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2a以上的恢复期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05—2006年脑卒中后2a以上的患者29例,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系统康复治疗手段,治疗前后采用Carr—Shepherd平衡评定、Berg平衡量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ADL评分等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arr—shepherd坐→站平衡、Berg站立位平衡、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2a以上的患者也应该进行积极的系统康复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抽取14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1组单纯使用Bobath疗法治疗。治疗2组采用腹针、头针、Bobath手法治疗。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入院后第30天及第60天分别进行腹部核心肌肉徒手肌力评级、Berg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入院时3组人群的核心肌力评分、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入院后第30天和第60天核心肌力评分、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并且治疗2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组(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Bobath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一般康复疗法和平衡训练法,针康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穴丛刺治疗,穴取顶区和枕下区.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较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华佗夹脊穴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患者60例纳入研究,对其进行3周的针灸康复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法评定法Berg平衡量表、FCA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Fugl-Meyer、Berg、FCA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醒脑开窍法结合华佗夹脊穴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针、腕踝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康复的作用,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方案相比较,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偏瘫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经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稳定生命体征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以腹针、腕踝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上述治疗方案均在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临床评价指标为对所有纳入患者于治疗前后均采用国际通用FMA、CSS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法,患者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FMA评价量表评分、CSS评价量表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经统计学检验(P0.05),且治疗组对以上评分表的改善最大,其分别为:(83.53±10.23);(10.30±3.99);(46.80±6.01)。2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以腹针、腕踝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肢体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针灸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同时结合使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根据患者就诊时间段选取相应的开穴进行治疗,共治疗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的Ashworth、Berg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NIHSS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的Ashworth评分、Berg平衡功能: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功能,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则配合强化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改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Berg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后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针刺后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在针刺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半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刺带针状态下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效果优于针刺后行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河北中医》2021,43(6)
目的观察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8例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48例予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障碍恢复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M-B)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评分评价,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分析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分别与ADL评分差值、SS-QOL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 2组治疗后BBS评分、FM-B评分、Tinetti PO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ADL评分及SS-QOL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与ADL评分差值、SSQOL评分差值均具有正相关性,说明随着平衡功能的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结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可明显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功能以及神经康复的作用,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方案相比较,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偏瘫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稳定生命体征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再结合腹针、腕踝针,并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国际通用运动功能Fugl-Meyer(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其功能情况,并检测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可以降低Hcy水平,治疗组Hcy水平为(11.68±4.53)μmol/L,对照组为(13.53±4.01)μmol/L,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较单纯康复治疗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张聪  廖琼  李生伟  周永辉 《光明中医》2021,36(2):267-269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试验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并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Hodlen步行能力和ADL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odlen步行能力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odlen步行能力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功能训练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患者步行能力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BWSTT疗法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BI-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I-L评分、FMA评分、BB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推拿结合太极步法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普通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通脑活络推拿和太极步法的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测定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康复治疗对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有效,加上通脑活络推拿结合太极步法后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冷敷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冷敷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Vas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冷敷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膝关节疼痛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数字OT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M 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关节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润笋  赵子龙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21-122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电磁疗法和康复训练;关节疼痛及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测评,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关节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肢体功能和ADL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穴位注射、电磁疗法和早期康复综合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关节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和ADL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每天2次,每周5天,持续2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erg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的Berg评分、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③观察组治疗后的Berg评分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两组均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康复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运动功能,能显著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从而改善临床预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的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为40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步行速度,步行30min;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共45min/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FAC评分、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