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2.
仲景辨太阳病是临床常见病 ,辨证不难 ,治疗也不难 ,可为何于太阳病篇设条文 178条 ,占《伤寒论》全书内容的 4 4 72 %呢 ?同样是太阳病 ,为什么有传也有不传 ,同样是传 ,又为什么如此复杂 ,几乎五脏六腑都涉及 ?辨太阳病为何要辨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证 ?辨太阳病本证与兼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对治疗有何特殊意义 ?仲景对太阳病辨证论治为何如此布局 ?其构思及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其辨证的核心是什么 ?本文以仲景所论为指导 ,以临床研究为依据 ,从临床中研究太阳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传变规律等 ,以探讨仲景所论太阳病辨证的临床意义和理…  相似文献   

3.
认为仲景诊治疾病,是以病分类,病下设证,因证立法处方遣药。其学术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结合,辨病的同时尤其注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王付  杨志强 《中医药学刊》2004,22(5):808-809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是因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有机结合。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辨病、辨证、辨症的?又是如何将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为历代临床医家所重视,是因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其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有机结合.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辨病、辨证、辨症的?又是如何将辨病、辨证与辨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辩证关系又是如何?于此试将拙识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坏病”的意义《伤寒沦》是辨证论治的专书,仲景开六经辨证的先河,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首次提出“坏病”的概念,即16·267诸条所述,由于失治、误治,而致病情复杂变坏者为坏病。它是疾病传变和转化的形式之一,利用坏病的形式对疾病进行辨证和鉴别诊断,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六经之正病为其常,坏病为其变。正病属疾病变化的一般规律,仲景立六经正病使后学者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坏病属疾病变化的特殊规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仲景立坏病使医生辨证施治,知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临床常能谨察秋毫之症、思辨精微之处,其所运用的辨证思维为后世辨证论治思维树立了典范.张仲景临床常用小便作为辨证的依据,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思辨小便者多达一百三十余处,可见小便之思辨对辨证论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仲景常以小便而见微知著,识常人之所未识,辨常人之所未辨,其辨小便有八思,常...  相似文献   

9.
潘宗奇  蔡陈浩  邓宏 《新中医》2012,(8):198-199
《伤寒论》其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即三阳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病症(太阴、少阴、厥阴),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理有法。六经辨证在后世医家看来,是仲景辨外感病的方法,但临床实践中,各科疾病均常出现病机病证与六经病相符的情况,根据"有是证用是方"和"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本文就两者在临床上的结合运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症)用药相结合;专证专方专药与辨病(症)用药相结合,传统的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通过不断研究总结,有利于中医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辨证即辨证论治,辨即辨病论治(西医辨病)。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近年来成为一争论的亮点,诸家大多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尤其是一些临床工作者更是多以辨病为主,而关于辨证只是生搬硬套地给予某些证型,并未真正地进行辨证,治疗则更多靠的是经验在进行。对此,笔者深以为憾,从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开始,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全书所论40余种疾病,囊括内、外、妇科诸病。详查全书,体现鉴别诊断内容的条文约达70余条,贯穿于全书始末,成为指导杂病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鉴别诊断指导辨病、辨证金寿山认为:“《金匮》一书,在古书中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本书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注重用鉴别诊断指导辨病与辨证。仲景在《金匮》首篇便记载了以面部及鼻部的望诊指导辨病、辨证的鉴别诊断内  相似文献   

13.
辨病分证是仲景学说的灵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熊曼琪  林安钟 《中医杂志》1994,35(4):236-237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仲景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辨病亦是祖国医学诊治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一大特色,仲景十分强调辨病,《伤寒论》就是一部既辨病又辨证的最早临床专著,仲景确立的辨病分证诊治思想体系尤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今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1 仲景学说中的病与证仲景通过对伤寒发病的临床观察,认识到外感病发病的复杂性,创造性地将外感病区分为既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5.
鲍艳举  花宝金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41-1742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与内伤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今笔者就仲景辨证论治中之先后诊治原则浅析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仲景以理、法、方、药的程式正确处理了病、证及症的辨证关系,并以治则为纲,将理论为方药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祖国医学治则理论的先河。现仅就《伤寒论》中的治则探讨如下。一、辨证论治的基本形式和层次仲景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搜集资料确定治则的方法。其诊断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二是围绕主证辨病与辨证;三是辨证。以上这三种形式都需要辨证,这也进一步说明辨证虽然不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泄的中医治疗规律;方法翻阅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述;结果中医对早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专病专方、针灸等的研究皆取得了较大进展;结论中医药治疗早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扣启 《光明中医》2008,23(4):502-502
辨病论治是根据在特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病变的总过程,即“病来用药”。这过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予后等变化规律,是疾病本质的反应。辨病论治着眼于疾病基本矛盾的解决。我国已故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力主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房定亚教授重视辨病,倡专病专方。认为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9.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