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变化规律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6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及肝动脉阻力系数(RI)进行监测。结果移植术后1d门静脉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加快(P〈0.05)。而肝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肝动脉RI增高,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肝动脉RI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急性排斥反应时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速度变慢,肝动脉RI呈增高趋势,肝动脉血栓及动脉狭窄表现为肝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完全消失,肝动脉RI增高。结论肝移植术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发生一系列变化,HABR对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移植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过程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正确静脉补液的方法和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3例肝移植患者分为限制性静脉补液组(A组)和常规静脉补液组(B组)。监测手术当日至术后第5天的人液量、尿量、胸腹水量,并记录与心、肺、脑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术后A组的人液量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间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5天A组尿量多于B组(P〈0.05);术后第1—4天,A组的胸水量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第1—3天,A组腹水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中出现并发症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限制性静脉补液有利于减轻肝移植术后早期胸腹水的积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是贯穿肝移植手术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评估手段,彩超不仅操作简单、无创,且可动态观察肝脏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肝移植术前、术后的评估、观察。现将我院2001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例用彩超观察肝移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探讨彩超在肝移植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位57岁的男患者因肝硬化反复消化道出血伴门静脉广泛血栓形成,失去了肝移植的机会。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改良后肝脏血管搭桥,术中医生在患者右颈部切开约3毫米的切口,将RUPS-100穿刺系统自肝静脉进入门静脉,吸出大量血栓。然后在两血管之间放置覆膜支架(覆盖肝实质)和裸支架(深入门静脉主干)各一枚后。测量显示,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从52厘米水柱降至26厘米水柱。术后4年患者未复发,已能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彩色多普勒超声(CDU)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5月-2013年9月接待的200例肝移植手术,其中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这25例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检查方式,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彩超检查,研究组则采用CDU检查并行血管造影。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96.00%(24/25),对照组诊断符合率则为80.00%(20/25),两组诊断符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t),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若采用CDU诊断,诊断符合率较高,相较于常规彩超检查更为准确,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肝切除术中单剂应用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术后肝脏合成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的79例患者,按照手术顺序交替入组,分为对照组39例、研究组40例。研究组在肝切除开始时单剂静脉应用甲基强的松龙500 mg,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相同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检测术前和术后第1、3、5天血液肝功能指标、前白蛋白以及C反应蛋白,记录术后外源性人血白蛋白总输注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3天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升高[(101.26±61.17)mg/L比(81.84±43.58)mg/L,t=-1.607,P=0.049];术后第1天血清胆碱酯酶显著升高[(5.60±1.54)kU/L比(4.68±1.01)kU/L,t=-3.136,P=0.004];术后第1、3天血清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41.79±20.86)mg/L比(62.08±38.33)mg/L,t=2.933,P=0.027;(64.14±32.38)mg/L比(102.64±49.05)mg/L,t=4.127,P=0.006]。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2.62±5.74)d比(15.41±10.00)d,t=1.514,P=0.002]。结论 肝切除术中单剂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抑制术后炎症反应,与围手术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可促进术后肝脏合成功能的恢复,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分别为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终末期肝硬化及合并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服用拉米夫定,术后3例患者单用拉米夫定,85例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及小剂量抗HBIg,以临床血液病毒学、肝活检免疫组化及临床症状变化为指标,随访≥6个月。结果 单用拉米夫定组3例中有2例术后HBV再感染,最短时间为术后6个月;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及小剂量HBIg组,85例患者仅3例再感染。