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以来我们采用颈动脉加压输注多种药物治疗脑梗死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包括颈动脉系统的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8岁~73岁。多数患者于起病后1周内接受治疗,少数于3周后入院治疗。经6次治疗后(隔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分析颈动脉注射血栓通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自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颈动脉注射血栓通;对照组患者给予脉络宁+低分子右旋糖酐液。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颈动脉注射血栓通可有效治疗脑血栓症状,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脑血栓患者9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比组(46例)。对比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单独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治疗率高于对比组、NIHSS评分高于对比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对比组患者的面积,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不大,P0.05。结论: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治疗脑血栓,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其治疗效果显著,药物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对象:我院近2年收治的83例脑血栓患者。患者分组方法:掷硬币法。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辛伐他汀组两个组别。常规组行常规疗法治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指标:(1)脑血栓治疗效果;(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的差异。结果 (1)辛伐他汀组相比于常规组脑血栓治疗效果更高,χ~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2)治疗前两组颈动脉斑块厚度、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相似,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相比于常规组颈动脉斑块厚度、血脂TC、TG、LDL-C、HDL-C水平改善更显著,t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小颈动脉斑块厚度,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治疗脑血栓中的临床疗效,以更好地指导脑血栓的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P<0.05);治疗6个月、9个月后,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IM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可显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穿刺注射蝮蛇抗栓酶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索冬卫郎春华1(郑州铁路分局医院郑州市450003)众所周知,脑梗塞病占脑血管病的80%左右,所以治疗脑梗塞,特别是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问题,我院采用颈动脉穿刺注射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形成性脑梗塞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奚瑞泽 《海峡药学》2015,(2):129-130
目的通过观察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药物治疗前后的超声造影情况,研究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硬化斑块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提高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体内斑块的数目,再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再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内血管的生成情况。结果随着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硬化斑块药物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患者体内的斑块不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结论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体内的病变情况,医生可以根据超声造影结果更改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对其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脑血栓形成(C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38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9例,显效70例,恶化5例,死亡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及早给予脑血栓形成患者药物治疗,可防止患者血栓继续扩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戴文 《家庭医药》2016,(6):84-85
目的:分析脑血栓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常规治疗+辛伐他汀)各31例。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值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29例(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例(74.2%);治疗1个月、5个月后,试验组颈动脉IMT值降低至(1.40±0.23)mm、(1.26±0.13)mm,对照组降低至(1.53±0.25)mm、(1.43±0.20)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栓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辛伐他汀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于吉安县中医院就诊的脑血栓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观察组给予降纤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NIHSS)评分、起效时间及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脑血栓不仅可有效改善疗效,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我国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城市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致残率、致死率相当高,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传统的给药方法见效慢,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颈动脉给药为经皮穿刺,直接将药物注人颈动脉内,利用血流将药物送至颈动脉的供应区,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血栓病患,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研究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显著优于对照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IHSS、Barthel指数、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减轻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患者动脉斑块的厚度和面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韩立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7-558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临床治疗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出血性脑梗死一般都出现在梗死溶栓后24~72h内,且病死率较高。血管梗死溶栓后72h以后发生出血的发生概率小病死率低。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原因可分为梗死血管边缘片状、条带状少量出血、梗死血管斑片状少量出血及血肿。结论预防出血性脑梗死首先要在脑血栓治疗后及时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与必要的治疗。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治疗方法,治疗时间和治疗药物有很大关系,发病早期使用的溶栓药物、抗凝血剂和扩张血管药物的时机对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息息相关。另外,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的脑梗死的治疗康复活动、情绪控制也有一定关系。因此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并进行脱水治疗,对患者进行扩张血管尤其是抗凝血的治疗决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自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11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和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颈动脉的斑块面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颈动脉的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结论给予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6年诊断标准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患者在住院后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在治疗后比较患者颈动脉斑块IMT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IMT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前颈动脉斑块IMT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变状况,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梗塞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加压滴注药物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方法治疗组脑梗塞患者100例,应用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对照组脑梗塞患者50例,单用药物、未做颈动脉加压滴注,观察疗效。结果从基本治愈加显著有效统计,治疗组84例(84%),对照组32例(64%),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实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脑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单药治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加双嘧达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脂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时间、神经功能改善50%时间;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ADL评分、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脂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时间、神经功能改善50%时间分别为(9.54±2.12)、(12.11±2.55)d,单药治疗组血脂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时间、神经功能改善50%时间分别为(16.21±2.11)、(15.21±2.11)d;联合治疗组血脂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时间、神经功能改善50%时间均短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李月 《中国医药指南》2013,(36):464-465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本次共收录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对其临床治疗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拟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本次治疗共有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最佳方案,以保证治疗后期对病况严格控制。药物治疗方法为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血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手术治疗方法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经针对性治疗处理后,患者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意识障碍、黑朦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病况得到抑制。结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会引起诸多的不适症状,临床综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疏血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脑血栓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6例。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75.00%(χ2=7.432,P=0.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评分及GC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联合组患者满意度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0.56%(χ2=5.062,P=0.024)。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较好,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可满足患者药物使用需求,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