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金匮要略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是在当代临床应用中仍然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经方...  相似文献   

2.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方”原为经验用方的意思。在汉代以前,凡是记载经验用方的书,统称之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说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即指此而言。但是这些经方的著作今已亡佚。今天人们所说的“经方”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经方”,则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言,含有方剂的经典、典范之意。掌握经方的药物用量,特别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与疗效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但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乃汉代张仲景所著,经方所用药量乃是汉制,与现代的度量衡制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及其与今制换算的…  相似文献   

3.
经方是中医经典方的简称,主要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之方;时方指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以唐宋医家所创之方剂为主。经方、时方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的两种中医学术思想。马红学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于经方、时方并用,互为补充,突破两者各自治疗的局限,以此治疗各类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  相似文献   

5.
冯世纶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师承于胡希恕等著名中医,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出版了《经方传真》《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等专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经方是“医方之祖”,…  相似文献   

6.
正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代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是医方之祖,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化裁出一系列方剂。经方短小精悍,药少力专,疗效显著,常为后世医家所沿用。经方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笔者在临床中尝试应用经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常常效如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47-648
正经方是指汉代之前的经典医著中所记载的方剂,其中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主要代表。经方大多药味精简,却配伍严谨,疗效卓著,故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中医治疗皮肤病与治疗内科杂病均秉承"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所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中着眼整体、调和阴阳脏腑气血的理论对于治疗皮肤病同样适用。张晓杰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重视对经方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择医案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方治验5则     
李吉祥 《河北中医》2008,30(4):388-389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的方剂。《伤寒论》虽为治疗外感的医书,根据其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推而广之,亦可以治疗内伤杂病。《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在澳洲运用经方进行辨证论治收效  相似文献   

9.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相似文献   

10.
<正>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名方是指著名的药方,宋·苏轼在《与徐仲书》中提及:"名方良药,亦已拜赐。"把握好经方名方的运用,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疗效。今有幸拜读凌耀星教授的《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1])(以下简称《130例》)一书,感受到了凌老对经方名方的灵活运用,不禁为之叹服。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6,47(11):872-872
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张仲景所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张仲景的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提高疗效。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  相似文献   

12.
李泽恩 《中医杂志》2006,47(8):635-636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近似于中医的心痛、胸痹,运用经方治疗心痛、胸痹历史悠久。经方者,一是指汉代以前的方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的经方11家,即属此类。一是特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剂。现今所谓“经方”是指后者。1心阳虚衰是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特征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中医学里多有记载。古人描述了心脏病可出现放射状疼痛,“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其疼痛剧烈者可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会伴发肢体冷青症状,并随时…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学各种著作里面,会经常遇见"经方"这个词,"经方"一词首先见载于《汉书·艺文志》,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也是中医学历史长河中非常经典的一部分方剂。今天我们采访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肖相如教授正是现代研究张仲景《伤寒论》的著名学者,也是医术高超的医生,他将针对冬季养生所需注意的内容给大家专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方内所用方剂,又称经方。运用经方治病,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  相似文献   

15.
经方祖国医学习惯上将秦汉朝以前记载的方剂称为“经方”。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记载的方剂,它的特点是:药味简单,配伍严谨,针对性强,临床效果好。例如《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专治肺热喘咳效果良好。时方指宋代以后各医家制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一、经方的基本概念经方的涵义有二:一是经验方,即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所用的经验方;二是经论方,即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方剂的尊称。因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写  相似文献   

17.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诚如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善于运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病,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如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痰浊内盛、肝阳上亢之眩晕;用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气郁结、木郁乘土之眩晕;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胆郁滞、心气不足之失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痰饮内阻、气阴不足之胸痹。  相似文献   

19.
钱橙  王旭 《江苏中医药》2014,46(4):79-81
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经方组方精炼,结构严谨,疗效显著可靠。糖尿病在中医属于"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药对其治疗有独到之处。近年来,临床医家将白虎加人参汤、桃仁承气汤、肾气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诸多经方,灵活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治疗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20.
经方是中医经典配方的略称,现在所说的经方,主要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200多首配方。这些配方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学的临床规范,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些古方,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现在仍然在使用。不仅仅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用,日本、韩国,甚至美国、德国、澳洲的中医师也都在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