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最主要原因。颈动脉斑块局部的生物力学状况及形态、成分和生物学活性均与颈动脉斑块的破裂风险密切相关。综述和分析颈动脉狭窄斑块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破裂风险及临床治疗决策、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及实验、颈动脉斑块成分和生物学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就有关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破裂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希望为确定合理的颈动脉狭窄治疗适应证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不规则或是溃疡表面,是斑块易于破损的主要因素。影像学检查可不同程度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测,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安全、经济的客观依据。文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位置、分型及判定的相关影像学检查技术如颈动脉超声、血管内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MRI等研究进展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二维颈动脉超声、颈部超微血管成像、颈部超声造影、颈部超声弹性成像、颈部三维超声成像等技术进展,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更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形态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学因素。方法 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10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术前均行颈动脉高分辨率MRI多序列扫描,术后对斑块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三染以及CD6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和MRI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10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共有易损斑块42例、稳定斑块61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胶原含量明显降低(10.37%±3.19% vs 17.02%±4.56%),而脂质含量则明显升高(19.14%±3.26% vs 13.99%±3.47%),CD68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9、7.585, P值均<0.01)。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平均管腔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最大管壁面积、平均管壁厚度、最大管壁厚度、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最大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明显升高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99、7.513、4.068、2.535、3.182、3.503、10.868、6.233, P值均<0.05)。与病理检查比较,MR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检出率偏低,而纤维帽表面破裂检出率偏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在病理形态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将高分辨率MR多序列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测量其管壁结构、斑块成分以及体积,可用于斑块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医学信息》2007,20(7):1284-1285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8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本组中62例(72.9%)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多发为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栓子来源,斑块不稳定性,即斑块脆性是导致脑梗死的根本原因。颈动脉彩超检查及早发现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指导治疗、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及二级预防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寄  彭小飞 《医学信息》2006,19(6):1097-109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残率高,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酗酒等均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是其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脱落,随时有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为便于临床及早干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对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流体力学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阐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机制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至关重要。目前文献研究表明,血管分叉部位低剪切力的产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因素。在这一部位,降低的剪切力使内皮细胞损害,脂质沉积,从而脂纹形成,形成的脂纹进一步改变局部的血流状态,因而斑块进一步增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最终诱发脑梗死的机制不仅与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动脉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MRI及CTA检查。依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WML组和无WML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NASCET标准、依据CTA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无WML组(216例)相比,WML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WML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WML仍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WML组和无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WML正相关(P<0.05,OR=1.84,95%CI 1.47~2.98),混合斑块和WML无明显相关性(P>0.05,OR=1.97,95% CI 0.99~2.9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WML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WM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WML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其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相同。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和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对207例患者双侧颈部动脉扫查,并对1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共140例,内-中膜增厚42例,内-中膜厚度在正常范围25例。结论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的检查方法,也是最经济的检查方法,可早期诊断斑块的部位、性质、直观观察血管狭窄面积及范围,并且对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技术在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领域已获得很大进步。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前期病变,超声技术主要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文章就B型超声、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及超声动脉健康评估可以更早发现颈动脉结构改变,M型超声、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以从管壁弹性功能改变方面发现病变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燕 《医学信息》2010,23(2):429-430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特.董与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20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特点,随机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对于预防脑梗塞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9例分成TIA组,脑梗塞组,均接受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分型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度。结果: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TIA组和脑梗塞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TIA组与脑梗塞组异常率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血管分布与症状间有相关关系P<0.01)。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及超声分型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最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是颈总动脉(CCA),再其次是ICA起始部,TIA组与脑梗塞组均以扁平斑多见,其次是软斑和硬斑,溃疡斑少见。另外ICA颅外段狭窄度与症状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班块,是缺血性脑血骨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发生严重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CP)脱落可诱发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近年来,对于C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数量。因此,有效评价斑块结构及稳定性,对于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有重要临床意义。从超声、超声造影成像、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方面对斑块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对颈动脉斑块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心脏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有关高血压病临床治疗的转归和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方法 :本研究按照 1 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同盟 (WHO/ISH)标准对 75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观察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并进行二者的对比研究。结果 :75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左室肥厚 1 5例 ( 2 0 0 0 % )比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7例 ( 4 9 33% )的发生率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 ,单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 ;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 ,以颈动脉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狭窄程度及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1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150例中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斑块108例,斑块好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部(47.71%)、颈总动脉(39.45%)和颈内动脉(12.8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方法 :本研究根据北京部分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情况 ,按照 1 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同盟 (WHO/ISH)标准进行临床调研。结果 :75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左室肥厚 1 5例 ( 2 0 0 0 % )比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7例 ( 4 9 33% )的发生率为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 ,单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 ;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 ,以颈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 ,颈总动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发生率次之 ;后壁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末段、颈动脉窦处的粥样硬化和血栓的研究现状。方法:系统回顾近年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在诱因及病因、危害、诊治几个方面作分析讨论。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受血流动力学、血管病变、血液成份三个因素影响;病因与自身生活饮食习惯、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可引起脑缺血、脑卒中等严重损害;诊断一般采用影像学技术,治疗方法有药物及手术两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可引起脑缺血、脑中卒等脑血管疾病,应尽可能采取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以避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将368例住院病人分为MS组、高危MS组和非MS组,应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各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组、高危MS组和非MS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分别为54.75%、33.21%和12.04%;三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分别为48.65%、40.54%和10.81%;三组颈动脉闭塞率分别为70.59%、29.41%和0%,MS组和高危MS组较非M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显著增高(P<0.05)。MS的患病分布即具备诊断条件的个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及高危代谢综合征人群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群体,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Ne-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4例,进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所评估血管是否发生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CML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和血清CM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患者53例,无钙化患者31例。钙化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ML水平均高于无钙化组(P <0. 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钙化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其中血清CML水平异常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79例疑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5例同期体检老年人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狭窄阻塞程度,颈动脉血流速度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CT证实的发生脑卒中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脑血管疾病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形成率(65.2豫)、crouse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峰值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老年人心脑疾病的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这种无创技术可对老年人群进行筛查,提高对老年人心脑疾病的预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