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我院自 1991年 9月~ 2 0 0 3年 12月共行LC 12 10 0余例 ,发生严重皮下气肿 2 4例 ,占 0 2 % ,经过积极治疗、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 ,全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3.
4.
病人,女,57岁,53kg。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拟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一般情况好,心、肝、肺、肾功能正常。术晨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入室,常规监测心率(HR),心电图(ECG),血压(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通外周静脉输液,以咪达唑仑4mg,芬太尼0.3mg,维库溴铵4mg,利多卡因60mg快速诱导。 相似文献
5.
男,54岁.患者一日前上厕所时突然晕倒,短时间后自醒.继感头昏,四肢无力,心前区不适;当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右季肋部隐痛而于1982年1月16日入我院内科。 相似文献
6.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发生气肿泡或并发气胸文献已有报导,但例数很少,Gerbedux(1)报告577例小儿肺结核中27例为粟粒型结核,其中1例发生多数气肿泡和气胸,1963年苏先瀛(2)报告1例婴儿粟粒型肺结核发生多数“空洞”及左下巨大“空洞”,X线表现为蜂容状薄壁囊腔,病理报告多数囊腔均为无壁的结核组织,说明是气肿泡而不是空洞,刘惠珍(3)报告164例儿童粟粒型肺结核中9例发生多数气肿泡,本文报告79例粟粒型肺结核8例发生气肿泡,并就发病机理和X线表现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我部飞行员,男,29岁,飞行时间850h。1994年5月24日参加飞行训练,第二架次后与另2名飞行员同乘北京212吉普车由着陆线至起飞线途中与牵引车相撞,该飞行员从前排,被甩出车外,仰面摔倒在牵引车左后轮下,车轮压过左胸部,当场昏迷3—4min,头部皮肤撕存,出血较多,醒后自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查体:血压9/6kPa,脉博100次/min,呼吸80—100次/min,面色苍白,大汗,胸式呼吸减弱,头左顶部一约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初教-6飞行学员,飞行总时间42 h。平素身体健康,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飞行耐力强,适应空中生活。2005年初某日以“脖子扭了”主诉就医。查体:仅在颈部左偏时疼痛,无异常体征,也无其它不适症状,未作特殊处理。次日又来就诊,主诉深呼吸时右侧胸部不适,无明显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触诊发现右侧颈部有巴掌大小握雪感,听诊捻发音明显,心前区可听到与心跳一致的吡啪音(Hamman 征)。怀疑“皮下气肿”,送本地医院会诊。胸片示:纵隔两侧边缘可见与其平行的条索阴影,右侧颈部皮下软组织内少量条索、斑点状透光阴影。诊断:①自发性纵隔 相似文献
9.
10.
11.
病人,男,45岁。因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诱导前血压140/90mmHg(1mmHg=0.1333kPa),心率95次/min,SpO2 99%。以静注氟哌利多5mg、咪达唑仑15mg、羟丁酸钠5.0g、芬太尼0.1mg及筒箭毒碱10mg诱导后气管内插管,接Sulla808麻醉机,潮气量设置9ml/kg,继以持续吸入1.5%恩氟烷和持续静滴1.25%普鲁卡因,开始手术。 相似文献
12.
女性,35岁。左前臂被机器压伤半小时急诊入院。检查;左前臂上1/3斜行全离断,远端;肢体苍白,伤口内布满铁屑等异物,肌腱撕裂呈马尾样,神经血管广泛挫伤,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头粉碎,近端;尺挠骨折端外露,肌肉呈紫黑色泥浆样,神经血管广泛挫伤,皮肤广泛压榨伤。 相似文献
13.
14.
15.
唐明瑞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15(2):109-109
患者男性,36岁,瘦长体型,2003年7月16日参加下午场飞行训练,12:40值班航医巡诊时发现患者独自一人蹲在机场卫生间附近,似痛苦状,即上前查询,诉:胸闷,右侧肋部疼痛,伴咳嗽。患者再三强调因午饭进食过多过快所致“呛咳”、“气痛”,自认一会儿就没事,并欲坚持参加飞行训练。航医发现其满头大汗,说话,吸气时疼痛加重,当即报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6例气胸后复张性肺水肿,并就其发病机理、临床和X 线表现及X 线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X 线表现可分为两型:单侧局限型和单侧弥漫型。前者表现为单发大片均匀密度增高阴影,后者表现为弥漫性小结节状或小片絮状阴影。本并发症常发生于下述情况:(1)气胸已持续较长时间;(2)气胸为中等量或大量;(3)快速大量排气。肺水肿在快速胸腔排气后短时间内发生且位于气胸同侧肺,一般在数天内吸收。作者认为如果气胸已持续数天,适量多次抽气可能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9.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其治疗方法是用氩气刀进行病变组织标记,在标记处用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射于黏膜下层,使病灶充分隆起,以Hook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组织,再沿着切开黏膜剥离病灶,并将剥离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它具有创伤性小、治疗效果可靠等特点。充分显示了微创外科的时代优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