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临床罕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部位相关,可与支气管哮喘同时发病.对激素效果良好但某些患者容易复发.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并发支气管哮喘患者,激素治疗停药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对34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及25例正常儿童进行痰液诱导,对痰液中炎性细胞、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痰液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组中性粒细胞数超过总细胞数50%以上5例、嗜酸性粒细胞数超过总细胞数50%以上2例。哮喘急性发作组IL-8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正相关。结论: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气道炎症呈多样性。IL-8可能通过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粒细胞肺部疾病(PE)是以X线胸片浸润、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典型表现的一组疾病.发病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症状有咳嗽、气短、胸闷、哮喘等. 1 单纯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定义]单纯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寄生虫或者药物等引起的肺部暂时性变态反应,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微,X线胸片呈一过性肺部浸润影,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程数天到数周.  相似文献   

4.
观察哮喘患者和正常人对抗人IgE介导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的变化。结果表明: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与血清总IgE、血液嗜醺闰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而后两者之间却显著相关(P<0.01);发现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与变应原皮肤试验有很好的符合率。提示: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异常有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正常和过敏性哮喘小鼠骨髓嗜碱粒细胞合成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能力,探讨过敏性哮喘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取哮喘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的骨髓嗜碱粒细胞,利用PCR技术检测嗜碱粒细胞NGF mRNA的表达量。结果:常规PCR示正常组和哮喘组小鼠骨髓嗜碱粒细胞均表达NGF;实时定量PCR示哮喘组小鼠嗜碱粒细胞NGF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结论:嗜碱粒细胞表达NGF,且在mRNA水平哮喘组小鼠嗜碱粒细胞NGF的表达高于正常组,提示嗜碱粒细胞是哮喘时NGF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顶套孢霉致变应性哮喘21例临床分析马行宣孟明安陈晓芳(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变态反应科,东营市257034)关键词顶套孢霉;变应性哮喘;皮试;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气传真菌是哮喘、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重要过敏原,1989年8月至1990年7月我们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皮肤点刺试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者60例,其中发作期38例作为哮喘发作组,缓解期22例作为哮喘缓解组,另选取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另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比较该两组受试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的差异。结果哮喘缓解组患儿的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为68.18%(15/22),对照组为0(0/30),哮喘缓解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发作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患儿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25%流速(FEF25)及FEF75明显低于对照组,哮喘发作组患儿PEF、FEF25和FEF75明显低于哮喘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受试儿童皮肤点刺试验检测结果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呈正相关(r=0.241,P=0.012),肺功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肤点刺试验检测结果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呈正相关,肺功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无相关性,三者结合对于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建英  吕良  冯军 《河北医学》2006,12(12):1266-1268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日后发生婴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侧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成功随访的43例患儿分成2组:无喘息发作组和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增多人数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患儿发生婴儿哮喘的比率,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χ=8.23,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日后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9.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以曲霉诱发变态反应为主要特征,最常见致病菌为烟曲霉,通常发生在哮喘或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ABPA临床特点包括哮喘的急性发作,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总IgE水平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肺浸润、支气管扩张等。早期识别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有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控制,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抗真菌药物治疗ABPA。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诊断、分期和治疗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Xu YP  Wang M  Zhu LJ  Yao SH  Shao L  Ge WG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47-1550
目的通过检测哮喘产妇新生儿脐带血(以下简称脐血)来阐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有关的遗传表型。方法收集39例哮喘产妇分娩新生儿和46名正常产妇分娩新生儿的脐血,检测脐血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值,总IgE、白细胞介素(IL)4含量,嗜碱粒细胞释放介质的能力;从体外培养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单个核细胞上清中测定IL4含量以及从纯化的嗜碱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观察IL4mRNA的表达。结果(1)哮喘产妇组以高渗甘露醇和抗人IgE作为刺激剂,其脐血中嗜碱粒细胞的释放能力增高率分别为64.10%和15.22%,正常产妇组分别为17.95%和2.17%,两组比较P<0.005,P<0.025。(2)两组产妇嗜碱粒细胞经高渗刺激可见明显的IL4mRNA表达,但从纯化的T淋巴细胞经高渗刺激未见明显的IL4mRNA表达;从体外培养PHA刺激的从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上清中所测得的IL4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脐血中嗜酸粒细胞值、总IgE值、IL4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产妇新生儿脐血嗜碱粒细胞存在着质的异常,并明显表达IL4mRNA,提示它可能是哮喘发病有关的遗传表型。  相似文献   