结论肝脏移植是治疗HBV感染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术前服用拉米夫定降低HBV的复制水平,术后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及小剂量HBIg可更有效防治HBV感染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积累肝移植术后胃瘫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我科1例肝移植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积累经验。结果患者经药物治疗及护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肝移植胃瘫患者的护理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其心理上的恐慌,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及参与,再辅以全肠道外营养(TPN)及肠内营养(EN)、运动疗法和饮食指导,相信胃瘫患者能顺利恢复,进而达到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24例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n=12)和rhGH+PN组(n=12)。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6天测肝功能、血糖、甲胎蛋白(AFP)、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用RT-PCR法检测术后第6天肝穿刺组织白蛋白(ALB)mRNA的表达,肝组织行Ki67免疫组织化染色。结果术后第6天,血糖、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组织ALBmRNA表达水平、肝组织Ki67指数,rhGH+PN组均高于PN组(P〈0.05)。结论rhGH有利于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蛋白质合成和肝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医师对慢性肝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6年肝移植患者的病案资料,分析肝移植的病因及手术医疗费用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是肝移植手术治疗的第1病因(占39.7%),列第2、3位是肝炎肝硬化(占31.0%)和慢性重型肝炎(占20.9%),前3位病因占全部肝移植患者的91.6%。大多数患者医疗费用在20万-40万元,以西药费和治疗费为主。结论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等积极治疗,进一步降低并发症,提高肝移植疗效,降低肝移植手术费用,提高肝脏疾病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肝切除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行肝切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肝门阻断前48h,实验组给予奥曲肽2μg/(kg·6h)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6h皮下注射预处理;采用Pringle手法阻断第一肝门,行肝切除术。测定术前及术后第3、7、11天肝功能状况;测定术前及术后1h血浆MDA、TNF-α水平;手术结束时肝组织活检,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第3、7天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1h血浆MDA及TNF-α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肝细胞组织病理学变化轻,术后肝功能复常时间较短。结论奥曲肽预处理对肝切除时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介质产生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双能源肠道外营养对肝脏外科病人术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32例肝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对照组,n=10,仅给予葡萄糖及氨基酸)、Ⅱ组(低脂组,n=11,脂肪乳剂用量为1g·kg-1·d-1)和Ⅲ组(高脂组,n=11,脂肪乳剂用量为2g·kg-1·d-1),术后按组别给予PN支持。分别测定术前1天,术后第6天肝功、糖代谢、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等各项指标。结果:①Ⅱ、Ⅲ组术后第6天肝脏酶学指标明显下降(P<0.05),Ⅰ组仍高于术前;②Ⅱ、Ⅲ组术后糖代谢迅速恢复正常,而Ⅰ组出现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③Ⅱ组血清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及LCAT活性于术后第6天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Ⅰ、Ⅲ组仍有异常。结果提示:含有脂肪乳剂的双能源PN支持对肝脏外科患者术后的肝功恢复有益,其合理剂量为1g·kg-1·d-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急诊过程中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骨科病房接收进行急诊骨科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研究组实施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护理评分情况对疼痛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睡眠时间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天与第3天睡眠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骨科手术患者应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提高骨科病房急诊护理质量有着显著效果,且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病人的相关检验和临床指标,旨在总结原位肝移植合并重度脓毒症这一特殊感染人群的ICU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外科ICU术后的56例符合重症脓毒症标准者病人,分成2组:非肝移植组(A组)和肝移植组(B组)。分别在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记录病人一般情况、血乳酸、器官衰竭个数、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观察住院28d的存活率和随访情况。结果非肝移植组合并重症脓毒症住院死亡率30%,而在肝移植组则为57.6%。肝移植组第l天血乳酸比非肝移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之有所下降,但7d内仍然高于非肝移植组;肝移植组器官衰竭个数比非肝移植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观察期间APACHEⅡ动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动态评分在肝移植组比非肝移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位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住院28d死亡率约是非肝移植组的2倍,值得高度重视。原位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病人更容易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情较难逆转。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病人判断病情和器官功衰竭程度的轻重,MODS评分优于APACHEⅡ评分。