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肌力平衡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对经过手法按摩、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后残余畸形及0.5岁以上患儿未经上述方法治疗者予3、4次手法按摩、系列石膏固定(1次/3~4周)治疗后施行肌力平衡术或松解术+肌力平衡术或松解术+骰骨楔形切除术+肌力平衡术。共治疗41例50足,4~6个月15例(18足),6个月~5岁5个月26例(32足)。结果 32例(41足)获得平均3.5年随访。优22例29足,良8例10足,可2例2足,总优良率93.8%。结论 肌力平衡术适用于动力性跖内收型马蹄内翻足及轻、中型病例,重型病例需配合Turco松解术和(或)骰骨楔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早期采用肌力平衡手术对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中期及远期的疗效对比及原因分析.方法 1957至1993年,采用早期肌力平衡手术治疗CCF970例1 373足(手术年龄平均1岁),采用自行设计的评定标准,对术后16~52年(平均22年6个月)的470例569足进行随访.结果 此次远期随访总优良率为82.07%,较1999年的中期随访总优良率91.83%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远期疗效与术前畸形程度和手术年龄有明显相关性,术前轻度畸形术后远期优良率与中度和重度畸形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术前中重度畸形患儿术后远期优良率明显下降.手术年龄为6个月至1岁的患儿术后远期优良率89.34%,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期随访结果 一致.结论 采用早期肌力平衡手术纠正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远期效果优良,术后远期优良率较中期降低,可指导l临床早期制定更为全面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期采用肌力平衡手术对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中期及远期的疗效对比及原因分析.方法 1957至1993年,采用早期肌力平衡手术治疗CCF970例1 373足(手术年龄平均1岁),采用自行设计的评定标准,对术后16~52年(平均22年6个月)的470例569足进行随访.结果 此次远期随访总优良率为82.07%,较1999年的中期随访总优良率91.83%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远期疗效与术前畸形程度和手术年龄有明显相关性,术前轻度畸形术后远期优良率与中度和重度畸形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术前中重度畸形患儿术后远期优良率明显下降.手术年龄为6个月至1岁的患儿术后远期优良率89.34%,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期随访结果 一致.结论 采用早期肌力平衡手术纠正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远期效果优良,术后远期优良率较中期降低,可指导l临床早期制定更为全面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Carroll术式治疗Dimeglio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首诊的Dimeglio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27例33足,其中男性18例(22足),女性9例(11足)。年龄3个月至3岁。均采用微创Carroll术式(取足跟部、足内侧、足底短小切口,手法复位跟距关节、距舟关节)治疗,并以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所有患儿术后1周换药,术后1、2、3个月复查,之后每隔6个月复查,根据Dimeglio评分、Pirani评分、X线及功能标准评价患足恢复情况。结果微创Carroll手术使患足的后侧、内侧及足底均获得了满意松解,畸形矫正充分,切口长度0.5~1.0 cm;经3~18个月随访,患足功能恢复满意,根据Dimeglio评分、Pirani评分、X线检查及踝关节功能标准进行评价:优,20例25足,占75.76%;良,5例6足,占18.18%;一般,2例2足,占6.06%。优良率93.94%。无并发症发生,瘢痕不明显。结论微创Carroll手术治疗DimeglioⅢ、Ⅳ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充分矫正畸形,并发症少,切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足底形态扫描及静态足压评价Dimeglio 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经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诊并接受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的Dimeglio 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病例共17例(25足)为病例组,其中男12例(18足),女5例(7足),手术年龄为1个月23天至6个月21天,评价年龄2岁5个月至2岁11个月;同期选取同年龄段健康儿童10人(20足)为对照组。采用Dimeglio评分、X线摄影、足底形态扫描分析、静态足压分析评价患足恢复情况。结果 Dimeglio 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经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系列治疗后Dimeglio评分0~2分;患足外观恢复满意。X线片显示:术前正位跟距角(14.90±3.20)°,术后正位跟距角(33.51±7.52)°;术前侧位跟距角(22.65±6.10)°,术后侧位跟距角(33.08±4.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儿足弓指数(0.35±0.02),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足弓指数(0.35±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儿双踝角(82.03±6.20)°,正常对照组双踝角(85.27±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双侧马蹄内翻足双足压力分布百分比[(52.75±2.32)%vs.(47.25±2.32)%,P 0.05]以及术后单侧马蹄内翻足双足压力分布百分比[(60.33±4.54)%vs.(39.70±4.55)%,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多平面软组织松解术治疗Dimeglio Ⅳ型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满意,短期疗效肯定。足底力学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马蹄内翻足术后针对性治疗策略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期采用肌力平衡手术对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中期及远期的疗效对比及原因分析.方法 1957至1993年,采用早期肌力平衡手术治疗CCF970例1 373足(手术年龄平均1岁),采用自行设计的评定标准,对术后16~52年(平均22年6个月)的470例569足进行随访.