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巨细胞病毒UL144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背景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株中UL144基因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CMV感染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对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122份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和53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44开放阅读框的扩增,扩增阳性的临床株进行UL144开放阅读框核苷酸测序。结果50份尿标本和23份肠组织标本临床株完成DNA测序。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HCMVUL144基因分为3组4个基因型,UL144G1a(52%)为主要基因型。有症状与无症状HCMV感染临床株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引起神经系统及肝胆系统受累的临床株与无症状感染临床株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美国及日本的临床株比较,UL144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HCMVUL144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UL144G1a为先天性或围生期HCM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UL144基因分布与地理位置有关;UL144基因分型与HCM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嗜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我国妊娠妇女HCMV感染率为60%~90%[1-2],并且HCMV是宫内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3],孕妇原发或再发感染均可引起HCMV宫内传播,可发生于妊娠期内任何时候。美国活产婴儿先天性感染率为0·4%~2·5%[4-5]。而现已知,有些感染HCMV的新生儿以轻重不等的黄疸为其临床表现。为了研究高胆新生儿中HCMV感染的状况,我院应用常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患儿母亲的血HCMV抗体、尿HCMV-DNA进行检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1·病例组:取…  相似文献   

3.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后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终身潜伏,并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感染。孕期发生的HCMV活动性感染会导致流产、死胎、出生缺陷等,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原发性和继发性HCMV感染均可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感染,而目前无有效方法可筛查孕期HCMV继发性感染。因此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先天性HCMV筛查,以便及早干预从而减轻先天性HCMV感染后果。文章对HCMV实验室检测的方法作一综述,并且分析其用于新生儿筛查的可行性,以期为新生儿先天性HCMV筛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新生儿进行系统随访,观察其听力学、体格发育、智能发育、行为发育等多方面的改变,探讨先天性无症状性HCMV感染对婴儿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按照1998年宜昌会议通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标准及美国Fowler标准确定先天性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符合人选条件感染病例41例,对照组21例.进行静脉血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确定HCMV感染.感染组与对照组于新生儿期、3月龄、6月龄、1岁分别进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检查(NBNA)、听力学检查包括耳声发射听力检查(OAE)、听力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BR)、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发育智商、52项运动神经检查(Amid-Tison法)和体格发育检查、一般状况检查.结果 (1)两组新生儿12~14 d时加项NBNA得分分别为38.8±2.75和38.5±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P>0.05).(2)ABR检查:感染组中23例做ABR检查者V波阈值升高异常率为15.2%;对照组21例未发现V波阈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通过OAE检查.(3)感染组中38例1岁时行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检查智力发育指数(MDI)及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分别为106.86±10.24和108.45±18.25,与对照组2l例(107.49±19.31和107.19±10.9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t=0.35,P>0.05).(4)52项运动神经发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P>0.05).结论 (1)先天性无症状HCMV感染在婴儿期即可出现脑干听性反应V波阈值升高,而OAE听力筛查未能检出异常.(2)先天性无症状性HCMV感染对新生儿期行为神经、婴儿期智力、婴儿期神经运动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咽拭子PCR检测在新生儿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1例新生儿的咽拭子和脐血标本,均进行HCMV gB的巢式PCR检测,其中18例进行脐血pp65抗原检测。结果 巢式PCR法检测咽拭子HCMV gB基因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75%,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和82%。结论 咽拭子HCMV gB的巢式PCR检测,具有无创、快速、特异的优点,有望成为新生儿HCMV先天性活动性感染筛查的最佳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1.治疗儿童HCMV疾病的一线用药是:A.更昔洛韦;B.膦甲酸钠;C.伐昔洛韦;D.利巴韦林;E.阿昔洛韦。2.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抗HCMV药物:A.亚临床型HCMV肝炎;B.3月龄婴肝征患儿抗HCMVIgG+/IgM-;C.上感或支气管炎抗HCMVIgM+;D.间质性肺炎幼婴抗HCMVIgM+;E.血清抗HCMVIgM+但无症状者。3.症状性先天HCMV感染患儿出生时感觉神经性耳聋的发生率为:A.5%~10%;B.10%~30%;C.25%~50%;D.40%~60%;E.15%。4.先天性HCMV感染是指在出生几天内证实有HCMV感染:A.28天;B.15天;C.10天;D.3周;E.14天。5.特异性抗体诊断近期HCMV活动…  相似文献   

