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往往重视血小板(PLT)数量的变化,而忽视其相关参数的变化。本研究动态观察了ITP患儿治疗前后PLT参数变化,发现其相关参数反映了骨髓的代偿情况,是判断病情变化的良好指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所被坏。血小板参数测定能够反映骨髓的代偿情况,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动态观察了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婴幼儿严重者易致颅内出血,首选糖皮质激素是快速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我院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较好,现总结我院5年来收治的10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妊娠血小板减少与新生儿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4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孕妇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分为4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组(n=94);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n=30);妊娠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n=12);其他原因组(n=4):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妊娠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等。比较4组新生儿的转归。结果:GT组早产率11.3%,ITP组早产率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组早产率53.8%,明显高于GT组(P<0.01)和ITP组(P<0.05)。GT组和ITP组中分别有 2例(2%)和4例(13%)患新生儿先天性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中1例(3%)患ITP,1例(3%)患Evans综合征。妊娠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组1例(8%)患颅内出血。其他原因组中1例(25%)患新生儿狼疮综合征。结论:不同病因所致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可致不同的围产期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并分析其对KD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早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3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D及血液系统疾病)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KD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早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0.001)。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58,0.268Pa〈0.05);MPV与PDW,PLT与PCT呈正相关(r=0.428,0.945Pa〈0.001);MPV与PCT无相关性(r=0.071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否能以血小板参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及预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观察硫唑嘌呤 强的松 左旋咪唑(IPL方案)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对16例先后接受了VP、ITIG、MP和a-IFN等方案治疗的难治性ITP患儿,试用IPL方案治疗,观察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评价其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显示:IPL方案治疗总有效率100%,其中显效率68.7%,远期疗效仅3例复发。因此,IPL方案是治疗小儿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62例新诊断ITP患儿、43例持续性ITP患儿、21例慢性ITP患儿和51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并观察单独使用标准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对NK细胞百分比正常及减少的新诊断的ITP患儿的疗效。结果新诊断ITP患儿、持续性ITP、慢性ITP患儿NK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显著降低(P<0.05),但三组ITP患儿NK细胞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NK细胞百分比正常的新诊断ITP患儿单独使用IVIG有效率为92.86%(26/28),NK细胞百分比降低的新诊断ITP患儿单独使用IVIG有效率仅为14.70%(5/34)。结论 NK细胞表达变化与ITP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同时NK细胞百分比正常的新诊断ITP患儿可首选IVIG治疗。  相似文献   

8.
甘露聚糖肽对预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继发感染、复发的影响。方法初治ITP患儿120例随机分为甘露聚糖肽治疗组和单纯激素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针静脉滴注3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甘露糖肽片,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阶段临床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继发感染率、感染控制时间、复发率及用药前后血清IgG、IgA、IgM变化。结果二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及血小板上升至正常值时间无显著差异(Pa〉0.05);继发感染率和复发率、感染后控制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用药后治疗组血清IgG、IgA上升显著,对照组无明显变化;IgM无显著变化。结论甘露聚糖肽佐治ITP有预防和降低感染,减少和预防复发的作用,增强患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7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50例健康儿童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及与治疗后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ITP患儿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2)ITP轻、中、重度患儿随病情加重PLT进行性下降,而PDW、MPV、P-LCR进行性增大,但极重度患儿MPV反而变小。(3)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I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FCM微量全血法检测新诊断ITP患儿18例治疗前(ITP组)及治疗后达完全反应组(ITP-CR组)以及儿外科择期手术患儿17例(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IPF%、IPC、及膜糖蛋白(CD62p、PAC-1、CD42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TP组MPV、PDW、P-LCR、IPF%明显升高(P0.05),而PLT、PCT、IPC降低(P0.05);且ADP激活前、后三种膜糖蛋白(PAC-1、CD62P、CD42b)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ITP-CR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IPF%降低,PLT、PCT、IPC及三种膜糖蛋白(PAC-1、CD62p、CD42b)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ITP患儿体内外血小板均处于低活化状态,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相关参数为ITP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LAIR-1)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中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ITP患儿外周血CD4+ T细胞、CD8+ T细胞及CD19+CD20+ B细胞膜LAIR-1的表达率;ELISA检测ITP患儿血清中可溶性LAIR-1(sLAIR-1)含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TP患儿LAIR-1 mRNA表达水平。