结果 此次远期随访总优良率为82.07%,较1999年的中期随访总优良率91.83%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远期疗效与术前畸形程度和手术年龄有明显相关性,术前轻度畸形术后远期优良率与中度和重度畸形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术前中重度畸形患儿术后远期优良率明显下降.手术年龄为6个月至1岁的患儿术后远期优良率89.34%,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期随访结果 一致.结论 采用早期肌力平衡手术纠正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远期效果优良,术后远期优良率较中期降低,可指导l临床早期制定更为全面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复发性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29例45足复发性僵硬型CCF,依据Dimeglio分型,均为Ⅲ、Ⅳ型,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Ilizarov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器,通过四维调节(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逐渐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其中,31足单纯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9足结合经皮跟腱延长,7足结合中跗骨截骨,3足结合后足的V形截骨。术后7天开始矫正,速度1 mm/d,分4次完成,踝关节矫正至背伸约10°,后足轻度外翻后,停止矫形。矫正位带外固定器负重或保护下行走4周,拆除外固定器短腿管型石膏固定6~8周,拆石膏后夜间支具维持矫形3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至6年,平均39个月。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的评分系统,优23足,良18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91%。差的1足为DimeglioⅣ型,单纯应用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治疗,矫形后步态改善,但遗留部分跟骨内翻畸形,2年后畸形明显复发,行三关节融合术治愈。结论应用llizarov外固定器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安全、微创、疗效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复发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熏CCF)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足部功能的畸形,发病率约为1‰,主要畸形包括前足内收、踝跖屈、跟骨内翻以及继发性胫骨远端内旋。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如:神经肌肉病变,血管发育异常,骨骼发育异常,软组织异常,遗传基因学说以及宫内发育阻滞学说等。在某一领域部分学者达成共识,如:神经肌肉病变学说,但尚无定论。因此,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学的研究对指导和改进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神经肌肉病变学说1.1肌纤维变性和肌纤维型的改变有学者认为肌力不平衡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发生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的SD大鼠交配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随机选取孕SD大鼠2只,于怀孕10 d时以橄榄油灌胃一次.实验组选取孕SD大鼠6只,于怀孕10 d时以140 mg/kg的维甲酸剂量(40 mg/ml溶于橄榄油中)灌胃一次.于孕16~18 d待孕鼠分娩.对照组孕鼠所产幼鼠为对照组,实验组孕鼠所产幼鼠根据是否出现后肢畸形分为畸形组及非畸形组.取两组新生幼鼠后肢软骨及肌肉组织,应用RT-PCR方法测定组织中HoxA9、TBX-3、CASP10基因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正常新生幼鼠比较.结果 2只对照组SD孕大鼠共产仔22只,未发现畸形或死胎.6只实验组SD孕大鼠中有一只在灌胃后2 d死亡,余下可利用5只孕鼠共产仔49只,其中死胎6只,无肛无尾畸形1只,后肢出现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共30只,未出现下肢畸形共19只.畸形出现率为61.2%(30/49),并以此将实验组分为畸形组与非畸形组.荧光RT-PCR结果:实验组中畸形组在HoxA9及TBX-3基因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7.00±0.52、4.55±0.52)明显低于对照组(7.92±0.47、4.99±1.02)和非畸形组(8.07±0.28、4.94±0.24),P<0.001,P<0.05;而在CASP10基因的平均拷贝数4.34±0.35则明显大于对照组3.51±0.42和非畸形组3.29±0.50(P<0.001).而对照组与非畸形组在各个基因的拷贝数比较上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维甲酸能成功诱导出SD大鼠新生幼鼠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模型;维甲酸对于SD大鼠的TBX-3、HoxA9、CASP10基因的表达均有影响;维甲酸可能与通过影响TBX-3、HoxA9、CASP10基因的表达导致SD新生大鼠产生类马蹄内翻足样畸形.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深筋膜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关系。方法 对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及对照组5例非神经、肌肉及胶原病死亡小儿,足内侧及小腿前外侧深筋膜的I、Ⅱ、Ⅲ型胶原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切片应用LeticaQ570c彩色图像分析仪处理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挛缩侧I、Ⅱ、Ⅲ型胶原含量均有增加,I型胶原增加最显著,Ⅲ型次之,Ⅱ型增加最少,且I、Ⅲ型胶原呈负相关。Ⅱ型胶原的阳性表达可能为伴随现象,它与I、Ⅲ型胶原无相关性。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符合组织器官纤维化及一般瘢痕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为足内侧的纤维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 收集白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采用Ponseti方法正规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478例(不包括多关节挛缩马蹄足及未行皮下跟腱切断术的轻型病例),男386例,女92例;双侧236例,单侧242例,共714足.按照Dimglio评分标准分型:Ⅰ型21例29足,Ⅱ型186例275足,Ⅲ型215例308足,Ⅳ型56例102足.