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04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切口缝合处理,观察组术后给予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优良率及切口面积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可明显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期切口缝合负压引流管放置在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腹壁刀口脂肪液化需二期缝合的妇科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二期缝合时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二期切口缝合法。观察两组行二期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的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均愈合良好。观察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25~30 ml,术后第3天引流量5~10 ml,第5~6天引流管中无液体引出。观察组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拆线时间[(15.8±3.9)、(8.9±1.7)、(9.6±1.8)d]与对照组[(27.8±4.8)、(11.7±2.3)、(14.1±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二期切口缝合手术时表面放置负压引流管可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们自1995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24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渗液停止时间5~16天,平均6.5天.放置引流3~16天,平均4天.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其中一期愈合19例,二期愈合5例.愈合时间8~22天.结论 避免高电流电刀长时间烧灼脂肪,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做好脂肪层的保护,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可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脂肪液化后,可根据脂肪液化广泛的程度予拆线,局部用纱条或引流管负压引流,换药,促使伤口一期或二期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们自1995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24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渗液停止时间5~16天,平均6.5天。放置引流3~16天,平均4天。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其中一期愈合19例,二期愈合5例。愈合时间8~22天。结论避免高电流电刀长时间烧灼脂肪,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做好脂肪层的保护,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可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脂肪液化后,可根据脂肪液化广泛的程度予拆线,局部用纱条或引流管负压引流,换药,促使伤口一期或二期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在患者切口愈合中应用皮下腹压引流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选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恶性肿瘤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缝合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90例患者常规缝合,观察组90例患者置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两组患者切口液化发生率、裂开及延迟愈合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脂肪液化、切口裂开以及延迟愈合的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各项数据差异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皮下负压引流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术后切口放置自制皮下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行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患者,使用普通引流管,试验组52例患者,使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装置,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换药次数、平均拆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d引流量,对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换药次数减少、平均拆线、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试验组术后第2~4天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感染性腹腔手术切口防治中,使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装置,不仅可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作用.方法:2001年1月~ 2007年8月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共68例,按入院手术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16#脑室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发生脂肪液化病例经该管冲洗引流.结果: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18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为165d和251d;治疗组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为10d和133d,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肝癌手术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进行肝癌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引流组接受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引流组的脂肪液化率为2.00%(1/50),伤口感染率为4.00%(2/50);对照组分别为22.00%(11/50)及34.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BMI、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是患者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引流是保护因素,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BMI、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是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引流是保护因素,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可降低肝癌手术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促进绒毛膜羊膜炎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患者腹壁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8年3月在该院妇产科住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352例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时间分组:观察组自2013年3月-2018年3月,共190例;对照组自2008年3月-2013年2月,共162例;观察组,术中皮肤皮内缝合前,皮下组织不缝合,在脂肪底、筋膜上留置一次性乳胶负压引流管。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至引流物明显减少(10 ml/24 h)且查血常规+CRP (WBC计数10×109/L,N80%,CRP60 mg/L)和降钙素原(0.05 ng/ml)正常时拔出引流管;腹壁常规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间断缝合5针,未留置引流管,皮下放置乳胶引流条。研究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分级、疼痛程度、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均无甲级愈合病例,观察组患者切口乙级愈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切口不良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部切口放置管负压引流能显著增加绒毛膜羊膜炎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有效减轻绒毛膜羊膜炎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能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手术治疗的67例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术后缝合腹壁切口时皮下置自制带侧孔负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10 d,引流量明显减少时拔除引流管;对照组30例术后常规缝合腹壁切口.结果 观察组37例中仅1例(2.7%)发生切口感染,无切口裂开者,切口愈合时间(9.36±2.18)d.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7例(23.3%),其中切口裂开3例(10.0%),切口愈合时间(12.25±4.06)d.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6,P<0.05);两组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6,P<0.05).结论 应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管行术后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预防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