32名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ITP组CD19+CD20+ B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 T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 T细胞、CD8+ T细胞膜LAIR-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P结论 ITP患儿中CD4+ T细胞、CD8+ T细胞膜上LAIR-1表达降低,血清sLAIR-1表达增高,提示LAIR-1可能是导致ITP患儿免疫失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该病血小板明显减低,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目前认为ITP的发病与病前感染有关,特别是与病毒感染有关,还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ITP患儿中各种病原感染率各家报道不一,成人与小儿感染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57例HIE患儿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和TPO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同时以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1.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a〈0.01);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2.患儿恢复期PLT、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指标。HIE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升高除与血小板的数量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参与组织损伤保护和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IVIG)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治疗效果,但价格昂贵。我们采用强的松,小剂量IVIG治疗,效果亦满意,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分析1.观察对象收集94.1—97.12,用强的松,小剂量IVIG联合治疗ITP患儿12例,均符合1986年杭州会议所订ITP的诊断标准。急性型9例,慢性型3例。2.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1.5~12岁,平均8.2;患病时间最短12天,最长14月,平均362月,其患儿无论有皮肤典型出血点、瘀斑,合并肺炎2例、迁延性腹泻1例。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8~46×10…  相似文献   

15.
1992年~1998年,我科共收治小儿麻疹伤寒28例,我们对其发热期和体温正常3天后的血小板参数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色素(Hgb)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992~1998年,对所有以发热待查入院的患儿,在入院次日,做血十八项检查,对确诊为斑诊伤寒的28例患儿在体温正常3天后复查一次血十八项。二、方法血十八项用美国产的COUL-TER—JP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MPV是血小板的算术平均容积。PDW是统计学系数,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on-ITP)患儿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评价该法在ITP与Non-ITP患儿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ITP与Non-ITP患儿抗血小板GPⅡbⅢ/a和抗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检测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对二种方法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TP患儿血浆中抗GPⅡbⅢ/a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47.4%,抗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22.8%,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Ⅸ/同时阳性为15.8%,总阳性率54.4%,且多数为GPⅡbⅢ/a抗体;其中,慢性ITP患儿血浆中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Ⅸ/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为66.7%,略高于急性ITP患儿;Non-ITP患儿血浆中仅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为20.0%,抗GPⅠbⅨ/抗体未检出,与IT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AIgG检测ITP患儿阳性率为84.2%,Non-ITP患儿阳性率为75.0%,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ITP的灵敏度为54.4%,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8.6%。结论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对于鉴别诊断ITP与Non-IT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急性ITP患儿及同期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的EBV-IgM。结果 72例ITP患儿中有20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27.78%,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中有8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12.12%。经X^2检验,二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儿童急性ITP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时期血液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患儿易发生自发性大出血。甚至因此而死亡,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的关键。然而,ITP病因至今还不明确,且在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多数患儿还可以出现贫血、血小板数升高等改变。本文通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KD患儿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观察,发现其贫血患儿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为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表现。KD患儿血小板数普遍较高,尤其病程早期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高,提示有血小板增多的趋势和在血管炎性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KD患儿应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对缺铁性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PPAR-γ与免疫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调控均密切相关,该实验旨在研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浆IL-13的相关性。方法:序贯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急性ITP患儿53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RT-PCR法检测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的表达,ELISA 法检测血浆中IL-13水平。结果: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8±0.03) vs (0.52±0.05),P<0.05];急性ITP患儿血浆中IL-13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0.21±34.26)pg/mL vs (121.42±12.69)pg/mL,P<0.05]。急性ITP患儿血浆中的IL-13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 mRNA表达上升,并与IL-13水平呈正相关,PPAR-γ与IL-13可能均参与了急性ITP的发病过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67-3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