所有病例经Ponseti方法给予连续矫形石膏,经皮跟腱切断术后佩戴矫形支具,进行定期随访,关注畸形有无复发,复发与分型及支具佩戴关系,复发的年龄和类型,并做出相应治疗.通常再次给予4~5次连续矫形石膏后根据畸形复发的类型行经皮跟腱切断术,胫前肌转移术或二者的联合.结果 所有病例获不同程度随访.共复发89足:Ⅰ型0足,Ⅱ型26足,Ⅲ型30足,Ⅳ型33足.支具佩戴顺从632足,复发38足,复发率6.01%;不顺从82足,复发51足,复发率62.20%.复发年龄集中在2~3岁.复发畸形的类型主要为马蹄和足内翻旋后.复发足再给于4~5次矫形石膏后,18足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61足行胫前肌转移术,10足行两者联合.术后平均随访3年2个月,复发畸形纠正良好.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后复发的两大原因为:原发畸形严重以及家长和患儿对支具佩戴的不顺从.畸形复发通常在自行放弃支具治疗后2~4个月开始.复发类型主要为马蹄和足内翻旋后,根据畸形复发的不同类型再给于4~5次连续矫形石膏后,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胫前肌转移术或两者联合,可以矫正复发畸形,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3DCT观察大龄(≥8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手术后残余畸形病理改变,模拟手术预判治疗效果,探讨多种手术方式综合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综合运用多种截骨术治疗的大龄DDH治疗后残余畸形病例资料共27例35髋,手术时患儿年龄8岁至13岁9个月。根据Tonnis分型,Ⅰ型7髋,Ⅱ型22髋,Ⅲ型6髋。根据Kalamchi&MacEwen股骨头坏死分型,Ⅱ型6髋,Ⅲ型11髋,Ⅳ型8髋,10髋未见坏死。根据Ponseti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2级3髋,3级6髋,4级4髋,5级12髋,6级10髋。根据改良Severin分类,Ⅱ型3髋,Ⅲ型13髋,Ⅳ型12髋,Ⅴ型7髋。术前摄骨盆-双股骨全长CT。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建立3D骨模型。根据患儿年龄和头臼匹配情况模拟相应截骨术,观察截骨后股骨头覆盖和关节匹配情况,据此行手术治疗。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Reimer指数和Sharp角的变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随访时影像学效果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改良Severin分类评价影像学效果,以Ponseti标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3~36个月。末次随访时Reimer指数由0.54±0.24改善至0.19±0.08,Sharp角由53°±8°改善至38°±6°,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按改良Severin分类,Ⅰ型5髋为优,Ⅱ型19髋为良,Ⅲ型11髋为可,优良率为68%(24/35)。按Ponseti标准,1级17髋,2级11髋,3级7髋,优良率80%(28/35)。结论在3DCT模拟手术的辅助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大龄DDH手术后残余畸形可缓解关节疼痛并改善跛行步态,早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Hoke跟腱滑动延长术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马蹄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小儿脑性瘫冯挛型马蹄足的手术方法及其要点。方法 采用Hoke跟腱滑动分离延长跟腱,使马蹄足畸形消失。结果 本组11例共17足,平均随访5年11个月,均获得足跟落地的无痛性跖行步态。结论 我们认为该手术操作简便,矫形可靠,疗效肯定。是小儿脑性瘫痉挛型马蹄足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特点和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2011年115例DC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5例患儿中,男70例(61%),女45例(39%);起病年龄1~180个月,平均(37.61±4.84)个月,起病≤1岁者占54%(62/115);初诊心功能Ⅲ~Ⅳ级者62.5%(72/11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在心功能Ⅰ~Ⅱ级组[(33.0±7.9)%、(16.1±4.4)%]明显高于Ⅲ~Ⅳ级组[(29.2±7.5)%、(13.6±3.8)%](P<0.05);起病年龄≤1岁、~10岁、>10岁三组患儿经体表面积标准化的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逐渐减小;Ⅲ~Ⅳ级组的cTnI、CK、CK-MB值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确诊时心功能级数(P<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左室缩短分数(P<0.05)是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相关因素。结论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确诊时≤1岁患儿最多,多为心功能Ⅲ~Ⅳ级,初诊年龄及心功能级别对患儿预后有明显影响;DCM患儿初诊心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可作为预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定位诊断问题,为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治疗的复发性马蹄内翻足18例26足,按Davidson方法分成三组:A组为单纯性前足内收畸形(8例10足);B组为前足内收并中足旋后复合畸形(蚕豆足畸形,8例13足);C组为后足内翻合并前足内收畸形(2例3足).A组畸形采用胫前肌腱外移术或胫前肌腱外移术+骰骨外侧闭合性楔形截骨术矫形,B组畸形采用中跗骨联合截骨矫形,C组畸形采用跟骨外移截骨+软组织松解+胫前肌腱外移,或加Ilizarov外固定器逐渐矫形.结果 本组18例26足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8~7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为16例23足.按照国际马蹄内翻足研究会评定标准(ICFSG)评价手术效果,优8例10足,良6例10足,可1例2足,差1例1足.其中评定为可和差的2例3足均为C组病例,虽然其后足内翻合并前足内收畸形获得比较满意的矫正,但距骨滑车畸形引起的胫距、距下关节僵硬并未解决,是导致评分过低的主要因素.结论 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术前定位诊断与矫形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依照术前定位诊断确定的畸形类型,选择针对性的矫形手术方法,才能实现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屈膝步态的近期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对存在屈膝步态、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10°~30°的痉挛性脑瘫儿童行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16例(26侧下肢)纳入研究,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7.5~11.6岁,平均8.9岁.