7.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人类巨细胞病毒基因的含量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目的探讨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含量对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FQ-PCR方法与定性PCR方法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双标探针水解的FQ-PCR方法检测89例临床怀疑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病例组)尿液中的HCMV-DNA拷贝数,并以82例同年龄组健康婴儿做对照,比较两组阳性标本中HCMV-DNA含量.同时,在两组中随机选取94例(其中疑诊为HCMV感染的56例,健康儿38例),用FQ-PCR方法与普通定性PCR方法共同检测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阳性52例,称为症状性感染组,对照组阳性30例,称为无症状性感染组.症状性感染组52例,尿液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log10X)在3.81-9.93,平均为5.30;无症状性感染组30例,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在2.70-4.60,平均为3.46,两组均值差异有显著性(T=8.09,P<0.01),拷贝数大于105拷贝/mL高度预示症状性HCMV感染.FQ-PCR方法阳性率为60.64%(57/94),定性PCR方法阳性率32.98%(31/94),两方法一致率70.21%(χ2=25.30>6.63,P<0.01),FQ-PCR方法优于定性PCR方法(χ2=23.32>6.63,P<0.01).结论婴儿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密切相关,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HCMV症状性感染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我国妊娠妇女HCMV感染率为60%~90%,并且HCMV是宫内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孕妇原发或再发感染均可引起HCMV宫内传播,可发生于妊娠期内任何时候。美国活产婴儿先天性感染率为0.4%~2.5%。而现已知,有些感染HCMV的新生儿以轻重不等的黄疸为其临床表现。为了研究高胆新生儿中HCMV感染的状况,我院应用常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患儿母亲的血HCMV抗体、尿HCMV-DNA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血液、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的HCMV-DNA,评估三者在不同年龄组内辅助诊断HCMV感染的意义。方法 选取170例疑似HCMV感染婴儿,根据年龄分为两组:新生儿组(< 28 d, n=43)和28 d~5个月组(n=127),分别收集血液、尿液及母乳,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检测HCMV-DNA。结果 新生儿组血液、尿液及母乳HCM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1%、18.6%和93.0%,28 d~5个月组三者检出率分别为64.6%、92.9%和72.4%,28 d~5个月组尿液检出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0.01),而母乳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新生儿组(P<0.01)。82例血液和尿液HCMV-DNA为阳性的患儿,其尿液HCMV-DNA拷贝数明显高于血液。结论 不同年龄组尿液及母乳中HCMV-DNA检出率不同,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送检标本对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水平对婴儿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FQ-PCR检测348例临床疑似HCMV感染婴儿尿液中HCMVDNA水平。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婴儿血清HCMV-IgM抗体。在尿液HCMVDNA检测阳性患儿中比较血清HCMV-IgM抗体检测阳性与阴性患儿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差异。结果FQ-PCR检测尿液HCMVDNA的阳性率为41.74%,CLIA检测婴儿血清HCMV-IgM抗体的阳性率为19.83%。2种方法对HCMV感染诊断的符合率为76.7%。前者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χ^2=69.44P〈0.01)。在尿液HCMVDNA检测阳性患儿中,IgM抗体阳性组尿液HCM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FQ-PCR检测尿液HCMVDNA是早期诊断婴儿HCMV感染的敏感有效的方法。HCMV感染婴儿尿液中高HCMVDNA拷贝数与活动性HCMV感染密切相关;FQ-PCR方法检测尿液HCMVDNA水平对于判断是否为HCMV活动性感染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者出生时85%~90%为无症状性感染,表现为听力损失、精神运动迟缓、学习障碍等;10%~15%为症状性感染,部分早产儿生后CMV感染,可造成败血症样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肝损伤、肺损伤等。目前育龄妇女对CMV认识度极低,为孕妇提供CMV教育和卫生预防措施,可以预防怀孕妇女和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CMV疫苗及高价免疫球蛋白预防胎儿先天性CMV感染的研究尚无明确结果。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尿液或唾液CMV-DNA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达98%以上,有助于先天性CMV感染的早期诊断。除了更昔洛韦的短期治疗,对有症状的先天性CMV感染患儿予口服缬更昔洛韦长期治疗更安全,而且似乎比短期治疗效果更好。未来还需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加强对CMV感染的母婴管理,开展CMV疫苗的研究,以及进一步规范治疗方案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生缺陷新生儿中低体质量和肺炎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HSV-Ⅱ、弓形虫(TOX)、乙肝病毒(HBV)5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分析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新生儿病原体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低体质量新生儿46例和肺炎新生儿66例,每例抽取外周静脉血1mL.