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塞致下肢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LokoHelp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LokoHelp机器人辅助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步行基础训练、步行分解训练),于治疗前后评估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运动力指数(MI)、Berg平衡量表(BBS)、步速(GV)、Rivenmead运动指数(RMI)等指标。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AC、MI、GV、RM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LokoHelp组BBS、FAC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okoHelp机器人训练在提高脑梗塞所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功能性行走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且操作简单、便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强化躯干训练,使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躯干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于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健侧负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科室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恢复期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平衡及康复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健侧下肢负重训练及平衡的训练方法。两组训练均进行6 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估。结果4周后,两组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均较治疗前有进步,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恢复期患者强化健侧立位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平衡及步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与平衡能力,疗效优于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 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66(GMFM-66)评分、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生活质量(QOL)评分、稳定指数(S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较前改善,研究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动态运动功能较前改善,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10 m MW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比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9.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BWSTT疗法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BI-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I-L评分、FMA评分、BB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八段锦练习,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重心轨迹总长度、重心摆动平均速度、重心单位面积轨迹长度]、肢体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DS评分、重心摆动平均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BS、上肢FMA、下肢FMA、FAC、MBI、FM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重心轨迹总长度、重心单位面积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NDS评分、重心摆动平均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BBS、上肢FMA、下肢FMA、FAC、MBI、FMI评分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的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为40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步行速度,步行30min;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共45min/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FAC评分、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5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T,针刺1组在头针治疗结束后进行MT,针刺2组在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MT。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针刺1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2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针刺1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一镜像疗法和头针结束后进行镜像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进入该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进行观察比较,将50例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其中2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为常规组,另外25例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为机器人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评分、偏瘫侧膝关节运动觉评分以及平衡功能评分。结果机器人组的偏瘫侧膝关节位置觉评分、偏瘫侧膝关节运动觉评分以及平衡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车膝关节本体感觉,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肢体功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躯干与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学疗法,试验组则在每次治疗过程中佩戴弹力绳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L)、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bulation category,FAC)、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FMA-L、BBS、FAC评分及10m MWS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配合弹力绳带环绕捆绑可显著提高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步态及能量损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则配合水疗及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综合运动功能、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测定身体能量损耗、步态分析系统评测步态参数(步宽、步速、步长)。结果:治疗后,干预组Fugl-Meyer评分、步态参数、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论: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加强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促进步态重建,降低身体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核心训练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核心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核心稳定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及(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4周后核心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 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