11.
哮喘急性加重与气道炎症特别是嗜酸粒细胞有关.在死于急性严重哮喘的尸检患者中,可见气道黏膜中活化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同时,控制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与急性发作次数减少相关.Mepolizumab是白细胞介素5(IL-5)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因此推测对哮喘急性发作有效.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有关,是以慢性气管炎为基础的疾病。雾化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支气管哮喘最理想的药物,并被作为首选药物之一。急性发作时可以全身投用类固醇,改善症状。类固醇可以抑制支气管哮喘的气管炎症反应(变态反应性免疫反应),改善气管过敏性。糖皮质激素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发挥作用。GR是核激素受体之一,广泛分布于肺、呼吸道。本文主要介绍GR作为转录调节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今后发生婴 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测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随访到的43例患儿分成3组:无喘息发作、可疑哮喘组、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M,98//mm3)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0/mm3)和可疑哮喘组(0/mm3),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比较,今后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比率差异显著(P<0.05),而有无哮喘家族史、男女性别差异在发生哮喘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后更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14.
选择28例真菌性哮喘患者,以50例正常人为对照,应用逆向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实验检测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应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总IgE。结果显示,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P<0.005)。真菌变应原脱敏1年后,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均显著降低(P<0.001,P<0.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真菌变应原脱敏具有稳定嗜碱粒细胞的功能和调节IgE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7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的临床特点,提高基层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结果 7例病例中6例有哮喘样发作,首发症状为哮喘的4例,6例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4例肺病理结果有小血管炎或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或部分病灶有肉芽组织改变.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例,治疗后5例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上遇到对同时有哮喘、鼻窦炎、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胸部影像学异常的需考虑CSS.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取改进的阿利新兰染色法进行嗜碱粒细胞直接计数,它比Gilbert,李培成等报道的方法,操作简便、用血量少、用采耳垂血代替静脉血。通过临床135例各种疾病与40例健康人嗜碱粒细胞直接计数结果比较,得到了较满意结果。在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嗜碱粒细胞数比正常值明显增多,而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中明显低于正常值。  相似文献   

17.
许慧莹  李月红  庄震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3005-3009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与过敏原引起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以胃壁或肠壁嗜酸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多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部位和深度有关。本文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一种新的针对嗜碱性粒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肺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明确嗜碱性粒细胞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例致死性哮喘、9例非致死性哮喘和9例非哮喘对照组患者支气管肺组织进行戊二醛固定、石蜡包埋制片后,采用BB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致死性哮喘组与非致死性哮喘组、非哮喘对照组比较,其黏膜下层、平滑肌、黏液腺及肺泡中嗜碱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非致死性哮喘组与非哮喘对照组相比,其嗜碱性粒细胞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B1单克隆抗体可有效地用于支气管肺组织标本的嗜碱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急性发作的致死性哮喘患者气道中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可能与哮喘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有关,而非致死性的慢性哮喘患者气道中嗜碱性粒细胞与对照组无异,说明嗜碱性粒细胞可能主要参与哮喘的急性病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明支气管哮喘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随机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126例,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患病率;随机选择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260例,了解其支气管哮患病率,与我国哮喘平均患病率比较;分析两类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①哮喘患者变态反应性皮肤痛患病率为82.0%;②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哮喘患病率8%,与我国哮喘病的平均患病率2.5%进行u检验,u=5.67,二者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③支气管哮喘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其构成比x2检验,x2=1.544,p>0.05,二者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性.结论 ①哮喘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之间存在正相关,变态反应皮肤病与支气管哮喘之间存在正相关.②哮喘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I型超敏反应,其免疫病理本质基本相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哮喘患者血清Eotaxin、ECP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剑  李昌崇  李孟荣  吴荣熙  陈小芳 《浙江医学》2006,28(3):178-179,183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趋化酞(Eotaxin)、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3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22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及17名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清Eotaxin的水平。以Pharmacia CAP系统检测血清中ECP的含量。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中Eotaxin、EC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和健康对照组,Eotaxin、EC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相互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Eotaxin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对气道的嗜酸粒细胞炎症有影响作用。ECP可作为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动态监测血清Eotaxin、ECP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