术后高分子绷带固定6周,拆除石膏后功能锻炼,夜间长腿管型支具固定维持矫形.记录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角度、腘角、膝关节活动范围、屈膝步态改善情况、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腘绳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力、侧位膝关节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和Wren改良的屈膝步态的医师视觉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MFCS分级为Ⅱ级9例,Ⅲ级7例,无GMFCS分级Ⅰ、Ⅳ、Ⅴ级病例.均行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6侧下肢同时行髂腰肌松解术.10侧下肢同时行跟腱延长术.病例随访48~65个月,平均54个月.治疗后所有病例屈膝步态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患儿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及腘角明显减小(P<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P<0.01).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增加(P<0.05).腘绳肌肌力、小腿三头肌肌力无显著变化.侧位膝关节X线片Insall-salvati指数明显减小,髌骨高位得到纠正.2例(2侧下肢,7.7%)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经更换高分子绷带,增大膝关节屈曲至20°左右,并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3侧下肢,11.5%)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3例(3侧下肢,11.5%)出现股骨截骨远端轻度移位,未做特殊处理,截骨端塑型良好.无一例出现过度矫正、膝反屈、压疮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脑瘫屈膝步态能有效改善步态,纠正膝关节屈曲畸形和髌骨高位,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减轻膝关节疼痛,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US shows promise in evaluating clubfeet. In order to assess responses to therapy, the measurements of normal feet and clubfeet must be know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US measurement in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normal feet and clubfeet in children, and to assess changes in these feet with age. Materials and methods Patients <1 year old with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clubfoot deformity underwent US examination of the foot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medial malleolar to navicular (MMN) distanc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neutral and full adduction positions, and in the abduction position simulating the Ponseti maneuver. Children undergoing US for other reasons had the same imaging performed and served as controls. Results A total of 127 feet in 66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20 children had bilateral clubfeet, 25 had unilateral clubfoot, and 21 had normal feet). Clubfeet had significantly (P < 0.001) lower MMN measurements at all three positions than control feet. These distances increased with patient age for both normal feet and clubfeet,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was less for clubfeet. Conclusion Normal feet and clubfeet exhibit marked differences in MMN distanc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rate of change over time. By understanding the age-dependent variability of normal feet and clubfeet, dynamic sonography can help assess clubfoot anatomy and could help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的疗效。方法收集1998年5月-2011年6月应用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儿童53例85足。男28例45足,女25例40足;年龄2.5~14.0岁,平均6.8岁。痉挛程度按Ashworth 5级法评定:3级12足,4级38足,5级35足。患儿均能行走,智力发育及下肢肌力基本正常,伴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Babinski征阳性,无明显内翻、外翻及平足畸形,X线片未提示明显骨性畸形。合并双髋内收畸形5例,双膝屈曲畸形2例,均在术前或同期行手术矫正。结果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11.2 a,平均2.3 a。1例于术后2周出现切口裂开、跟腱断裂,再次行跟腱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患儿术后均未发现小腿三头肌肌力较术前下降。53例85足均获满意疗效,优55足,良30足,优良率达100%。结论跟腱延长前移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在跟腱延长的基础上将跟腱止点前移至跟距关节后缘,缩短了跟腱至踝关节的力臂,平衡了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肌力,远期效果良好,是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