经曲酚-氯仿-异戊醇-蛋白消化法,提取外周血血清中的DNA.通过二对引物,一对扩增较大DNA片段的外引物和一对在扩增产物中再扩增小片段的内引物,采用巢式PCR法,分别针对HCMV、HSV-Ⅰ、HSV-Ⅱ、TOX、HBV病毒DNA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并扩增其病毒DNA,检测这5种病毒DNA在低体质量和肺炎新生儿中感染阳性率,筛查这些病毒在出生缺陷新生儿中的感染状况.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5种病原体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6例中,5种病原体检出率:HCMV为91.3%、HSV-Ⅰ为8.7%、HSV-Ⅱ为15.2%、TOX为8.7%、HBV为15.2%;肺炎新生儿66例中,5种病原体检出率:HCMV为83.3%、HSV-Ⅰ为6.1%、HSV-Ⅱ为16.7%、TOX为6.1%、HBV为7.6%.HCMV感染率在低体质量儿和肺炎患儿中均高于其他4种病原体,且5种病原体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特征。 方法 将2022年12月7日—2023年1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深圳新生儿数据协作网27家医院542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住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其临床特征。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无症状感染组及有症状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X线检查结果及转归。 结果 542例患儿中,男285例,女257例;515例(95.0%)为足月儿,27例(5.0%)为早产儿。无症状感染组60例,有症状感染组482例。轻型336例(69.7%),中型125例(25.9%),重型15例(3.1%),危重型6例(1.2%)。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434例,90.0%),其次为咳嗽和/或吐沫(183例,38.0%)、鼻塞和/或流涕(131例,27.2%)、气促(36例,7.5%)、喂养不耐受(30例,6.2%)等。325例行胸部X线检查,其中肺部斑片状阴影或实变阴影136例(41.8%),气胸2例(0.6%),肺透过度降低2例(0.6%),余185例(57.0%)未见异常。396例(73.1%)予治疗,其中对症治疗341例(86.1%),使用抗生素治疗137例(34.6%),免疫球蛋白治疗4例(1.0%),呼吸支持治疗23例(5.8%)。542例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后出院,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 d。有症状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钙素原水平低于无症状感染组(P<0.05),而血小板计数和血糖水平高于无症状感染组(P<0.05)。有症状感染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升高及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患儿比例均高于无症状感染组(P<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多为轻型,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有症状感染患儿多伴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升高及血红蛋白下降等表现。患儿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为合理有效治疗IT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30例ITP患儿(ITP组)及200例同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比较二组HCMV感染率及细胞免疫状态.按有无合并HCMV感染将ITP患儿分为HCMV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42例,HCMV感染组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组.非感染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各组患儿细胞免疫状态(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3 CD4 、CD3 CD8 、CD3-CD19 、CD16 CD56 )、近期(2周)治疗效果、远期(6个月)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ITP 230例患儿中,并HCMV感染88例(38.26%),免疫异常165例(71.74%);对照组并HCMV感染22例(11.0%),免疫异常36例(18.0%),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a<0.01),二组患儿CD3 CD4 、CD3 CD8 、CD3-CD19 、CD16 CD56 百分比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初诊时HCMV感染组细胞免疫异常74例(84.09%),非感染组91例(64.08%);6个月后,HCMV感染组检测到细胞免疫异常24例(27.27%),非感染组5例(3.52%),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CM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近期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CMV感染组35例(39.78%)病程超过6个月.非感染组24例(16.90%)病程超过6个月,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HCMV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15例(27.78%),常规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20例(58.82%),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MV感染诱发的细胞免疫异常是儿童ITP发病及病程迁延的重要因素.抗HCMV治疗对ITP治疗有明确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12月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收治的2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儿生后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看护人有接触史,均非垂直传播。临床分型:无症状感染5例,轻型18例,无中型、重型及危重型病例。首发症状为发热13例,咳嗽3例,鼻塞1例,腹泻1例,同时多数病例存在一种或多种伴随症状。2例血白细胞计数减少,1例C反应蛋白增高。