建议改进或者制定器官移植特有的评分标准并且应该加入血乳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变化规律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6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及肝动脉阻力系数(RI)进行监测.结果 移植术后1 d门静脉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加快(P<0.05).而肝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肝动脉RI增高,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肝动脉RI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急性排斥反应时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速度变慢,肝动脉RI呈增高趋势,肝动脉血栓及动脉狭窄表现为肝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完全消失,肝动脉RI增高.结论肝移植术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发生一系列变化,HABR对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移植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过程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性,45岁,2007年8月体检,常规静脉血化验正常,乳腺彩超未见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内3个低回声占位病变,最大为3.8cm×3.6cm,最小为2.0cm×2.0cm。同日行MRI,诊断(编号:7297)为:肝内多发血管瘤。考虑血管瘤可能与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关(因卵巢切除后,更年期症状较重,在严密随访下行雌激素治疗15个月,症状明显缓解),于是停药观察。2008年2月彩超复查:肝内血管瘤无增大和缩小变化(患者于本院术前及术后经同一位资深医师复查彩超5次。病史采集:因“子宫平滑肌肉瘤Ⅰ期”于2005年11月18日在本院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切除术”(病案号470968),术中顺利,术后恢复良好,7d后拆线、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子宫平滑肌肉瘤,手术切缘和双附件、淋巴结未见瘤细胞。术后患者未行化疗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王娟 《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49-650
肝移植术是目前终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1 ] 。肝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需要患者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对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都有更高的要求。江苏省人民医院通过对肝移植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有关肝移植知识,在促进患者康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从1 995年1月~2 0 0 3年9月共完成肝移植手术1 3 5例,其中亲体肝移植3 0余例,患者年龄跨度5~71岁,文化程度从小学至中科院院士不等,病程4个月至1 5年;患者术后康复顺利,最长存活期已达3年以上。教育内容和方法1 心…  相似文献   

18.
《家庭医学》2007,(5):59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最近成功地为一名出生仅129天的男婴实施了活体单肝段移植手术。患儿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出生后第3天即发现皮肤、眼白及尿液明显发黄,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性肝硬化。这种疾病危及生命,而且无法用药物治愈,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进行肝移植。患儿的母亲毅然决定捐肝救子,母子两人一同住进西京医院肝胆外科。由于患儿年龄、体型和体重过小,腹腔容积狭窄,专家决定采取单肝段移植(肝脏共分五叶八段),加之患儿血管口径与成人供体很不匹配,需要进行精细的管道成形处理和重建,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血管扭曲,形成血栓,因而手术难度很高,风险极大。经过近一个月的认真准备,在全院多个相关科室40余位专家的密切协助下,肝胆外科窦科峰教授等切除了患儿278克病肝,切取母亲236克肝脏,在显微镜下精心修整后移植给患儿。手术历时13个小时,术中患儿出血仅58.5毫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肠内营养乳剂对糖尿病患者术后肠黏膜通透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非肠道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在术后给予肠内营养乳剂和单纯肠外营养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和8天的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及血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术后第1和8天,肠内营养组的L/M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术前(P均〈0.05);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的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结论肠内营养乳剂可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葛明刚  杜成友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867-1869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癌解剖性切肝中运用绕肝提拉法(liver hanging maneuver,LHM)的优越性。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肝胆外科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没有采用LHM的解剖性切肝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非LHM组)与2008年1月(即我们开始采用LHM)起至2010年9月运用LHM的解剖性切肝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LHM组)的资料作比较,比较两组之间的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断肝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结果术前一般情况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术中失血量,输血量,LHM组较非LHM组有减少[(800±600)ml vs(1200±500)ml,P〈0.05];虽然手术时间在两组之间没区别,但断肝时间LHM组比对照组有显著缩短[(25±15)分钟vs(40±25)分钟,P〈0.05];住院时间LHM组较非LHM组缩短[(18±7)日vs(25±15)日,均P〈0.05]。而术后肝功能衰减发生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两组之间没有区别。结论绕肝提拉法可以缩短原发性肝癌解剖性切肝的断肝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在原发性肝癌解剖性切肝中运用肝脏提拉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