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8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88例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清创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并评估患者的感染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有4例,占9.1%,对照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有23例,占52.3%,两组患者在采用对症治疗后,切口均愈合。结论:预防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机率,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感染治疗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将160例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清创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现手术切口感染6例,占7.5%;对照组43例,占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采用对症治疗后,切口均愈合.结论 预防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双盲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术后住院时间、抗感染治疗时间、切口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抗感染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加速术后恢复,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性手术患者15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消毒及清创处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强各种抗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2例,占2.67%,所有患者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发生感染共20例,占29.33%,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诊外科创伤性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治疗及控制,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中预防切口发生感染的临床措施.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11月份至2016年11月份治疗的骨科创伤手术患者220例进行本次医学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1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切口清创消毒处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消毒处理措施的基础上在术前和术中对切口进行控制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通过预防控制后,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0.94%,对照组患者中术后有9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8.95%,两组对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骨科创伤患者实施预防切口感染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生理盐水冲洗),观察组患者采用聚维酮碘+过氧化氢预防,并给予2组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并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出现切口感染有1例、占2.27%,对照组中出现切口感染8例、占18.1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预防感染的工作非常重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案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抗生素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为抗生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普外科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200例,按照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0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观察组患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比较2组患者感染情况及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有318例出现切口感染占15.14%,观察组有92例出现切口感染占4.3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分别为89.43%与72.1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术前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对于提升手术预后与患者满意度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源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97-97,106
目的探讨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将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阑尾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术后常规甲硝唑液冲洗腹腔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26例术前静滴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术后采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腹腔预防切口感染,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患者在进行急诊外科创伤手术之后,致使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在我院范围内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急诊外科创伤手术的患者180例,根据临床治疗档案,对比分析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观察组)和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伤口部位、创伤分数(TS)、手术前使用抗生素情况和手术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记录比较手术室环境卫生、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季节和无菌操作情况。结果 180例外科创伤手术患者中,有23例患者切口处感染,157例患者切口处没有感染,计算可知手术切口的感染发生率为12.78%。统计发现,年龄、身体质量指数、TS和手术前使用抗生素都是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0.05)。除此之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还有手术室环境卫生、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季节和无菌操作情况(均0.05)。结论患者在进行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后,其手术切口被感染的风险极大,医疗人员应该尽可能的预防这些危险因素,规范手术操作,注意无菌环境,做好术后护理,控制不良因素对切口感染的风险,积极正确的采取对应措施,降低患者切口的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梁作强 《大家健康》2016,(8):108-108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参与实验的300例外科创伤患者均进行伤口清创处理,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感染这一情况将这300例外科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外科创伤患者中有36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对照组外科创伤患者中有264例患者未发生术后感染。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面的数据记录,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创伤部位、创伤分数、是否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及外科创伤手术时间。结果:经过对患者以上指标的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科创伤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创伤部位、创伤分数以及是否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创伤部位、创伤分数、是否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及手术时间可以确定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对外科创伤患者进行治疗处理时,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瘤应用不同手术切口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该院的乳腺纤维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1例以及对照组4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放射状切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效果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31/41);(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乳腺纤维瘤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采用环乳晕切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传统的放射状切口,环乳晕切口疗效确切,对患者创伤小且恢复快,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及病原学调查。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因化脓性阑尾炎而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2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2例,实验组术中用0.1%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细菌类型。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6.1%(8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4%(1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率为9.1%(12例),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7.6%(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32株,革兰阴性菌25株,占78.1%;革兰阳性菌7株,占21.9%。检出株数居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检出19株,占59.4%。结论: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切口,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4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和术后切151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切口长度、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切口类型对其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影响较大,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例(1.59%),而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8例(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0.2%的甲硝唑液用于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到2005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病例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80例,观察组也为180例,观察组术中使用0.2%的甲硝唑液冲洗腹腔和腹壁切口,对照组不用,其它一般资料、手术方法、术后用药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9.44%,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3.8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用0.2%的甲硝唑液用于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方法简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日朝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51-4252
目的探讨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将620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切口非感染组和切口感染组,对2组患者围术期各个项目进行观察,探讨切口感染的因素。结果620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40例(6.45%),切口感染组年龄≥60岁占72.50%,体质量指数≥25.0kg/m2占42.22%,存在糖尿病占30.00%,应用高频电刀占86.00%,手术时间≥3h占62.5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47.83%,18.28%,7.24%,55.34%,37.41%,是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复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预防对策,创伤后早期的感染预防、控制依据理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300例创伤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共有18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将其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未出现切口感染的18例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现术后切口感染高危因素并针对其指定一系列的预防对策。结果:300例患者中总共出现18例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6%,病原菌分离结果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2.35%,表皮葡萄球菌占20.58%,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切口类型、平均清创时间、钢板使用与否、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创伤骨折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情况如切口类型、清创时间、钢板使用、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给予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创伤骨折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的处理方法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1%聚维酮碘溶液和3%过氧化氢处理切口,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感染1例,感染率为2%;对照组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12%,观察组切口发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聚维酮碘溶液和3%过氧化氢处理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氨氯西林钠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氨氯西林钠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60例各种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氯西林钠组(n=3)与阿乐欣组(n=30)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6.6%)对照组3例(10.0%),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显著笥差异,结论:氨氯西林钠与其它广谱抗菌素一样,可有效预防腹部手术手手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阑尾手术切1:7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患者共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时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的缝合采用残端结扎加荷包埋入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阑尾切除术,切口的缝合采用逆行法切除阑尾。其它术前术后均相同,并都严格按照阑尾切除术的标准规程。术后比较2组切口的感染率。结果:经研究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和缝合术,作为不同的预防措施研究基层医院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为基层医院预防和治疗阑尾手术切口感染提供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创伤救治中的急诊科外科护理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84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2人。对照组采用普通外科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则采用专门的外科护理小组进行专业护理。结果:实验组外科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3.47%,96.7%的患者表示满意,88.04%的医生表示满意。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9.35%。75%的患者表示满意,65.22%的医生表示满意。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专门的急诊外科护理可以提高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且可以相应地拥有较高的医生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