7例患儿因咳嗽或呼吸急促表现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其中1例局灶性渗出性改变,余未见异常改变。所有患儿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中位数为6 d。N基因Ct值、ORF1ab基因Ct值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持续阳性时间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719、-0.699,均P<0.05)。出院后1个月随访,均无症状复现及核酸复阳表现。结论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轻型或无症状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N和ORF1ab基因Ct值越低,核酸持续阳性时间越长。患儿经对症治疗后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6.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人群中感染广泛,不仅是免疫抑制患者的严重致病原,也是引起新生儿先天及围生期感染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原体.近年来,针对区别于实验室株的一个特殊区域UL/b’区基因编码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是国内外HCMV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已经发现该区域基因产物在HCMV的毒力、传播、组织细胞嗜性及免疫逃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UL133-UL138位点可能促进HCMV潜伏感染的建立和维持,而pUL138是目前病毒基因组中鉴定出的惟一明确与HCMV潜伏感染相关的决定因子.因此,HCMV UL/b’区基因产物在HCMV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HCMV UL/b’区部分基因,尤其是与HCMV潜伏感染相关的UL138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为阐明HCMV感染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先天性CMV感染新生儿73例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41)。二组患儿均给予茵栀黄退黄、蓝光照射、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加用更昔洛韦[7.5mg/(kg.次)]治疗;对照组未使用更昔洛韦。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二组转归情况。结果1.临床特征:73例患儿均有症状性感染,以全身性感染为主(80.8%);消化系统受累最常见(95.89%),病理性黄疸是其主要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95.89%);病程中可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以机会菌败血症最常见(14.1%);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4%。2.临床疗效:试验组治疗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查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0.005)。3.转归:试验组痊愈26例(81.3%),显效6例(18.7%);对照组进步14例(34.1%),未愈27例(65.9%),二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主要表现为有症状性全身性感染,及时予更昔洛韦正规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 ( CMV)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将 30例确诊为先天性CMV感染的患儿分为症状性 16例和无症状性 14例两组 ,按照更昔洛韦诱导和维持治疗相结合的方案 ,根据定量 CMV-PCR结果判断其疗效。 结果  更昔洛韦诱导治疗结束后转阴率为 17/30 ( 5 6 .8% ) ,维持治疗结束后转阴率为 2 6 /30 ( 86 .7% ) ;CMV-DNA≤ 10 4/m l的患儿诱导治疗结束后的转阴率高于 >10 4/ml的患儿 ( P<0 .0 5 ) ,而且无症状性感染诱导治疗结束后的转阴率高于症状性感染 ( P=0 .0 0 7) ;维护治疗结束后两两比较均无差异。 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先天性 CMV感染安全有效 ,其疗程与CMV-DNA拷贝数大小及感染类型有关 ,建议对所有先天性 CMV感染的患儿均应提前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婉芳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1):698-699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是引起围产期感染最重要的病原 ,发生率占活产儿的 1%左右 ,不超过 3%。约5 %的感染新生儿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5 %表现为不典型的感染 ,其余 90 %出生时无症状。国外文献报道 ,有症状的重症感染常在新生儿期或生后几个月内死亡 ,生存者大部分伴有永久性后遗症。出生时无症状患儿约 5 %~ 17%出现晚期症状 ,包括耳聋、智力发育延迟、运动障碍、癫痫、视网膜脉络膜炎等。Fowler等[1] 认为 ,将近一半的神经性耳聋是由先天性CMV感染引起的 ,他们对 1980~ 1996年出生的 385例先天性…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新生儿、婴儿的影响。方法: 分析了98例母孕期感染巨细胞病毒所产下的新生儿,其中48例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儿(感染组),50例为非感染儿(对照组),对比研究两组围产期的合并症和临床疾病情况。结果: 感染组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是16.7% (8/ 4 8),对照组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是4%(2 / 50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4.2 9,P<0.05)。感染组有新生儿黄疸18例,对照组有15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感染组发生CMV肝炎3例、血小板减少1例、小头畸形1例、脑瘫1例、癫痫1例。且有3例新生儿黄疸发生CMV肝炎,2例CMV肝炎出现肝硬化。结论: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先兆流产。黄疸不是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症状,但表现黄疸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可能会发生CMV肝炎,且预后不良。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中,中枢神经系统容易累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