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3.
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195例冠心病患者,Allen试验正常,随机分为左桡动脉组(98例)和右桡动脉组(97例).冠状动脉造影选用5 F TIG造影导管.对两种途径在穿刺时间、X线光照时间、造影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左、右桡动脉组穿刺时间[(2.25±15 1.58)min比(2.19±1.62)min]、X线光照时间[(3.12±1.53)min比(3.21±1.49)min]、造影时间[(12.87±2.52)min比(12.98±2.85)min]、穿刺成功率(95.92%比95.88%)、造影成功率(94.90%比94.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桡动脉途径能很好地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可选择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 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保健与生活》2020,(1):64-64
我今年62岁,近期常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医生怀疑我患有冠心病,建议做冠状动脉造影术。我听说做这个检查风险较大,是这样吗?山西阳泉邱建伟冠状动脉造影是将特制的导管经周围动脉,分别送到心脏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处,然后注入造影剂,使得冠状动脉显影,并拍摄成像,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例1男71岁,1986年8月出现劳累胸闷、憋气,含服硝酸甘油症状可缓解,诊断为冠心病,予以扩冠治疗.1998年3月症状加重,出现夜间胸闷、心前区疼痛,出汗,发作频繁,于5月20日院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左前降支主干局限性狭窄80%,回旋支中段狭窄50%~60%,6月16日行前降支血管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因术中发作心绞痛,未对其它冠脉病变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7岁.主因"反复发作劳力相关性左侧牙痛1年半,再发半个月"于2009年11月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8月到我院就诊,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治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近中段局限性狭窄95%,左前降支(LAD)中段管样狭窄50%",于LCX病变处植入3.0mm×15.0mm药物洗脱支架1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并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140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显示结果的对照:敏感度为75.64%、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81.94%、阴性预测值为84.55%、准确度为83.59%。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冠状动脉形态学进行良好评价,从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9.
例1男71岁,1986年8月出现劳累胸闷、憋气,含服硝酸甘油症状可缓解,诊断为冠心病,予以扩冠治疗~1998年3月症状加重,出现夜间胸闷、心前区疼痛.出汗,发作频繁,于5月20日院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左前降支主下局限性狭窄80%,回旋支中段狭窄50%~60%,6月16日行前降支血管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因术中发作心绞痛,未对其它冠脉病变进行处理。9月中旬(支架植入后4个月),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20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结合原始数据、曲面重组以及容积重组等三维技术,对患者的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变异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通过诊断得知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伴左位主动脉弓患者80例,其中单纯性45例,合并一侧椎动脉起源异常15例,合并双侧颈总动脉共干20例;Kommerell憩室15例,未发现一例Kommerell憩室患者出现动脉瘤样变异症状.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以及其它动脉弓分支的变异情况能够进行很好的诊断与分析,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32例PSVT患者行RFCA治疗.合并冠心病患者RFCA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情况决定是否RFCA;4例患者行右房房速、房室结双径路RFCA时使用了0~1号Swartz鞘;2例主动脉瓣狭窄左侧旁道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后于二尖瓣瓣上消融;8例左侧旁道合并腹主动脉扭曲畸形患者术中使用长血管鞘,5例左侧旁道合并升主动脉迂曲延长患者术中使用0号Swartz鞘.结果32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RFCA,5例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病变血管狭窄75%~90%,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RFCA;高血压病患者术中有11例出现血压升高需临时加用降压药物;19例合并心脏血管瓣膜病变患者术中使用了特殊的血管鞘和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1例术中、2例动脉鞘拔管后即刻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介导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老年患者PSVT患者行RFCA是安全的,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0岁.因右上腹反复发作性绞痛伴发热、黄疸28年,并逐年加重于1988年8月24日以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入院.检查:T38.2℃右上腹胆囊区压痛( ),莫非氏征及肝区击痛( ),侧卧位脾大肋下3cm,B超提示,右肝管内结石,脾脏增大.BERCP意见:右肝管内数枚大小不等结石.1988年8月29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胆囊切除术.术后诊断:胆囊感染,慢性胆囊炎,右肝内胆管结石,左肝缺如、胆囊管及胆总管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4.
士效忠  楚强 《现代保健》2009,(27):22-23
目的分析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下壁AMI患者,选择发病当日典型AMI心电图测量ST段水平和住院1~2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左前降支动脉与ST段变化的关系。结果38例患者分两组,A组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87.5%和23.6%和19.0%.P〈0.01)。主要与并发左前降支病变有关。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B组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54.5%和23.6%,P〈0.01)。结论下壁AMT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与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方法与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瘘的患者共22例,对其超声心动图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中,右冠状动脉瘘共17例,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共13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共2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共1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共1例;左冠状动脉瘘共5例,其中左冠状动脉右室瘘共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共1例,左冠状动脉左室瘘共1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患者冠状动脉瘘的引流部位、起源以及走行方式.结论?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瘘进行诊断具有准确性与特异性,且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强,应作为诊断该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心房颤动与冠心病关系.方法分析84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58例中老年人心房颤动伴或不伴有心绞痛及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患者(A组和B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同时随机选择70例与房颤组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显著差异,非心房颤动同时伴有心绞痛及(或)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患者(C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B和C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66.7%、25.8%和74.2%,A组、C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在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以单支、双支及中、重度狭窄为主.B组为冠状动脉单支、轻度病变.结论中老年房颤伴有心绞痛或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者提示有冠心病可能.而单纯性心房颤动中老年人诊断冠心病时,应全面分析,必要时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79年9月,对门诊病人作血管造影和介入性放射学的安全及费用效益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为期三年。检查前病人进一餐丰富的饭或全流汁饮食。住门诊外科。大部份病人仅需口服2.5-10mg安定药。检查后,回门诊病房护理观察3-4小时。如果病人的脉搏、呼吸、血压、体温正常,以及动脉切口稳定后三小时,即可出院。注意在一天内只能作一般活动。至1980年9月,门诊检查79例,切开右股动脉56例,两侧股动脉6例,右股动脉5例,右股动脉、右腋动脉、经皮越肝胆道造影各2例。用动脉切开针作股动脉血管造影,其他血管造影皆用5.0-7.0F的导管在股动脉或腋动脉进行。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三十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相应的护理技术在过去近十年里有着明显的改进.本文以穿刺股动脉途径为重点综述国外PTCA术后留置动脉鞘管的护理进展:动脉外鞘管拔除责任者、拔除时间、拔管后局部压迫方法等内容,旨在提升PTCA术后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中使用冠状动脉造影有如下方法:一种是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另一种是经挠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本文就云南罗平人民医院一例冠脉动脉造影不典型造影剂过敏的抢救作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2000年3月-2002年8月共对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男35例,女23例,年龄9-74岁,平均年龄38.6岁,临床表现:头痛58例、呕吐21例、神经功能障碍14例、昏迷5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诊断均为SAH。1.2方法使用德国SIEMENSAngiostarPlus数字减影机,采用改良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分别置入5F导管鞘、导丝、脑造影管(单弯或多弯),透视下插入主动脉弓水平,再分别超选入各个动脉分支(包括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