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 300m地区一年及返回平原一年的同一群体168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一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肺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返回平原一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一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2.
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一年青年心脏体积X线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一年的58名青年在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平原时相比较,结果:心脏长径及心胸比率显著较小(P〈0.001);心脏面积缩小,但相关不显著(P〉0.05);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心脏体积及心脏体积指数显著增加(P〈0.001或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模径、主动脉结构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及右肺下动脉  相似文献   

3.
急进海拔5400m20天X线胸片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理,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进驻特高海拔地区的32名青年在上高原前(海拔1400m)和急进(4天)海拔5400m第3、8、20天分别拍摄后前位X线胸片,测量心肺12项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急进海拔5400m第3 ̄20天内,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逐渐缩小;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降支与气管比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 m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3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4 300 m前、进驻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上高原后不同时间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进驻1年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进驻海拔4 300 m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了解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人体器官的影响及返回平原多长时间内人体内脏器官的超声改变可以恢复。作者选取了13名进驻海拔5200m地区的男性官兵,年龄在(18-20)岁,均为平原出生,身高(168±5)cm,进驻高原前均经体检确认健康。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13名青年军人进驻高原前(1400m)、高原地区(5200m)守防一年、返回平原后(1400m)5个月、一年后的肝、肾、脾脏器进行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平原部队官兵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的过程中,体内氧代谢与SHH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从平原(海拔200m)进入高原(海拔3960m)驻训的男性官兵80人,年龄20~30(22.3±2.9)岁,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在进驻高原前、高原居留6个月及返回平原后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HH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SHH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MO和细胞核蛋白GLI2的表达。结果进驻高原后,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SHH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SMO和细胞核GLI2表达水平在高原驻训时显著高于进驻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但返回平原后仍显著高于进驻高原之前(P<0.01)。结论高原暴露对体内氧代谢及SHH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高原低氧环境是激活SHH信号通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原医学杂志》2013,(1):39-39
本文对海拔5000m以上地区部分换防官兵返回平原后进行高压氧干预治疗,以评价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的效果,为制定高原脱习服标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作选择驻守在海拔5000m以1年的55名男性青年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7-24)岁,进驻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将其随机分成3组,其中高压氧I组20例,高压氧治疗1次/d,共治疗10次;高压氧Ⅱ组20例,高压氧治疗1次/2d,共治疗5次;对照组1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5d、lOd进行脱习服症状调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海拔5200m从本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劳动前后在现场拍摄两次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结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居住喀喇昆仑山海拔5200m处的28名健康青年,在进驻高原前12d、海拔5200m处居住1年后及返回平原(海拔1400m)后第1od进行了3次尿中胃蛋白酶原和总氨基酸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进驻高原前1月、快速(5d)进入喀喇昆仑山海拔5380m第4d和在该地连续居住1年的同一群体25名青年官兵作了2次结膜微循环检测,旨在探讨超高海拔地区对人微循环的影响程度.1 对象与方法均为汉族男性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8~22岁,平均20.1岁,均为初次上高原,上高原前经体检确认健康.第1次检测在原驻地(海拔1400m);第2次为部队快速(5d)进驻海拔5380m处的第4d在高原现场检测(室温16~18℃);第3次为部队已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海拔4523 m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的睡眠状况.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驻守在海拔4523 m的150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地区军人的睡眠质量较平原地区明显下降;年龄和入藏时间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军官的睡眠质量较士兵差(P<0.05或P<0.01).结论 4523 m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与年龄、入藏时间及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健  李成  史以超  刘辉  耿瑞慧 《武警医学》2022,33(5):427-430
 目的 探讨海拔高度对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平原驻地海拔高度约50 m,高原驻地海拔高度3100、3650、4050 m武警某部官兵,依据GJB1337《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进行踏速为22.5 次/min和30 次/min的踏阶运动,采用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静息心率和踏阶运动心率,测定官兵的体力劳动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PWC170)、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 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有氧能力逐步下降,平原驻地官兵PWC170[(1276.9±229.6) kg·m/min]显著高于海拔3100 m[(994.0±230.1) kg·m/min]、3650 m[(962.4±226.7) kg·m/min]和4050 m[(759.2±154.1) kg·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海拔驻地官兵中海拔4050 m PWC170 显著低于海拔3100 m和3650 m(P<0.05),而海拔3100 m和3650 m军人PWC170无统计学差异;平原驻地官兵静息心率低于高海拔地区军人(P<0.05),高原3个海拔的静息心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踏阶运动试验中平原官兵的运动心率显著低于高海拔地区运动心率(P<0.05),海拔4050 m官兵运动心率明显高于3100 m和3650 m;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显示,海拔越高,结果越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体力劳动能力逐步下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喀喇昆仑山海拔5000 m以上驻防官兵慢性高原病(CMS)发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CMS青海标准,对喀喇昆仑山驻防1年的223名官兵进行健康检查,并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3名官兵中,45人患有CMS,患病率为20.2%.其中海拔5380 m组、5200 m组、5100 m组CMS患病率分别为29.6%、35.2%、30.8%,显著高于海拔4300 m组(4.1%)和海拔3700 m组(7.4%)(P<0.05或P<0.01);海拔5380 m组、5200 m组、5100 m组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196.7±21.0)g/L、(200.0±18.1)g/L、(197.6±17.1)g/L,也显著高于海拔4300 m组(180.1±15.2)g/L和海拔3700 m组(183.6±17.2)g/L(P<0.01).本次调查CMS患病率较2005年明显降低,其中海拔5380 m组由85.7%下降至29.6%,海拔4300 m组由43.5%下降至4.1%(P<0.01).结论 喀喇昆仑山驻防官兵CMS患病情况较5年前明显改善,但海拔5000 m以上驻防官兵的健康保护问题仍需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海拔5200m重体力劳动45天心肺X线改变及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海拔5200m从事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在劳动前后现场摄取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性肺水肿。在海拔5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武警执勤部队官兵的健康状况.方法 选定475名来自平原地带(海拔高度约50 rn),驻扎在海拔3600 ~ 4200 m高原地区6个月的武警某部官兵,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F-36,了解官兵的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精神健康状况;与423名从该地区撤同至相同平原后6个月的武警官兵健康状况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级别高原地区执勤官兵自测健康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8岁以上组、高中及高中以上组的总体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18岁以下组和初中及初中以下组;干部组(95.58 ±7.30)和士官组(89.86±12.91)均明显高于义务兵组(86.27±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地区部队官兵以上指标评分明显高于高原地区(P<0.05).结论 高原地区武警执勤官兵的总体健康良好,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级别的官兵健康状况不同.当脱离该环境后,其健康水平可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6.
高原肺水肿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利用减压舱模拟海拔7000m高原条件观察家猫缺氧24、48和72小时胸部X线、CT表现及其病理改变.结果实验性高原肺水肿早期X线、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野周围性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减压组动物减压后右下肺动脉横径较减压前显著增加(P<0.05),胸片肺水肿记分与CT值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0.955).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出血及肺水肿.结论高原肺水肿胸部X线、CT主要表现为肺野周围性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对高原肺水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高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初期的心功能,旨在了解人体在高原脱适应期心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在4 200m海拔高原地区驻扎50d返回低海拔地区后的168名战士为试验组,55名未上高原的同一单位战士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期最大径(LVD)、右室舒张期横径(RVD1)、上下径(RVD2)、右房横径(RAD)、肺动脉内径(PAD)、三尖瓣反流速度(TRV)、肺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AV)、肺动脉瓣反流速度(PRV)、右室射血时间(RVET)、心率(HR,bp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VD、RVD1、RVD2增大(P〈0.01),RVET缩短(P〈0.01),PRV增快,RAD稍增大(P〈0.05),HR减慢(P〈0.05);FS、EF显著降低(P〈0.01)。PAD、PAV及TRV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地区初期,其左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压力增高,左室收缩功能降低,提示高原脱适应期有心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